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嘉奇
摘要: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對思政課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培養好學生面臨著艱巨的責任,思政課堂擔負的正是為學生樹立正確人生方向的責任。由于思政課堂其長期以來所固有的特性,導致在思政課堂上出現“邊緣人”這一群體,本文通過對思政課“邊緣人”的界定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論述,從而對思政課堂中避免出現“邊緣人”群體進行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課“邊緣人” 原因 思考
隨著我國對教育公平的呼聲不斷強烈,伴隨著教育公平而顯現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對每位學生的關注度問題,而在此背景下便凸顯出一類學生群體——邊緣人。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知識積累相對較薄弱,導致思政課堂中“邊緣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本文以典型院校研究為例,以期通過此種形式的研究,希望對相關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具有借鑒意義。
一、“邊緣人”的界定
上世紀八十年代,“邊緣人”的概念從社會學領域被引入到教育學領域中,被廣泛的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的邊緣學生的研究。目前國內外教育界對于“邊緣人”這一概念沒有十分明確的界定,比較有概括性的界定即:一般指的是在課堂這一特定環境中,有些學生總是游離于教學中心之外,沒有課堂話語權,并且與教師和班里其他同學的互動也較少,就像班級中的“隱形人”,這些學生就被稱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也可稱為邊緣學生。
由于高職院校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以及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思政課堂中的“邊緣人”的界定便不能局限于上述籠統的概念。高職院校教學環境中的“邊緣人”通常可分為兩種,一種為主動型“邊緣人”,這類學生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學習素質,諸如安靜、平和、好思考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往往很少發現其活躍在課堂中。盡管這些學生在表面上表現為遠離教學中心,但是其實際心理上始終處于學習的“中心”,并且要比課堂活躍的學生表現出更好的理解能力。第二種為被動型“邊緣人”,他們常表現為思想游離課堂中心之外,并且伴隨行為的不受約束性,比如看課外書不理睬老師,玩手機不認真聽講,隨意出入課堂,課堂中不積極回答問題,打擾其他同學專心上課的學生,同時,如果可以選擇,座位往往是班級的后幾排。第一類“邊緣人”在實際的教學中是無需轉變的,因為在實際學習中這種沉默靜思的學習方式可以被視為一種難能可貴的學習品質,而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第二類“邊緣人”,這一類“邊緣人”在思政課教學中表現出思想怠惰、行為懶散,課業成績中以追求及格為終極目標。
二、思政課堂“邊緣人”產生的原因分析
“邊緣人”的形成并非單方面因素,這里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展開論述。
1.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的認知結構方面。作為公共課教學,思政課并不具有學生對課程區分中認知上的優勢,相反,與專業課相比,學生往往認為公共課不需要重視,而另一方面,這種不重視也來源于一直以來對基礎教育中思政課教學的認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是基于對中小學德育教育的銜接,而中小學德育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缺失與不當,這種不當給學生帶來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如:思政課堂都是枯燥、空洞、無聊、深奧、難懂的,所以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對高職院校課堂的教學帶來非常大的阻礙,不利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進行學習。而高職院校思政課堂中“邊緣人”的產生與長時間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具有一定相關性,這就如犯罪學中所說的“破窗效應”一樣,當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越來越正確,那么換來的便是不容易產生“邊緣人”,而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不正確,則更容易產生思政課中的“邊緣人”。
學生學習的自我約束力不強。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和學生基礎階段所接觸的思政課內容差距是很大的。首先學習的難度增大,學習的內容變得更加寬泛,其次,高職院校教學進度較快,知識的系統性更強,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加之思政課的公共課屬性,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在這一前提下,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自我約束力并沒有養成,所以學生課下不提前預習,課上不能更好地理解老師所講的知識,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學生缺乏對思政課的聽課興趣,導致其游離于課堂邊緣。
2.外在環境因素
大班教學不利于教師掌控班級。作為全校公共課,思政課往往采取的是大班上課形式,李方安,張良才在《班級規模:一個不可忽視的學習資源》中認為:“班級規模直接影響教學空間的組織形式,從而影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最終影響學生學業成功的機會。”而在實際教學中確實會出現由于班級人數過多,教師迫于教學進度的壓力,無法關注到每一位同學,從而使“邊緣人”這一群體廣泛存在于思政課堂中。
社會環境因素。建國7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帶來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與優越的物質條件一起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是思想層面的市場趨利性思維方式,在這一思維的引導下,學生對思政課堂中所講的崇高的道德、務實的精神等社會主流價值觀缺乏認同感,從而對高校思政課堂中教育理論的接受產生障礙。
三、思政課堂“邊緣人”群體應對策略
1.轉變學生學習態度,激發自我認知
思政課堂中“邊緣人”現象的出現,不能完全歸結于客觀環境,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學生本身。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具有明辨對錯的能力,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與否也應該有明確的判斷,所以思政課“邊緣人”的出現更大程度上還在于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不夠全面,存在一定的誤解,對此大學生應做到以下兩方面。
轉變固有的刻板印象。作為理工科學生,首先表現在對文科知識的排斥心理非常強,這與我國基礎教育中文理分科教學有一定關系,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教學,使文科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增強,而理科生缺乏對人文知識的涉獵與學習。所以在知識結構建成的高中學習中,并沒有養成對文科知識的學習能力,由于缺乏對文科知識的涉獵,使部分學生誤認為高職院校課堂中的思政課同樣無用。另一方面,學生認為高職院校思政課無法與專業課的重要程度相提并論,因為處在求學階段的學生無法理解思政課堂中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因而使學生錯將思政課當做“休閑課”。而這種思想都具有狹隘性,無法認識到思政課中諸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教授的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課所教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的重要性。高校大學生應跳出狹隘的眼前利益,將目光放長遠,用積極包容的心態去面對思政課,嘗試用思政課中的哲學思想去思考身邊的事情,將思政課的知識融入生活。
增強自我約束能力。高職院校學習環境與基礎教育不同,要求學生發揮學習的自主性,所以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擁有更強的自我約束能力。當學生能夠正確認識思政課的現實意義后,為防止出現課堂無法跟上教師教學思路而退出課堂教學中心的情況,學生應加強自我約束能力,做到課前通過提前復習,課上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并積極思考,課后及時鞏固消化,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轉變學習態度,激發對思政課教學的自我認知。
2.加強學校制度層面建設
高職院校公共課堂中的大班教學確實對教師更有效管理課堂帶來一定的障礙,陳賡曾就辦大學作了一個十分恰當的比喻:“辦大學就像辦一個食堂,學生是來吃飯的,老師是炒菜的,我們這些人(領導者、管理者)都是端盤子的。”從陳賡的話中我們可以理解出高職院校中的管理者處于服務的位置,而高職院校中的服務又不是簡單的機械服務,在這一過程中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J學院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以“自學自講”為主的實踐教學法,重在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意識,以及借助信息時代網絡教學軟件超星教育平臺輔助教學,打造融匯于信息技術的更具有時代感與科技感的智慧課堂教學,這些舉措都希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無奈大班教學一直都存在的弊端,使教師仍無法及時關注到每一位同學,在教學手段與教學技巧不斷深化的當下,仍然存在“邊緣人”現象。
而高職院校管理者雖然制定了相關教學規范制度,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遵循的情況是否如預期所料是不得而知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育服務者不斷完善大班教學課堂中制度層面的規定,發揮教育服務者的主觀能動性。除制度層面的規定,教育服務者有必要在學生入學之初,對學生進行集中全方位的規章制度教育,使其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使學生養成規矩意識。
3.思政課教師要做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領路人
學校是人才輸出的重要地方,學生素質高低,就是體現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活成績。所以涂又光教授也曾說高校一定要樹立高等教育的終身教育理念,他曾在著作中指出:“高校畢業之后還有大半輩子,這大半輩子的持續教育怎么落實?不說落實,有人還沒有提上日程。不說提上日程,有人想也沒有想過。不管這個大頭,就算把高校辦的錦上添花,花開花謝,又該如何?”
正如涂又光教授所說,高職院校的教育責任不僅停留在短暫的學業期間,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為學生走出校門擁有面對艱難困苦的能力做好準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高校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和主場所,它直接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人才質量的好壞。所以從這一方面也更加突出思政課堂的重要性,而思政課堂的靈魂在于教師,思政課堂教育成功與否,和思政教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而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當下,學生的趨利性思維方式,對于道德、務實、善良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流思想置之不理,高校思政課教師正應該響應習近平主席所說的話,要圍繞學生、服務學生,在學生的教育方式上因時而變,因需而變。針對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將課本中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用新時代年輕人的語言去講解,從而吸引“邊緣人”群體學生的聽課積極性,調動其回歸課堂,進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用務實的思想去思考問題。
結語:
通過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堂中“邊緣人”的界定,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提出的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堂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并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堂中“邊緣人”群體擁有更客觀而全面的認識,幫助這一群體走出自身的誤區。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化工學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教育公平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政課中“邊緣人”干預策略與應用研究—以吉林化工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泮偉江.誰是陌生人?[J].讀書,2018(08):139-148.
[2]亓玉慧,李森.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現象分析[J].教育探索,2014(5):62-64.
[3]李森,杜尚榮.論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及其轉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7):115-122.
[4]李忠霞,王琳琳.邊緣人的悲哀——淺析多麗絲·萊辛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3(6):54-57.
[5]王佩瑩.高校課堂實施創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