沈丹
特級教師于永正認為:老師的肚子里要有幾個故事和笑話,找機會講給學生聽。老師講的故事,學生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這位老師。
我也喜歡偶爾跟學生講故事,總覺得比起說教,孩子們更喜歡故事里的道理,有時候,一個小故事比老師瞪著的眼睛更有威力。老師講故事,不是簡單從書上照搬,而是要巧妙選擇故事、改編故事,去引導學生、幫助學生。
班里有一個特殊的孩子,跟他說話,他只會搖頭或點頭。因為身體的缺陷,這個孩子只會說“嗯嗯”。時間一長,班里的其他孩子漸漸地感覺到了他的不一樣。
小組活動的時候,他總是沉默地坐在一角。有一次,一連3天,小組活動或者是同桌互學的時候,他都會呆呆地看著我。我這才意識到:同桌有意在“欺負”他,因為他不會說話,周圍甚至全班的同學都有些看不起他。而長久以來的經歷,也使這個孩子特別自卑,被欺負也只會默默忍受。漸漸地,他一下課就會跑得遠遠的,蹲在操場盡頭的沙坑一個人玩沙子。沒有同學主動找他,如果有人靠近他玩的地方,也不會和他一起玩,反而會驅趕他。該怎么幫助這個孩子呢?我開始尋找方法。
這個孩子不說話,不僅是別人覺得他不一樣,他同樣覺得自己不一樣。要打開心結,首先得幫助他重新定位自己。一年級的孩子,很多道理都聽不懂,不如交給故事,交給童話,讓它打開孩子的心。《小黑魚》就是我帶給他的第一個故事。第一次看到圖片的時候,他就示意我:“這條小黑魚沒有伙伴。”“怎么會沒有小魚和它玩呢?這么多小紅魚不是跟它在一起嗎?”我疑惑了。他依然堅持:“小黑魚也不會跟小紅魚玩的,它們不一樣,它們不是兄弟姐妹。”那天課堂上,我問班上的孩子:“小朋友們,我們大家都不是兄弟姐妹,是不是就不一起玩了?”孩子們覺得我的問題很奇怪,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于是,我打開《小黑魚》這本繪本,和全班孩子開啟了一段故事之旅。故事里的小黑魚與小紅魚雖然很不一樣,但它們一起快樂地在大海中游玩,這讓全班小朋友認識到,不是所有人都會一樣的,即使有些不一樣,也不影響做朋友。漸漸地,開始有同學接受他了,他也會主動靠近小朋友。比起老師嚴厲地教育孩子們“不能欺負他”,不如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家“一起接受他”。不得不說,故事,真的很神奇!
后來,我發現這個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腦子還是挺靈活的,他的動手能力很不錯。一次包新書比賽,他表現突出,包得特別整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揚。還有一次,制作水果拼盤,他用有限的材料進行了別致的搭配,又贏得了大家的肯定。我發現,動手操作中他像變了一個人,他會微笑、熱情,雖然還是不說話。我又帶給他第二個故事《丑小鴨》。不過這個故事我改編了一下,他聽了后看著我,眼睛都亮了。
班級氛圍本就很奇妙,當大家都接受了他,一切就自然了。故事,就像是催化劑,讓孩子們的關系變得融洽了。“小黑魚”開始自然地“嗚嗚呀呀”地跟大家說話了,而大家似乎也能聽懂一點了。他開始坦然地接受自己,承認自己就是一條“小黑魚”,不過他相信,自己能和大家一樣暢游大海。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晟舍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