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霖
摘 要:近年來,怎樣提升高校思政教學質量及效果已然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話題,不少高校在強化思政教學上做出努力和探索,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作為教學目標,以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優質人才。在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中,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合理融入其中,一方面有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一方面有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此舉悠關當代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基于此,文章將分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合到高校思政教學的意義及對策。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沉淀而來,幾經歲月洗禮和侵染,屬于中華民族的瑰寶,并深深根植于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通過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增進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成長和發展的到來上不忘初心,明確肩膀上的使命,讓其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真正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在高校思政教學中,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合理融入其中,有助于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對高校思政教學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意義
(一)對大學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具有引導作用
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其中關鍵環節,屬于其中重難點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數月洗禮和沉淀,能夠為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而當代大學生是否具備明確堅定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其未來發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歷來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出人們要提升自身修養,方能為國家做出貢獻,進而實現自身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對當代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將其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新中國是在無數中華兒女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成立的,正是以中華兒女民族氣節的支持下,方迎來了當今盛世中華。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培養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懷屬于重要內容,通過帶領大學生學習和了解我國近代史,方能知曉當今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明確社會責任,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與其民族自信的形成休戚相關。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義之舉,今有董存瑞炸碉堡的舍己行為,涌現了多個愛國主義英雄,他們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輝。在當今時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必須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三)對大學生道德品質塑造具有鮮明促進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滄桑和洗禮,其中蘊含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學中,對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塑造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當今道德體系中,古人傳承下來的“仁、義、禮、智、信”仍屬于其中的中流砥柱,屬于推崇和倡導的主流精神品質。
(四)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塑造具有積極作用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一直以來奉行腳踏實地的精神品質,務實進取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先人在勞動中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將此種精神品質牢記于心,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我們在追求務實的同時,還需自強不息,擁有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精神覺悟,這些都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組成部分,在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的指引下,有利于當代大學生人生目標及理想的構建,為實現自身人生價值做出不懈努力。
二、當前高校思政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現狀
(一)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相對較少
近年來,不少院校開設了思政課程,但鮮少涉獵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等板塊,并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設置為專門課程或以此作為主要內容,常常在輔助板塊出現,多用來引出對應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并未將其作為教學重點。受此種模式的影響,在高校思政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中常常處于被忽視的狀態。
(二)受思政教師隊伍綜合能力的影響
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否專業、系統直接關系到其教學質量,對學生知識體系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然而,當前不少高校思政老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較為薄弱,故而在課堂教學中難以系統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和理解。反之,若任課教師具備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本身便積累著扎實的傳統文化知識,則能夠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游刃有余地運用相應知識,將其合理滲入到課堂教學中,從而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讓學生在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
(三)教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合效果不佳
在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中,不少學校采用的理論課教材為教育部統一頒發,以對應教師參考書作為制作課件的主要資源,所選擇的案例所來自于教材本身,鮮少利用具體案例,將有關中華優秀傳統圍繞靈活運用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思政教學質量受限。
三、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中的地位
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為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需要明確其主導地位,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作為其中關鍵,對學生人生觀及價值觀塑造予以合理引導,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提升。在高校學生成長和發展進程中,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和精神支撐。針對此種情況,教育工作者必須客觀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作用及價值,以此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主線,適當拓展思政課堂開展的形式,靈活運用以傳統文化作為主題和專欄的教學模式,或組織學生開展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講座、朗誦比賽等。
(二)注重優化思政教師隊伍構建
在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中,考慮到思政教師對其的影響力,必須注重優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注重提升思政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為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奠定基礎。為此,高校思政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提升自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累及底蘊,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及認知,明其中蘊含的知識點及內容。為此,高校思政教師要明確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并深入研究其與思政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三)切實優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學生接觸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通過把握住該平臺,有利于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及領悟。為此,高校必須優化思政實踐教學環節設計,聯合學生處、團委組織等共同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宣傳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相應活動,領略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明確其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讓學生在參與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和干擾。除此之外,思政教師可以借助當地傳統文化資源、紅色資源等,因地制宜地開展主題活動,切實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四)對思政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進
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合理滲透其中,有利于提升其實效性,能夠更好地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呈現地教化作用。在當前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適當拓展教學平臺及模式,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對思政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創新,將慕課、微課等靈活運用其中,以有效提升思政教學效果。
(五)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平臺建設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網絡教育平臺得到推廣和普及,屬于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方式,通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創辦主題網站,制作對應宣傳片,有助于引起當代大學生對該話題的關注,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和感染當代大學生。
四、結語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高校思政教學的重要性日愈凸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合理融入其中的必要性愈發強烈。在此種情形下,教育工作者必須全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實際需求,注重喚起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切實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內涵,在大學生成長及發展進程中予以有效引導。
參考文獻
[1] 張軍霞.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創新教學研究[J].現代交際,2019(21).
[2] 王靜.淺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價值與路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0):26,28.
[3] 趙麗君.大學思政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