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麗
摘 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與發展,這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基于時代基礎之上的創新,才能更充分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強其實效性。本文主要從高校思政課堂主陣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以及思想文化根基等方面出發,探索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得到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創新發展趨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本特色更加明顯;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日益豐富;三是方法的創新促進育人機制建設的新發展。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言,教育者如何融入大學生這個群體,從而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尤為關鍵的,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應當更加具備人本性、人文性特點,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應當更加關注時代性內容的運用與延伸,將形式創新與內容創新結合;應當將顯性的教育方法與隱形的教育途徑結合,更充分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抓好高校思政課堂主陣地,因時而化、因事而進、因勢而新
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并非難事,但是如何真正走進學生頭腦,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因時而化、因事而進、因勢而新,新時代背景下,面對當前世情、國情、校情的深刻變化,如何抓好高校思政課堂的主陣地是其中重中之重,這就需要在堅持高校主陣地的基礎上,因事而化、因勢而新。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話語體系,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全國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些課程體系都相對較為完整與嚴謹,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大學生對此類課程的好感度并不高呢?大學生在一定程度是對思政課程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而并非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感受思政課堂的魅力。
這種觀念是需要更正的,這種觀念也對思政課程教師的教學方法與人格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創新教學的模式與方法,走進學生的內心;更要遵循時代的發展規律,創新教育教學話語體系,使話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切忌假、大、空;切忌老、舊、濫。既要在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基礎上,又要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隱形而持久的教育,樹立一種問題意識的導向,哪里有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進和創新。
(二)創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提升高校“第二課堂”的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日益豐富,如何充分利用這豐富多彩的載體,提升“第二課堂”的感召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也是至關重要的。近幾年,很多高校推出了許多特色思政課程,校領導帶頭宣講、各級黨組織書記上黨課、師生主題班會、情景劇、辯論賽、實踐體悟等多種形式的校園內外活動。如北京市市級思政課的設立,將文化、藝術與理論融為一體,用國粹之美點燃文化自信,用文藝之風吹動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創新方式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啟發性,高校應該把握這一新的時代趨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來,甚至“火”起來,提升高校“第二課堂”的感召力,切實增強立德樹人工作的時代感與吸引力。
(三)適當借鑒國外德育模式,將直接德育途徑與間接德育途徑、潛隱性德育途徑相結合
國外許多國家采用混合的德育模式,在道德教育上是頗有成效的,這對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啟發作用。混合德育模式主要是指學校既開設獨立的德育課程,又利用全學科和教育活動的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德育途徑與間接德育途徑、隱性德育途徑相結合。尤其是隱性德育途徑,主要是指產生潛移默化的無形途徑、包括學校里的建筑、設施、學風、校風等。只有將直接途徑與間接途徑、潛隱性途徑充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方能真正發揮其深遠持久的育人作用。
二、建立健全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機制
機制的建立與方法的創新應該是協同并進的,二者應該相輔相成,方法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機制的建立,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為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是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持續發展與創新的重要保障。
(一)切實推進大中小學全程育人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性的、連續性的工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有一個對應的思想教育機制,中小學時代相關教育的缺失單單靠大學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彌補是不夠,按照道德發展的理論,在12—18歲青少年這一階段,人的可塑性與接受價值觀教育的能力是相對較強的,而在成年之后,其實人們對這個世界基本的認識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了初步的雛形,在這個階段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人們在思想本能上就會經歷一個從抗拒到感受再到接受的過程,因而該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在該階段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這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并非取決于某一階段,而是應該時刻進行,應當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和系統的規劃,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緊抓全方位育人方法的完善,協同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絕不僅僅是高校教師的單方責任,更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作用,形成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甚至網絡空間整體育人的強大合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良好的家教、家風對人的成長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子女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而對于社會這一層面而言,社會風氣的導向以及社會公德的約束,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著潛在的導向作用。再深入到學校這一層面,教師、朋輩群體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同輩群體的作用。因為同輩群體是大學生相對沒有代際差距的群體,這一群體的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應成立朋輩群體工作室,當大學生思想意識出現不好的傾向時,能及時發現并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總而言之,家庭與學校、社會之間應該建立一種良好的契約,加強溝通與互動,履行好雙方共同的責任,協同作用。只有當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協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能發揮真正持久的影響力。
三、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將“最大變量”轉化為“最大正能量”
當今時代正處于互聯網“最大變量”的時代,由于受到多元文化與網絡輿論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判斷變得多元極具多元性與復雜性,如何去撥開大學生的思想迷霧,讓其沐浴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陽光之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與責任。互聯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應當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為“最大正能量”。
(一)充分利用微平臺,將互聯網思維、規律與大學生特征充分融合
新時代之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樹立互聯網思維,把握互聯網規律,將思想引領、大學生特征與互聯網三者充分融合,開拓教育新渠道、增添教育的新內容、營造教育的新氛圍。在微信公眾平臺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微媒體,如抖音、快閃等新平臺,營造人文關懷的新環境;強化軟件教學,豐富創新微內容,滿足多樣化思想需求;巧用微語言,引導微表達,實現微轉換 。新時代背景下,新技術新平臺的靈活運用,將更加符合新時代大學生心理特點,AI技術的融入將更具實效性與創新性。
(二)因勢引導網絡輿情,發揮正能量作用
網絡輿情是在網絡空間的一種群體性社會心理反應,是網絡言論和行為交互作用的產物,社會熱點、焦點以及敏感話題的產生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形成網絡輿情,大學生也極易受這些網絡輿情的影響,而對事件產生情緒化的心理,缺乏理性的判斷。在此次的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網絡的輿情引導起到了非常重要且主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一些謠言的辟謠,對疫情的客觀報道的反映等,都起到了正能量的引導作用。運用平臺的作用因勢引導輿情,用情感感化與信息認同的方法,使其朝理性的、良性的層面發展,發揮正能量的作用,而非任由其自由發展,若是任由其自由發展,就會變成網民的情緒輿情。而網絡輿情的引導與轉化,特別是網上的調控策略的實效將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雙向激勵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性,實現網絡的自我教育方式
網絡平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方式,但如何讓大學生主動了解、參與并運用平臺,若建立了平臺,大學生參與平臺的積極性并不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變成了空心化,只是虛有其表,那網絡思政的自我教育力量就不能實現,也就失去了其作用。因而這就涉及到激勵機制,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為參與網絡思政平臺的大學生提供一定的激勵,特別是精神激勵,強制性的了解并不能起作用,只有從心底的感受與認可,方能真正認同,這就需要在激勵機制層面增強其實效性。
四、堅持文化融入,夯實高校師生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根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2]高校師生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根基的堅定程度與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否能夠得到真正發揮,應該立足當代中國現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夯實高校師生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根基。
(一)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文化感
歷史感的缺失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大學生群體中的大多數,對歷史的了解與認知實際上是淡漠的,對祖國、民族的歷史感是有所缺失的,因而,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感是夯實其思想文化根基的根本,尤其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深入了解,只有深切的了解并熟知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我們的黨,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歷程,而意識形態的教育往往是蘊藏在這樣點滴的滲透之中,從情感的認同開始,再往深層次發展。歷史感的培養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充分利用,特別是通過引導學生參加紅色紀念基地以及聆聽紅色故事甚至讓學生自己講述紅色故事,對于歷史感的培養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德育方法與現實基礎的結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如何運用?如何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有效熏陶和正確引導,以及如何開展學生活動,養成良好習慣,建立合理認知等。在高校中,有許多老師開展多樣的傳統文化課、經典讀書交流會以及讀書沙龍等等,這些都是好的開端,應當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如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藝作品,國粹藝術等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多種形式的文化載體結合,使其更具多元化的內容與形式。
總而言之,基于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始終保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的鮮明意識與行動自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既要把握整體的創新趨向,在占領主陣地、健全機制、劣實根基以及運用平臺等方面不斷發展,也要不斷研究新情況、把握新變化,回應新問題,這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能發揮出其真正的時代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家風[N].人民日報,2018.02.22.
[2]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 2017-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