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玉敏

摘要:隨著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柔性制造系統的廣泛應用,企業生產進入以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企業實行實時制生產系統和全面質量管理的時代。本文結合制造業企業產品成本實際案例分析,進一步探討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計算法的不同,進一步探索企業加強成本管理、改進生產過程和經營策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及成本管理水平。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全面質量管理;準時制生產系統
一、A公司案例分析
(一)企業案例基本資料
未來星公司是專門從事防盜門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制造企業,主要生產鋁合金門和防盜木門及不銹鋼門三種產品,不銹鋼門的生產工藝最為復雜。公司建立了職能型組織結構,設有一個生產車間,原材料及配件均采用外購方式。本月具體業務資料如表1:
(二)作業成本法下制作費用計算分析
1.產品成本分析
公司管理層在研究了企業的作業和成本后,確定生產過程主要包括裝配作業、采購業務訂單處理、機器調整準備、材料搬運、物料處理、產品包裝、材料搬運、質量控制、零件安裝、拋光作業,要求按作業成本法進行產品成本分析。(見表2)
2.兩種成本法下成本對比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產品成本總額相等,但是兩種方法下各個產品成本并不相等,不銹鋼門的成本差異很大,鋁合金門和防盜門負擔了不銹鋼門43843元(85340-41497)的成本,企業生產呈多品種、小批量發展趨勢,不銹鋼門雖然產量不大,但是生產工藝復雜,機器調整準備及物流處理耗費費用較大。在本例中制造費用各組成項目并不完全受數量指標影響,因此,兩種方法下出現不同的成本差異就不可避免了。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企業更精確地為兩種產品定價,制定產品促銷策略。
二、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計算法比較分析
(一)成本構成中間接費用界限的不同
總體來說,在對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費用的分配上,兩種方法沒有區別;兩種方法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對間接制造費用的分配不同。傳統成本計算法下制造費用就經濟內容來看,包括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不能直接計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其他成本支出,而用于企業組織管理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以及財務費用作為期間費用。
作業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則是完全成本。它強調的是費用支出的合理有效。在這種情況下,期間費用歸集的是所有與生產無關的不合理的、無效的支出。
(二)成本信息準確性的不同
傳統成本法下,產品成本中的所有間接資源,以直接人工銷售或者其他產量基礎成本動因,如機器小時、直接人工等單一分配標準的方式分配到各產品中去,沒有考慮實際生產中產品消耗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只能是一種簡化的“相對準確”的成本費用。
作業成本法在分配間接費用時著眼于費用、成本的來源,將作業分為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通過資源動因、作業動因進行產品成本分配。在分配間接費用時,選擇多樣化的成本動因標準,使成本的可歸屬性提高了很多,并將按人為標準分配間接費用的比例直接降低了很多。
(三)分配標準特性的不同
傳統成本計算法主要采用間接費用單一分配基礎制度。間接費用按共同的基礎及比率分配于各種產品,傳統的制造費用分配方法滿足的只是與生產數量有關的制造費用的分配,這樣的分配方法越來越難以無法滿足許多企業的成本管理要求。然而,現代制造過程中,許多制造費用并不單一地與生產數量有關,如新技術制造環境下機器調整準備費用并不受生產數量或者連帶指標的影響。
作業成本法的分配基礎是多元化的,不但強調“人工工時、機器工時、生產量”等財務變量,也強調“搬運次數、調整準備次數、運輸距離”等非財務變量。采用多元分配標準,提高了產品與其實際消耗費用的相關性,使管理深入到作業層次。
(四)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方式的區別
傳統成本法下的生產管理是一種由前向后推動式的生產系統。該系統下的生產從原材料開始進入第一生產工序,完工的半成品轉入到下一工序繼續深加工,直至最終形成全部生產工序形成完工產品。由此可見,傳統的推動式生產管理,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出現大量的在產品、半成品庫存的存在,從而增加了庫存成本,造成資源的浪費,降低了企業的產品市場競爭力。
作業成本法一般為準時制生產系統,它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是由后向前拉動式的生產系統,企業根據客戶的訂單安排生產,即以最終滿足客戶需要為起點,有后向前逐步推移,企業生產經營程序環環相扣,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業減少了存貨帶來的費用。作業成本法下的質量管理是全面質量管理系統,要求各個生產環節緊密地協調配合,前一環節按照后一環節的要求,保質保量生產在產品、產成品,發現問題及時糾錯。
參考文獻:
[1]劉運國.管理會計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10.
[2]孟焰,劉俊勇.成本管理會計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