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化的大環境下,核心素養培養受到廣泛關注,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關系著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助于學生體育鍛煉思想的鍛造。就小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進一步對小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方法進行探究,旨在激發學生體育興趣,促進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
基于《全面健身計劃綱要》出發,不論是何種級別、何種類型的學校,都需要對黨的教育方針進行積極貫徹落實,全面提升體育工作質量,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以及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方案的制定,能夠與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相符合,這對于小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一、?小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及家長的過分溺愛,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發展堪憂,學校、家長都認識到了孩子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但并未重視。新時代下,我們必須認識到電子產品、網絡游戲、學習壓力等對孩子們身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優良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逐步推動學生樂于、愿意、善于鍛煉身體,改善情緒狀態,助力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培養優良品質
對于小學生來說,優良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優良品質。在競技方式下,學生良性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意識得以形成,學會溝通,并且在團體競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在團隊密切配合并獲得成功后,這就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強化了學生的成就動機,增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信心。體育鍛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體育精神的熏陶下,學生頑強拼搏,積極進取。
二、?小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方法
(一)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體育學科并未受到高度重視,很多學生也并未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敷衍了事,此種情況下體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促進小學生優良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要提高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識,明確其在促進個體身心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端正體育鍛煉的態度,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在體育課程教學之前,可組織開展動員大會,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比如將奧運會中奪冠視頻資料播放出來,強化學生觀看體驗,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而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自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為強化學生體育素養,教師可組織開展拔河比賽,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良性競爭,在濃厚的體育氛圍下,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中。待比賽結束后,教師可就學生表現進行總結,并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體育鍛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再次組織開展拔河比賽,檢驗學生的鍛煉情況。通過此種方式,能夠促進學生良性競爭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形成,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二)開展富有趣味的游戲化教學
小學教育階段下,學生的好奇心強烈,喜歡探索新鮮的事物,普遍活潑好動。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為培養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要注重游戲化體育教學模式的運用,營造生動的體育課堂氛圍,確保與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相符合,對學生學習興趣加以有效調動。在游戲化的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知識傳授方式更加新穎,對學生產生吸引,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也得以向體育鍛煉習慣轉化。比如在跑步訓練中,可組織開展“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在學生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其體育素質得到明顯強化,反應靈敏度更高。為打造生動的體育課堂,教師可融入豐富且多變的體育教學器材,比如“老鷹”和“小雞”的服裝、發飾等,營造趣味化的游戲氛圍,促進角色代入,強化學生體育活動體驗。通過此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鍛煉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技能,學生感知到體育鍛煉的樂趣,這就為優良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計劃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鍛煉計劃能夠促進體育鍛煉的規范進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自律性不足的問題。體育鍛煉計劃的制定,以科學性、合理性和因材施教為基本原則,要結合體育教學需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以運動量、運動時間、項目安排等為指標,分別進行合理安排,比如將晨跑安排在早上,將打球安排在下午,將田徑安排在傍晚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對計劃進行制定,確保與科學習慣相符合,以達到良好的體育鍛煉效果。體育鍛煉計劃的制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時間的延長以及運動量的調整,都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切不可盲目調整。學生愛好不同,身體素質存在差異,有的喜歡打籃球,有的喜歡跑步等,在制定體育鍛煉計劃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特長,實現因材施教,確保學生優良體育鍛煉習慣得以養成。
(四)指導運用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學生身體素質的強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體育運動常識,還要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教師應當就體育鍛煉方法進行指導,以確保學生正確、適度運動,避免運動量過大而出現不良反應,或者運動量過小而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掌握體育運動特點、技能、規則等基本知識,確保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習的體育知識,這就有助于改善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體育運動環境安全是一項基礎條件,在體育鍛煉之前要組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以免在體育鍛煉中出現受傷情況,并且要將體育運動中突發危險情況的處理方法教給學生,以確保在突發情況下學生能夠正確應對。
(五)基于個性特征開展差異化教學
學生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其成長環境、身體素質、興趣愛好以及接受能力等都存在一定差異,在參與體育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體育鍛煉活動的組織,要對鍛煉內容、密度以及強度等指標加以合理控制,確保為學生所接受,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比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體育素質良好,彈跳能力較強,能夠成功地參與到跨越式跳高訓練中,自信心也隨之增強。而部分學生體質較弱,彈跳能力不足,越是害怕跳不好,就越跳的不理想,參與積極性不高,甚至站在后排,不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為轉變這一狀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開展差異化教學,密切關注學生表現,若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素質和彈跳能力,教師可適當加大難度,將橫桿高度提升,并提高動作技術要求;對于體育素質與彈跳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降低難度,調整橫桿高度,并搭配輔助與誘導練習,給予學生以鼓勵和支持,增強其跳高的信心。針對學生在跨越式跳高中所表現出的不足,切不可嘲笑挖苦,而是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進行放大,肯定學生的微小進步,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通過差異化教學的實施,能夠與學生個性特征相符合,確保不同層級學生都能夠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六)組織開展多樣化課外活動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多樣化的課外活動的開展,能夠令學生感知到體育鍛煉的樂趣,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現代教育環境下,學生往往重視課內教學而忽視課外活動,而教師引導與組織方式不夠科學,體育鍛煉形式單一,毫無趣味性可言,此種情況下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足,甚至認為體育課毫無價值,這就極易出現厭學心理。針對此種情況,為培養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教師應當積極整合資源,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基于體育場地、設備等實際情況出發,組織開展體操、球類、田徑等體育活動,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來對體育活動進行有選擇的參與,學生參與熱情高漲。針對體弱學生,可采取課外體育輔導的方式,對體育課教學進行補充,確保體育教育任務得以順利高效地完成,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體育能力。體育課外活動的開展中,學校要發揮積極作用,組建代表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訓練,就學生年齡特征進行分析,合理選擇運動項目,組建集訓隊,開展系統化訓練,以促進體育傳統的形成,學生優良體育鍛煉習慣也得以保持。通過體育比賽的組織開展,也能夠將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加以調動,并且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都得到鍛煉。
(七)培養終身體育精神
對于個體來說,終身體育精神的養成,所產生的影響是深刻的,個體能夠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形成正確認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個體的體育素養得以強化,并增強了頑強拼搏的精神,能夠積極主動地面對困難與挫折。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學生優良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要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增強,培養學生的挑戰精神。比如在“跳遠”項目中,教師可設計距離不同的目標,滿足學生差異化地鍛煉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對跳遠目標進行原則,在完成一個目標后,方可挑戰下一個目標距離。通過此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生跳遠的自信心明顯增強,這就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密切關注學生表現,鼓勵學生勇于挑戰,這就能夠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并養成終身體育精神,自主參與到體育鍛煉中。
總之,基于教育新理念出發,小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制定科學的計劃,采取適宜的鍛煉方法,通過差異化教學的實施,來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求,在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終身體育精神,促進學生優良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逐步提高學生體育技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浩榮.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三法”[J].甘肅教育,2019(8).
[2]梁興福,王麗麗.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機制與策略[J].吉林教育,2017(7).
作者簡介:
嚴建庫,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均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