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杰
摘要:思政在當下的高等院校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修課程的組成部分,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大學生能夠吸收當下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先進思想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向同我國政治方針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在大學生思想教育與引導中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現象、理論知識、世界觀、人生觀之間的整合與優化,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同時也應與社會熱點事件相結合,給予學生“眼睛看得見”“心靈感受得到”的切實可行的教育。在本文的論述中,將針對高校思政教育與社會熱點事件結合情況展開分析論證,幫助我國高校順利開展高水平的思政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思政教育 社會熱點
在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以來,逐漸探索具有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的教學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保障高校學生能夠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質量中國青年。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思政教育與高校學科教育、科學研究、社會熱點之間的關系問題。怎樣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學質量,完善思政教育與社會熱點的結合機制,是一線教師應當整合與思考的問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性與問題
(一)高校未能明確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
在當下一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中,眾多責任人和相關人員都認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師分內之事,而其他科目教師則無權干涉。通常情況下學生們對于思政教育的認識也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關聯性較差。這種不規范、不科學的思想政治形式極大限度的影響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人員的思想政治建設進程。在高校的建設和管理進程中受到極大重視的是高校的學科教學水平和科研成果,思想政治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教學內容之一,“雞肋”教育理念極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政教育質量。課程體系中對于思政教育的要求尚且不能完成,又怎么能空談思政教育與社會熱點的聯系情況呢?
(二)高校倡導的思想政治建設內容較為單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冗長的課堂中、枯燥的會議記錄、不痛不癢的發言中展現的,思想政治建設基本上局限在書面形式,難以有效的落在實處。導致教師在工作過程中不能夠將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環節有效的結合在日常細節中,影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進程,也阻礙了教師在工作中的自我實現和發展。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嚴重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黨員干部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和幫助,不能夠將教育改革的進程與自身的工作相結合,社會熱點事件在課堂中展現與討論深度不足,學生對于社會事件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微博、公眾號、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中,以上平臺信息良莠不齊,一部分信息素養較低的學生甄別能力有限,極易出現對事件的片面性認知,不利于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
(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之間未建立良好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明確自身的教學理念,一味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實際上,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教學旨在引導學生能夠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進而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部分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片面重視理論效果,忽視了思想水平的建設過程和提升過程,造成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學習現象。思想政治教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距離較遠。思想政治知識并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也需要不斷應用于生活。但是當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中不能夠建立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良性關系,導致學生學習中的失衡現象,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知識掌握水平也存在相應的關聯。
(四)高等院校思政考核方式僵化陳舊
教育教學質量的表現之一是考核環節,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驗證。一部分高等院校已經針對校內的教學評價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但是在實行過程中卻不是十分順利。在思想政治期末考察中基本上是開卷的形式,學生能夠在教材中找到解題答案,或是根據個人的觀點進行問題回答,并不具有固定的答案。即便是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考試是閉卷形式,教師也會在考試之前劃分重點考察范圍,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順利進行考試。高等院校的平常成績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出勤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這種考察標準影響了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阻礙教師教學活動的進程與開展,并且學生對這種考察形式也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一)將思政教學核心落在實處
高校思政教育應采用先進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生動愉悅的學習環境,采用榜樣激勵法、項目教學法等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幫助學生在多樣化的社會發展局勢中甄別信息。首先,教師展現出的思政引導,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而并非口頭營造的虛無縹緲的形象。其次,思政教育能夠具備“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重要特點,在學生群體中能夠展現自身的優勢與特點。最后,思政教育中選擇的社會事件應當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聯系,在教育初期更是應從學生生活出發,選擇可見可感的話題開展教學。一旦事件脫離學生實際情況與能力范圍,也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居家隔離”成為一場全民自覺的戰“疫”行動。人們在有限的空間內關注著那株看不見的病毒,“疫情數據忽上忽下,似是而非的信息、悲觀的預測和警告都帶來了更深層次的心理影響。高校在進行線上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當下社會熱點現象開展教學指導與幫助,在心理方面給予學生心理疏導,在家學習期間形成自律、高效的學習狀態。明確疫情期間我國政治主張,奠定穩定自信的生活、學習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高校思政負責人應以提高思政科學化水平為抓手,結合“兩學一做”專題教育開展常態化工作。對于現階段大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局限進行詳細的研究,并且應當對于學生的就業需求和預期選擇進行指導和幫助。思政工作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應當將思政工作落實在學生的生活中,而并非長篇大論的文字教學,學生在無趣的思政工作中不僅會產生思想政治學習的倦怠心理,在不能夠接受正確的思想引導環境下,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也會受到阻礙。對于社會發展機制進行深刻的研究,改革高校思政工作的實質性內容,發揮思政工作對于大學生引導和促進作用。
(二)將思政教育機制建立健全
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應當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通過穩定堅實的知識基礎保證教學進程中的高效性。在學生的學習進程中,教師也是教學中的重要榜樣,學生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能夠不斷加強思政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完善自身的學習形式,獲得長效發展。社會熱點事件自身也具有積極、消極等不同特點,教師在選擇事件時應根據學生現階段成長和發展的狀態準確定位。在學生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時,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的消極情緒加以疏導,營造積極向上的成長理念,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定位,激發學生昂揚向上的狀態。在學生情緒較為浮躁的階段中,以史為鑒、以史為鏡,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幫助學生在高節奏的社會進程中沉淀情緒、穩扎穩打,以求更加理想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思政工作的具體機制應當貫徹落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以及學生的生活學習中。一是健全思政工作責任制,在學生會、社團、班級、高校等機制中設定思政教師的工作標準和工作內容。并且指派專項人員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盡量保證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引導和幫助能夠及時有效。二是完善思政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增強機關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提高創新發展、服務高校、凝聚師生的能力。由于大學生在學習中時間安排和課程設置之間存在較大的靈活性,進而應當在進行考評過程中以學生為考評主體,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成績、課外活動參加情況、自身成績提升幅度等眾多方面進行詳細的評價。三是強化對于黨員干部和學生干部的管理機制,引導黨員干部成為學生的榜樣,激發學生們的“群體效應”。健全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和預備黨員考察機制,推行黨員承諾制,挖掘黨組織凝聚師生的途徑。
(三)將思政工作重點穩扎穩打
首先,及時有效進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落實黨員干部教育工作,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以優異的崗位工作業績推動高校各項事業的新發展。
其次,構建一支成熟的、先進的黨員干部隊伍,加強黨員對于基層學生的引導作用。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加強工作研討和交流,提升各部門的思政水平。
最后,探索青年教師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徑,健全師德考核機制。不斷加強對于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等,有效推進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的穩定性和專業性,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結束語:
現階段經濟建設步伐不僅促進我國政治體制的完善,也要求我國高校教育教學進行相應轉變。高校在自身人才培養和課程設計過程中也應當進行相應的革新,引導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創造思維方向的升級,進而培養適應當下市場需求的專業化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閆濤.試論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長江叢刊,2019(33):167,169.
[2]孟廣娟.社會熱點問題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價值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高校學報,2019,31(6):61-63.
[3]潘偉偉,殷波.試論社會熱點與高校思政教學的有機結合[J].學周刊,2019,35(35):8.
[4]余豐.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結合研究[J].青春歲月,2019(33):48-49.
[5]涂明明.高校思政課引入社會熱點問題的幾點思考[J].長江叢刊,2019(29):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