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標準到來以后,要求老師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其中也包括法治素養,教會中學生學會保護自身利益,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制度和技能,認識到法律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讓中學生了解并且掌握法律知識,能夠學會運用法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老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結合教材案例和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從而提高自身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法治素養;初中生
初中生還處于青春期,因此需要為他們奠定良好的法治觀念基礎,培養出合格的社會公民。但是根據實際情況分析,現階段大部分初中生的法律意識都還很薄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有著很多問題,老師自身的法治意識不強,教學內容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本篇文章根據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基于課例法,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法治素養教育課程。
一、 法治素養概述
法治素養是一種社會意識,一種實踐能力,一種崇尚法治的精神。讓公民懂得將法律與實際生活融合應用,學會掌握法律知識之后,用法律來保護自身,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并且在平常生活中讓他們懂得學法,守法,信法,護法。《道德與法治》教材既發揮了思想品德學科育人的作用,又將課程進行改革,變成體驗式課程,讓學生通過參與情景活動,增強自身感受,培養學生自主的法治素養精神,讓學生愿意自覺履行道德,履行法律,規范自身行為,培養契約精神,培養法治理念,讓學生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學會依法辦事。讓初中生學會自覺遵守法律,讓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法律建設的捍衛者。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還處于青春期,他們自身明辨是非能力比較弱,因此需要給予他們正確的道德意識標準,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讓他們懂得自我保護,減少他們違法犯罪的機會。
二、 現階段初中生法治素養教育的現狀
雖然初中生的法治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初中老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生無法激起這門課程的學科興趣,他們沒有心思去了解其中的法律知識,課堂積極性不夠高。第二,就算在進行法治教育之后,老師沒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無法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得老師的教學進程更加緩慢。由于沒有了解實際情況,老師的教學不具備針對性,也無法改革自身教學方法,無法將教學內容得以調整。最后,由于初中學科老師自身的法治意識不夠強,老師自身的法治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在初中生法治素養教育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三、 提高初中生法治素養的作用
如果初中生自身的法律意識不夠強,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很脆弱,當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當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他們根本就不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再加上有的學生根本不清楚法律的界限,他們往往只是沖動行事,有的學生會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從相關實際案例可以看出,最近幾年初中生違法犯罪的現象越來越多,老師沒有進行法治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陷入如此危險的境地。因此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迫在眉睫,學校應該加強初中生的法治素養教育,不僅是要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合格公民,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在面臨危險,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能夠通過法律保護自己,避免用過激的行為進行反抗,減少學生犯罪的現象。
四、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具體措施
(一)將教學理念創新
老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自身的創新理念得以創新,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老師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老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大多數中學生都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老師要結合學生的性格,將學生的情緒得以掌握,因為很多犯罪行為都是由于自身情感沖動造成的,所以老師要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從源頭上控制犯罪行為的發生。第二,老師與學生要建立平等的地位,老師要以朋友的角色與學生相處,讓學生感受到輕松與關愛。加強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將師生情感得以增進。老師還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真實的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更深的感受與體驗。第三,由于初中生這個年齡階段自身的法治素養還沒有完全形成,老師應該將規章管理制度進行明確,不能夠只是給學生灌輸知識,還要讓學生有實踐體驗,從而深刻理解法律知識的含義,提高老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二)開展教材案例教學
對于法律法規都是通過文字內容給學生呈現,學生會覺得很枯燥乏味,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在教材的設計中引入了具體的教材案例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知識,并且教材中的案例更具有典型性,針對性,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本節學習內容。比如在九年級下冊第2單元《民主與法制》的教學中,對于參與民主生活這一小章節,教材中引入了這樣的案例,九年級學生小澤發現學校附近有一家非法經營的網吧,一些學生課余時間經常泡在那里,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身心健康,于是,小澤撥打市長電話反映了這一情況,不久這家網吧被依法取締了。教材進行了相應提問,你是怎樣看待小澤撥打市長熱線電話這一行為的?由教材案例的引入,讓學生明白這是屬于民主監督行為,以此展開民主監督相關內容學習,讓他們了解民主監督的形式,有信訪舉報,人大代表監督,輿論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絡上評議政府,而教材中的案例屬于民主監督中的信訪舉報。通過民主監督有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再比如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學習中有著這樣的教材案例,2018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討論的熱點問題有,依法治國,收入分配,金融監管,脫貧攻堅,住房保障,掃黑除惡,房價調控,養老服務,污染防治等,教材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人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的都是群眾關心的問題?由此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大代表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愿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需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精神。通過這樣的實例分析,讓學生明白我國人民是怎樣實現當家做主的,明白社會主義民主的意義在于有助于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通過教材案例引入,針對性舉例,讓學生很快融入課堂學習中,讓學生不再覺得枯燥,提高學生的學科興趣。
(三)與活動情景相結合
初中老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時,需要采取體驗式教育,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領悟法律知識的真實含義,從而將自身法律素養得以提高。第一,可以設置情感認同情景,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情感的沖突與心靈的共鳴,學會對善惡美丑進行批判性認知,分辨出丑陋的行為,并且抵制這種行為地發生。比如在七年級下冊《情緒的管理》一課中,老師可以用以往發生過的真實事例,由于老師沒有控制好自身情緒,傷害了學生,以此作為教學引例,讓學生分析如果沒有對自身情緒進行管理,可能會造成哪些不好的影響,讓學生充分發表自身看法,讓學生幫助老師想出如何更好地控制自身情緒的辦法,在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情緒管理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如果不能夠進行情緒管理,可能會引發違法犯罪事件,驗證“沖動是魔鬼”的真實性。再比如在八年級上冊《預防犯罪》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講述以往教學經驗中的真實案例,一個家長由于被騙吸毒,最后淪落到販毒的境地,被警方發現,最后入獄,通過這樣的真實案例,讓學生發現一個富有的家庭由于販毒變得一無所有,自己的孩子只能夠借宿于親戚家,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讓他們擁有自我防范意識,避免受到危害,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遠離毒品,嚴禁犯罪,通過真實案例,給學生更深刻的警告作用。第二,還可以組織多樣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與感受,將自身的法治行為能力得以提升,讓學生明白,當法治素養初步形成時,面對誘惑仍然不一定能夠堅持自己的行為準則,因為自身的法治素養觀念還不夠穩定,因此需要讓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活動,強化學生愛法守法的良好意識,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一定要遵紀守法,在實踐鍛煉中反思自己以往的行為,將自己的意志得以磨煉,最后形成穩定的法治行為和法治能力,將自身的法治精神得以提高。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老師可以列舉現實生活中比較典型的案例,比如在“面對侵害,正當防衛”的內容教學中,對于“無限正當防衛”的法律解釋是,無限正當防衛是指在面臨人身安全威脅時采取的正當防衛行為,如果造成侵害人傷亡,屬于正當防衛,不用負刑事責任。關于這一法律解釋,老師可以引入2018年8月27日發生的“昆山寶馬男”被反殺的案例,對此案例最終審判結果是,于某屬于正當防衛。通過這一真實案例解釋無限正當防衛法律知識,通過貼切的典型生活案例素材,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讓學生明白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
對于教材中的案例屬于針對性教學,具備典型性,可以將學生很快引入到內容學習中,而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分析,是對教材案例的拓展與延伸,升華教材案例內容,通過更多的事例,增強學生的理解力,讓學生對案例中人物的行為進行批判,強化學生的法治思想意識,老師再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讓學生有著完整的法律認知體系,通過多樣式的教育,老師可以給學生創建更多體驗鍛煉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身親身體驗感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讓學生變成合格的社會公民,讓學生在行為上有所體實踐,在情感上有真實體驗,在思想上得以升華,初中生自身的法治素養影響著今后的生活,對于未來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建立起法治國家,就必須要從每一個公民入手,從每一個青少年入手,加強學生的法治素養提升。
五、 結語
本文提出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法治素養能力的具體策略,主要是結合了教材中的案例與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初中生的法治素養。在關于法治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法治理論素養和法治教育素養,將自身的綜合素質得以深化,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自身課堂質量提高的基礎上,保證學生全面成長,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志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27).
[2]徐建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J].新教育,2019(10).
[3]張新繞.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35).
作者簡介:
雷云萍,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學。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2018年度教育教學專項改革課題,課題名稱:基于素養培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實效應用研究,立項編號:Fjjgzx18-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