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芳瑜 于婉馨 袁俊茹
摘 要:根據調研研究表明,目前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針對性、創新性以及模式化的授課方式上有很大改善,能夠做到與時俱進,緊跟國家政策不斷進行調整,但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和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的特點,文章根據大學生思想特點,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實效性
目前大學生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針對性、創新性以及模式化的授課方式上有很大改善,能夠做到與時俱進,緊跟國家政策不斷進行調整,旨在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大學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這表明思政課的實效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更應將目光放在大學生身上,讓大學生從心里了解、認同、接受思政課所授內容,以達到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用,使思政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并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被學生充分感受。
從哲學角度理解,實效性主要指的是能夠直接對人類活動效果進行反應的范疇。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就是指通過教學的方式,使學生能夠了解馬克思主義下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并對其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對學生們今后的生活工作產生影響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學生思想品德修養良好、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高和對社會具有積極的貢獻意義。文章將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總體上發展穩定、健康向上
從對社會具有積極的貢獻意義上來說,大學生正處在思想成長的關鍵期,通過在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現狀是向好趨勢的,逐漸趨向于成熟,在態度上是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能在國家大事和重大政治問題上與黨和國家的決策保持一致意見。新生中申請入黨的比例居高不下,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要求進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通過對沈陽市本科生的調研發現,大學生經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學生的價值觀總體上積極進步,他們有著較高的理論素養,有一定的政治看法,有著崇高的思想政治素養,有著對社會主義、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大學生認知方式直觀化,思想品德修養較高
從學生個人思想品德修養上來說,大多數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公德,能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所教授的內容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接受,在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學生能夠具備合格公民的基本素養。在日常生活中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尊重師長、團結同學、關注時政,了解和學習黨的有關動態和精神。據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中70%以上通過使用學習強國等App來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使自己在思想上與黨保持一致,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同時,大學生的認知方式也呈現出直觀化的特點,他們更注重直觀感受和自身體驗,不再是之前那種模式化、固定化的認知方式,更多的是在自己思考后做出判斷。
(三)大學生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具有多樣化的特點
網絡發達的今天,互聯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 76.51%的同學認為,現在的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能夠做到經常更新,與時俱進,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也能夠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吸引學生興趣。學生在課下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來獲取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形式多樣有趣。相比傳統意義上的講授式教學,線上學習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方式多樣化和學習內容多元化的同時,學生受到了多種思潮的沖擊,在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復雜化的特點。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大學生的道德實踐程度較低且能力較弱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通過思政課的理論學習,自身的道德理論知識水平較高,但是在道德實踐方面會有所欠缺,不能切實做到知行統一。對知識的掌握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通過對沈陽市在校本科生抽樣調查顯示,有87.12%的同學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程度還不夠,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做到內化。如果缺乏了教師的監督或強制要求就不會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很多同學選擇不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從眾心理的影響,身邊的同學都不扶,那自己在知道應該扶的情況下也選擇漠視不理。其次,“95”后、“00”后的大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受挫能力不是很強,不能正確面對在實踐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受挫后會一蹶不振,出現不敢做、不去做的情況。最后,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受中國自古就有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的影響,且中國式教育總是強調以分數論英雄。這就使家長和教師片面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實踐。
(二)網絡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帶來了挑戰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在給思政課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帶來一定的沖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下降。首先,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許多依托網絡的電子設備不斷出現、更新,這些設備的出現及使用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不可知的世界,包括不良的言論、腐敗扭曲的思想等等,這就容易沖擊或扭曲大學生尚未成熟的思想觀念。其次,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但由于在網上發布的信息沒有經過篩查、整改,不像報紙和書籍的出版比較嚴格,這就給一些暴力、色情、封建等不良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對于信息的選擇和利用,由于網絡監管力度不夠、技術設備不完善的問題,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了許多困擾。最后,目前大多數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夠完善,正處于發展階段,這就使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有了可乘之機,這些非主流思想在潛移默化中的影響,并不是幾節思政課的學習就能改變的。
(三)大學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新生力量,然而,伴隨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一部分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卻在下滑,現階段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存在不夠堅定的情況,如誠信缺失的現象,我們時常看到的小到大學生乘車逃票,大到大學生創業偷稅漏稅,這不僅不利于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也抹黑了大學生群體在大眾心理的印象預期,對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而引起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現階段大學生對多元文化反應敏感,易受多元文化和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以及“95”后,“00”后的大學生家庭以獨生子女為主,同學們的自我意識較強,通常以自我為中心而不顧他人的想法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同時這也和教師和學校管理力度不夠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完全發揮出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和立德樹人的作用。
三、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對策
(一)重視高校大學生自我教育,加強思想品德修養
針對網絡發展帶來的挑戰,應加強高校大學生的自我教育。不僅要使大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教育,還要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并具備篩選正確信息的能力。根據調研結果顯示,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授的內容是被動接受的同學仍占39%,這表明高校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程度還不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傳統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思政課大部分采用了灌輸式教育、填壓式的講授法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嚴重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因此,高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在教學中開展使學生感興趣、樂于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同時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質,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最終使學生通過自我教育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并逐步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實踐化。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針對大學生理想信念追求存在偏差問題,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六個要”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善于抓重點、講故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點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在于價值的引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是價值引領的領航人。教師在抓好教學的同時,更應該具備良好的師風師德,在多種意識形態面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站穩立場,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堅持四個相統一原則。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要用自身高尚的人格來感染學生,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關心學生,根據學生心理和思想發展的特點,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關鍵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三)增強社會實踐教學,增加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針對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較弱的情況,我們應該增強社會實踐教學。實際上,在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進行社會實踐教學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思政課的教學,學生們掌握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是十分容易的,掌握知識容易,但是應用知識就很困難了,所以需要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把握、理解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做到學以致用。通過對沈陽市在校本科生抽樣調查顯示,有74.23%的同學表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并且有80.37%的同學認為應該增強思想政治課實踐參與度。以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希望思政課理論能與實踐相結合,這樣能更好的增加思政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在“互聯網+”的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對學生的三觀的形成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學生們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言行一致。如果說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有針對性的、單一的,只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直接的傳授和講授,那么社會實踐教學則是多方面的、豐富多彩的,根據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讓學生們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視角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的提升。將思政小課堂融入到社會大實踐中,從而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在對社會積極作用方面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增強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能力,在學校的日常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和鑄魂育人的作用,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寶成,李紅蕊.簡析增強大學生思政課實效性的三個根本要素[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2).
[2] 趙珍珍.“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7.
[3] 李光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05).
[4]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9年度沈陽師范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W(A)2019090。
作者簡介:崔芳瑜(1999- ),女,漢族,遼寧遼中人,在讀本科,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袁俊茹,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