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詠中

一天,四年級的班主任曹老師跑到我辦公室,緊張地說:“校長,不好了。小勇和張老師頂牛了,還掀翻了好多桌子。我拉不住他,怕出事!您快去看看……”
我立即跟著曹老師到了教室。其他學生都上體育課去了,教室里只有小勇和張老師,氣氛比較緊張。只見十幾張課桌椅四腳朝天,書本散落一地。小勇站在翻倒的課桌中間,雙手握拳,兩眼緊盯著離他老遠、已經退到教室門口的張老師。張老師氣得臉色鐵青,見到我就說:“校長,我只是讓他不要用桌子擠其他同學,如果再擠別人就讓他坐到最后面去。話沒說完,他就發作了。還有……”張老師還想說什么,我忙打斷她,說:“張老師,您先別說了。我和小勇說句話。”
我走到小勇身邊說:“小勇,其實你對張老師沒有意見,是不是?”小勇沒吭聲。片刻之后,我繼續問:“小勇,你對張老師沒有意見,是不是?”這回他雖然沒吭聲,但是點頭了。我暗暗松了口氣。
現在想來,我當時說的“你對張老師沒有意見”就像一方“鎮靜劑”,對幾乎要“死磕”的師生雙方都是撫慰,有助于消減對立情緒。小勇因這句話放下了戒備,張老師因這句話得以釋懷。如果我讓雙方激動地訴說、據理力爭,甚至評判孰是孰非,那場面可能會失控,也許就會掉下最后一根“壓倒駱駝的稻草”。
到了辦公室,我讓逐漸平靜下來的小勇坐下來,對他說:“我知道你心中有話要說,說給我聽聽吧……”他搖搖頭。我又說:“現在不說也行,你想什么時候說都可以。”于是,我和他聊其他話題,比如愛看什么書,喜歡玩什么,喜歡吃什么。慢慢地,他愿意和我交流了,說喜歡聽歌。我說:“我不會唱歌,但是喜歡吹笛子,我吹一首曲子給你聽。”于是,我從包里取出一支笛子,給他吹奏起《姑蘇行》。
就在這時,曹老師帶著小勇媽媽進了我的辦公室。剛見面,她表情很冷,但是交流之后漸漸地緩和了。原來,小勇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學習和生活全靠媽媽一人照顧。在送走小勇媽媽之前,我提出中午請小勇吃飯,他和媽媽都愣住了。我說:“不是去飯店,只是到教工食堂吃飯。”孩子欣然點頭,之后回到了班上。上午放學之前,我提前15分鐘在走廊里等小勇。看得出,他心中是高興的。
第二天上午,曹老師給我看了她的微信朋友圈,這是小勇媽媽發的:老師打來電話,要我去學校,說孩子又惹禍了!我氣沖沖地來到學校。班主任說,孩子和數學老師“頂牛”,被校長帶到辦公室去了。我就更火了!今天,我要和這個學校決一死戰。我立刻往校長室跑。可是走進校長室的時候,我看到兒子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校長說要和他交朋友,還吹了一首曲子給他聽。我心中忽然一陣溫暖,傳說中的場景,竟然在我的眼前出現了。
這則微信,讓我和幾個老師都寬慰了許多。事后,我一直關注張老師和小勇的相處,得到的反饋是漸漸趨于和諧。從小勇媽媽的微信中,我讀出了家長對我處理這次“頂牛”事件的肯定,讀出了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認可。這樣的處理,平息了一場風波,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和啟發。
孩子和教師起沖突,我們要學會等待,學會接納,學會守望……電視劇《亮劍》中的李云龍獨具魅力、不畏強敵、果敢剛毅,他的精神被稱為“亮劍精神”。筆者以為,在教育中不宜發揚“亮劍精神”,可能更需要發揚的是“長征精神”。多斗智、少斗勇,學會忍讓、退卻、守望與喚醒,及時清除一根根可能會“壓倒駱駝的稻草”,這才是班主任應有的智慧。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