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煥貞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093-03
一、主題與背景
(一)研究背景
潭村小學位于《三字經》作者區適子故里,是《三字經》兒童啟蒙教育基地,發揚和傳承國學經典是我們的責任。為此申請并成功立項《基于國學教育下“適子經典誦讀”課程化的實踐研究》的順德區“十三五”規劃課題進行了實踐探索與探究,全面推進并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適子經典”進課堂、課程化,弘揚“適子經典”文化。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已經在“適子經典誦讀”課程設置、吟誦課堂的開展與研究,以及“適子經典”讀本的編纂實踐與調整、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全國停學。新的線上學習模式全面鋪開,那么如何讓“適子經典誦讀”課程同樣做到停課不停誦?精選哪些誦讀內容,運用怎樣的方式和途徑開展“經典誦讀”云課堂?如何對學生的吟誦進行有效的反饋與評價,讓停課期間同樣能在“適子經典誦讀”的滋養和浸潤下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潤澤每一顆適子童心?我們課題組成員因時而動、因勢而變,迅速在網上集結,通過視頻會議就上述問題及現場生成的問題開展了有效的研討活動。
(二)研究主題
通過研討,我們最終確立了“適子誦讀云課堂時令經典揚國學”為主題的“適子經典誦讀”二十四節氣線上課程開發和實踐研究。根據各節氣時令合力搜集適合各年段學生吟誦的主題詩詞并甄選有效的音、視頻材料進編排和整合,精心策劃線上課程;在學校“適子學堂”微信公眾號開設“適子經典誦讀課程”專欄,推送“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本課例主要以各年級推送課程的框架結構、誦讀內容、吟誦方式、學生的誦讀反饋以及課程效果為主要研究方向,不斷反思、改進與調整,務求讓“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更為完善和富有生命力,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情境描述與問題改進
下面將以“適子經典誦讀”第一、二、四期線上課程推送的內容、國學教師的指導及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進行描述與對比,課題組發現問題、深入研討并進行改進。
第一期“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開展情況描述:
(一)第一期線上課程內容架構
1.主題:立春|草木初萌,花枝孕蕾
2.線上“適子經典誦讀”課程的意義及要求。
(1)課程意義:防控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的“適子經典誦讀”課程同樣“停課不停誦”。我們將根據節氣時令推出以“最美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線上誦讀課程。希望同學們在居家學習之時也能感受中華詩詞之美,吸收文化營養,積淀文化底蘊,提高文化品位,浸潤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2)課程要求:各位同學根據自己年級的誦讀內容,在家認真學習并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吟誦,每期通過“最美吟誦小視頻”等方式進行學習反饋,并把學習反饋發送到班群里供大家欣賞學習。
3.二十四節氣的介紹。
(1)價值和地位:古老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
(2)“二十四節氣歌”及誦唱音頻鏈接。
(3)立春節氣和“立春三侯”圖文介紹。
4.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和誦讀水平,精心編選適合1-6年級各年段學生吟誦的“立春”詩詞,讓學生從吟誦中感受“立春”節氣的魅力。學習內容主要包括立春節氣古詩、傳統誦讀音頻鏈接、譯文和賞析這四個部分組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段選擇學習和誦讀的內容。
(二)國學教師線上課堂授課方式
第一期線上課程國學教師主要以轉發線上課程鏈接,通過“釘釘”學習群布置自學和提交“誦讀視頻”為主要教學手段。
(三)學生反饋
學生能積極參與線上課程,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是自拍吟誦小視頻,不大美觀,還有不少同學吟誦時有讀錯字音;小部分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運用多媒體拍攝軟件進行“最美吟誦小視頻”錄播的吟誦效果較好!
第一期線上課程小結與改進辦法:
在第一期線上課程推送里我們雖然制作了精美的、圖文結合的線上課程內容,但是課程內容主要以介紹性的圖文、簡單的誦讀要求和內容以及傳統誦讀音頻為主,課程內容的呈現以及誦讀方法顯得比較單一。國學教師只是轉發鏈接到學習群和提出相應的誦讀要求,并沒有做出誦讀指導。雖然這一期的線上課程點擊閱讀量和提交“誦讀小視頻”可以看出學生的參與面挺廣,但是從反饋中發現部分學生誦讀過程中發音不準,誦讀沒有情感和韻味,大部分同學誦讀的形式單一,誦讀儀式感不強,很多都是自拍,不夠美觀。于是我們課題組成員馬上開展線上研討,根據上述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商討,并討論得出改進辦法并運用在第二期的線上課程中:
1.對節氣的介紹加入科普小視頻,增加直觀感,讓學生顯淺易懂。
2.建議使用錄制軟件提高“最美吟誦小視頻”的質量;增加多種實踐方式進行學習與反饋,讓學生深入了解節氣詩詞的魅力。
3.增加全校學生共誦的節氣詩統領主題詩詞的吟誦學習。
4.從網上精選形式多樣的誦讀音頻/視頻鏈接,如傳統誦讀、古文今唱、伴舞誦讀演繹、古代唱調等學習音頻,使得吟誦方式多樣化。
5.國學教師錄播誦讀示范小視頻等方式進行誦讀示范,糾正學生讀音,提高誦讀的韻味。
第二期“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開展情況與描述:
(一)第二期線上課程內容架構
1.主題:雨水|雨水潤澤萬物新生
2.線上“適子經典誦讀”課程的意義及要求。
課程的意義不變;課程要求在進行主題吟誦學習的基礎上,建議使用抖音、愛剪輯、云美攝等多媒體錄制軟件和手段提高“最美吟誦小視頻”的質量,增加“詩配畫、書法、主題手抄報”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和反饋,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節氣詩詞的魅力。
3.在二十四節氣的介紹的同時,加入有關“雨水”節氣的科普視頻,讓學生更直觀理解“雨水”節氣的意義、習俗等。
4.在選編誦讀詩詞方面,我們增加了全校學生共誦的節氣詩——唐代詩人元稹《詠廿四氣詩》組詩中的《驚蟄二月節》,先讓學生對本節氣通過詩詞對氣候、物候、農事活動、生活民俗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統領下面詩詞吟誦的學習。然后再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和誦讀水平,精心編選適合1-6年級各年段學生吟誦的“雨水”詩詞,讓學生從吟誦中感受“雨水”節氣的魅力。本次課程在提供誦讀音頻上作了深入的研究與調整,不再是單一的傳統朗誦,而是從網上精選形式多樣的誦讀音頻/視頻鏈接,有傳統誦讀、古文今唱、伴舞誦讀演繹、古代唱調等學習音頻,更有利用學校家屬資源,讓音樂老師與孩子進行親自配樂誦讀等學習音頻,使得吟誦方式多樣化。
(二)國學教師線上課堂授課方式
根據第一期線上課程的反饋情況,國學教師除了轉發線上課程鏈接外,還根據學生讀不準字音的反饋下,老師錄播誦讀示范小視頻等方式進行誦讀示范,糾正學生讀音。通過“釘釘”學習群布置誦讀內容和提交相關的誦讀成果。
(三)學生反饋
大部分學生提交的吟誦作品能在家長的幫助下運用多媒體拍攝軟件進行“最美吟誦小視頻”錄播,有配樂吟誦,配舞朗誦、更有親子誦讀等,吟誦的方式多樣化,更加靈動,吟誦效果好!還很多學生提交了美麗的詩配畫、書法、主題手抄報等主題作品,使得誦讀課程的學習更加豐富精彩。
第二期線上課程小結與改進辦法:
經過研究、調整與實踐證明,從第二期學生提交的“最美吟誦小視頻”發現有國學教師的線上指導,絕大部分同學在誦讀時發音準確,且富有節奏韻律,吟誦的方式多樣化,吟誦效果較之前的好!但是我們發現在了解節氣風俗和學生的親身體驗方面比較欠缺,學生在誦讀課程中的對于節氣的習俗等方面的認知與實際生活脫節,在弘揚文化風俗這方面比較薄弱。同時存在學生缺乏對春季主題課程誦讀與學習的小結,每期推薦的主題誦讀詩詞量較少等問題。課題組就以上問題進行了探究和改進:
1.建議根據節氣特有意義和習俗,與父母一起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等多種方式對掌握節氣的意思和習俗,并進行學習小結與反饋。
2.各年級增加學生積累吟誦的詩詞量。
第四期“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開展情況與描述:
(一)第四期線上課程內容架構
1.主題: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2.線上“適子經典誦讀”課程的意義及要求
在前三期以“春天”為主題的實踐研究基礎上,第四期的線上課程春分節氣剛好時春色正中分,我們根據節氣特有意義和習俗,建議孩子與父母一起立蛋、做艾糍等春分的習俗,在新冠疫情得以較好的防控情況下,做好防護措施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氣息,開展踏青、放風箏等活動;建議中高年級學生結合這四期的誦讀課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以“春風、春雨、楊柳、東風、花”等其中一個字眼來做一期以“春天”為主題的“飛花令”作品集,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小結與反饋。
3.主題詩詞的學習和吟誦詩詞增加到兩首,提高學生積累吟誦的詩詞量;精選精彩的吟誦學習視頻,讓學生更直觀。
4.將甄選各年級最美吟誦小視頻、詩配畫、書法、主題手抄報等作品進行編輯薈萃,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專欄推出“適子經典誦讀”二十四節氣線上課程成果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榮譽感。
(二)國學教師線上課堂授課方式
根據前三期線上課程的反饋情況和積累的經驗,部分低年級的國學老師還運用直播課的方式在網上進行直播教學,讓“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更加直觀,互動性和實效性更加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加高。
(三)學生反饋方式
因為有作品推送展示活動,在各班推薦選送的“最美吟誦小視頻”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孩子穿上了在學校表演時的古裝進行入情入境的誦讀表演;增加體驗活動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使得誦讀課程的學習更加豐富精彩,活動效果更勝之前的線上課程!
第四期線上課程小結與改進辦法:
在前三期線上課程的實踐探索與不斷改進中我們發現國學教師更加積極引領學生,有的還開始進行“適子經典誦讀”課堂直播,互動性和實效性更加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加高。學生誦讀儀式感更強和形式更加多樣化;增加體驗活動后,學生對節氣的理解更加深入,對傳承中華傳統分化風俗更加一份責任心,活動效果更勝之前的線上課程推送!根據第三期線上參與面有所收窄的情況,我們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專欄推出“適子經典誦讀”二十四節氣線上課程成果展,激發學生誦讀經典和傳承經典文化的動力,擴大影響力。接下來的清明,唯一一個兼具“節氣”和“節日”兩重身份的,要更加深入挖掘氣文化內涵,開展系列活動,達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繼承英雄精神的目的。
三、成效與反思
通過上述三期線上課程開展情況的描述與對比,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整個課題研究小組發現不足,不斷進行探索、研究與調整的過程,讓“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越來越精彩和有效。
(一)“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的成效
1.潤澤潭小學子的每一顆童心。通過四期的“二十四節氣”線上主題課程推送和學習,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誦讀活動,而且在不斷的學習與反饋中,能夠看到孩子們的進步:誦讀越來越有韻味、誦讀儀式感更強,能夠把節氣內涵、文化風俗、詩詞魅力與生活相結合,真正做到以經導行,讓停課期間適子蒙童同真正能在“適子經典誦讀”的滋養和浸潤下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潤澤每一顆適子童心。
2.提高國學教師的科研能力。為了讓潭小學子“停課不聽誦”,讓詩詞之美潤澤每一位宅家學習的蒙童之心靈,課題組研究成員問令而動,積極投入到線上課程的開發、搜集與整理中來。通過線上研討活動,確定課程主題,分工合作搜集課程所需的資源,以及從每一期的反饋中不斷反思、研討、尋找解決的突破口與不斷調整線上課程內容和有效的方法,從而提高國學教師們的課程開發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反思、總結和研討能力以及線上教學能力,促進國學教師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我們可以看到其他國學教師從線上轉發線上課程鏈接——教師錄播視頻——直播課的轉變與嘗試,從而提高線上教學技能和效果。
(二)“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的成果與結論
“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打破學校、教室的束縛,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誦讀學習,通過親子共讀、共同演繹等方式,家長們協助孩子運用多種形式、借助各種錄制軟件制作誦讀短視頻,用創新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誦讀成果,并主動把誦讀作品或實踐活動與同學們分享。課題組搜集學生優秀作品進行資源整合,并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輻射到各個層面,達到理想的傳承效果。因時而變的“適子經典誦讀”二十四節氣線上課程,創新課堂模式,融合多種誦讀方式,根據主題整合誦讀資源,帶領潭小學子全員參與,把“適子經典”之精髓從線上帶到家庭、走向社會。在這特殊的抗“疫”時期也能弘揚時令國學經典文化。
(三)“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研究的反思
“適子經典誦讀”線上課程是一個全新嘗試和探索,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和借鑒,因此我們在開發過程中還缺乏知識的系統性、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吟誦活動的多樣性、線上課堂互動的實效性、典范學生的榜樣性和學習評價等。在接下來的線上課程研究中我們要充分結合校園文化景觀——六谷園、小農街等開展節令觀察和種植實踐活動;將向其他學科學習,嘗試開展優秀國學教師錄播課,嘗試多種教學模式,尋求更有效的教學效果;在線上課程的資源中邀請優秀學生的誦讀示范,起到榜樣示范作用;為提高全校師生的參與度和活動的多樣性,將在全校師生開展“‘飛花令鬧詩詞”點名接力活動,點名鬧對應主題的“飛花令”詩詞,誦讀、作者介紹、賞析等,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實效性;“谷雨”節氣課程后要開展一起“春季”線上課程誦讀評選活動,進行適時的總結與頒獎……
我們課題組將繼續努力學習,不斷鉆研,打破時空和界限,為“適子經典誦讀”云課程這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新途徑在線上、在云端同樣開展得有聲有色,真正惠澤與浸潤每一位潭小學子,讓中華國學經典和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注:本文系順德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國學教育下‘適子經典誦讀課程化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DGH2018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