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 馬銀花 胡東 王舒

摘要:當前關于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尚未有可復制的模式,尤其是具有針對性的、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機械類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尚未建立。筆者認為,依托三大實踐教學中心和六大教學平臺,針對機械類專業特點和地方高校學生特質,構建突出實踐特色、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課程體系,可為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提供思路。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機械類專業;教學改革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強化創新創業實踐[1-3]。實踐教學環節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階段我國地方院校的實踐教學環節落實的并不到位,大多數院系只是帶領學生去企業進行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習,亦或是開展一些創新創業講座、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等活動,僅僅是流于形式,很難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與專業課程建設相結合。
因此,如何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更加完善的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培養更多有創新理念,又有專業技能的創新型人才,是應用型高校的當務之急。當前關于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尚未有可復制的模式,尤其是具有針對性的、將創新教育理念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機械類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亟須建立。
1.高校創新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對創新教育認識不足。學生對創新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僅僅是參加幾次創新創業大賽和創業講座,并且過分注重比賽成績。有些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也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增加學生的就業率,而不是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
(2)創新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學校創新教育課程的開設沒有針對性,適用于任何專業的所有學生,與專業教育脫節,且缺乏實踐平臺,無法將創新教育理論用于實踐當中。
(3)頂層設計不到位,課程方案設置不具體。很多地方高校創新教育課程的設置未經學校頂層設計亦或是學校頂層設計不到位,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特質和差異,一視同仁,最后導致創新創業課程流于形式,針對性不強,與專業課程脫節,學生也難以對其產生興趣,從而到最后僅僅是為了完成學分,更別提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4)學生創新意識淡薄,執行力不強。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推廣和重視,很多高校都擁有自己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或者孵化園,應該說學校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然而很多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理解非常膚淺,僅僅以為在孵化基地開一個小門面,賣點衣服或者體育用品就是創新創業,更有甚者有創新的思路,卻無創新的勇氣,收到一點挫折就想到了放棄,執行力不強,受挫能力嚴重不足。
綜上所述,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課程體系教育改革應該重視實踐教學,突出“應用型”特色,走出一條符合自身轉型發展的創新之路。
2.構建多維實踐平臺
構建通識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和專業基礎平臺,基于三大平臺構建學科群,滿足不同學院和專業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個性和特長選擇不同的校企合作平臺。
通過組建課題組的形式,優化實踐課程體系,改善教學效果。在三大教學平臺上,以理論創新為基礎,開展金工實訓、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學科競賽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學校和企業實踐基地和實驗平臺開展項目研究,平臺建設如圖1所示。
3.構建機械類專業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
3.1創新教育基礎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基于能機工程實驗中心、精細農業機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各專業基礎實踐平臺、基礎理論和技術,開展基礎教育實訓、專業教育實訓和綜合教育實訓,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創新創業理念和基本專業技能,進而構建基礎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3.2創新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基于金工實習中心、水射流重點實驗室、專業實踐平臺、專業理論和技術,開展專業技能比賽、挑戰杯、互聯網+、機械創新大賽、工程力訓練大賽等技能訓練賽事,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逐步建立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3.3創新教育綜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充分發揮實踐基地與企業實習基地的優勢,基于校企合作平臺、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開展行業咨詢、社會調研、橫向項目和學生研創等學科競賽等實訓,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克服困難的能力,逐步建立綜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3.4建立完善的創新教育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基于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體系,依托三大實踐教學中心和六大教學平臺,將專業課程體系與創新教育實踐體系相結合,最終建立完善的創新教育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3.5創新教育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保障措施
(1)提供充足課程建設資金與政策扶持
為各學院和各專業提供充足的課程建設資金和相關政策扶持,由教研室牽頭出臺各專業的創新教育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初稿,交由各學院領導班子討論審核,最后再交給學校審核批準。
(2)改革教學模式,將線上線下課堂有機融合,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
利用當前火熱的微視平臺,如抖音、騰訊微視等手機在線小視頻和VR等虛擬現實設備開展線上教學,提升上課方式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學校需強化孵化地基入園資格,選出創新創業性好的項目進行培訓和資金扶持,并關注其后期發展,隨時給予關心和幫助。
4.結束語
應用型大學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能否完善構建,其關鍵在于以下三點:
(1)課程內容充分貼近創新實踐
充分結合理論與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和教師科研項目和企業課題,用科研反哺教學,在實踐運用中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鍛煉自學能力、檢索資料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創新理念和創業意識。
(2)課程之間形成漸進互補的層次關系
將創新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在這個過程中,六個平臺是否完備,是否能發揮其應有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3)有效保障措施到位
主要包括提供充足課程建設資金與政策支撐;營造濃厚創新氛圍并建立合適的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劉香萍,張湘偉.理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4):125-127.
[2]冀宏,顧永安,張根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視閾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江蘇高教,2016(4):77-80.
[3]劉遠,陳萬明,朱廣華.基于扎根理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24):64-65.
作者簡介:
林鵬(1988—),男,湖南郴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流體機械及高教改革研究;
通訊作者:馬銀花(1988—),女,安徽亳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及高教改革研究。
基金項目:
校級教改項目(RKJGY1824、RKJGY1837);湖南省教改項目(科學研究+學科競賽雙輪驅動機械類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指導組制培養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