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蓮籽
四川省眉山市中國泡菜博物館位于中國泡菜城的入口處,是國內首家以泡菜為主題的專業性博物館。它第一次系統解讀和傳播中國泡菜文化與產業;展覽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由歷史與文化、生產與加工,傳承與創新、產品與品牌、品鑒與體驗,質量與安全以及展望未來等展區構成。整個博物館體現了文化性和知識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原創性和藝術性,是中國泡菜博覽的標志性展館。
三千年泡菜中國人味道
進入中國泡菜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長27米,高約5米的浮雕背景墻。在這座浮雕背景墻上,我們可以看到四川的好山好水,有岷山雪寶頂,千年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四川數千年沿襲至今的的蔬菜種植場景、古代川人腌制泡菜場景、四川民俗嫁娶、壩壩筵等,構成別具特色的“三千年泡菜,中國人味道”風情畫卷。
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示著泡菜文化
博物館用了多組雕塑來展示泡菜文化,有被認為最早腌漬泡菜的菹神彭祖的雕塑,還有歌頌過泡菜的蘇東坡的塑像。不僅展示了與泡菜有關的名人,也展示平凡人的生活,一組實景造型的立體雕塑,展現古蜀先民制作泡菜的生活場景,畫面上森林茂密,群鷗飛翔,一條河流蜿蜒流淌。河流兩畔是碧綠菜畦,先民在收割蔬菜。立體雕塑由茅屋,院壩綠樹合圍而成,男人抱來古樸的泡菜壇,女人辛勤腌制泡菜,孩子在從泡菜壇中偷偷撈泡菜,整個場景古樸悠遠充滿生活氣息。
文物傳遞著三千年泡菜發展史
泡菜博物館里展示了許多與泡菜相關的文物,有新石器時期的陶罐,都是蔬菜容器或者烹煮器;有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商周時期的木制農耕工具——耜,以及1954年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芥菜或白菜類種籽”;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葫蘆皮、葫蘆籽等遠古蔬菜種子。并結合大量文字、文獻記錄,生動再現了中國泡菜從種植到采摘,再到泡菜及其制作工藝,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與創新精神。
科技謀發展創新譜新篇
博物館內運用了連屏投影、投影式電子翻書、電子觸屏等先進多媒體技術,用科技讓泡菜與人進行互動。利用多媒體載入各種生動活潑的泡菜信息畫面,圖文并茂地再現了名人與泡菜、飲食與泡菜的密切關聯。
品鑒與體驗泡菜的魅力
中國泡菜博物館不僅通過實物在這一展區可以品嘗各種不同風味的泡菜,還可以親手學做泡菜。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泡菜的主料主要有:根菜類、莖菜類、葉菜類、果菜類和花菜類等食材,泡菜常用的輔料則有鹽、花椒等。
依著中國泡菜博物館的展覽,回顧泡菜簡史??脊藕蜌v史文獻證實,早在3100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鹽漬菜。到了秦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明確提出,菹者,酸菜也。菹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關于泡菜的專用字。曾經在長沙出土了距今已經2200余年的唯一一件泡菜實物豆豉姜。在北魏時期,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泡漬蔬菜的加工方法,這是關于泡菜制作的較為規范的文字記載。在唐宋時期,我國的泡菜有了很大的發展,已經出現了醬漬、醋漬、糖漬等多種蔬菜泡菜品種?!短拼乩碇尽酚涊d“興元府土貢夏蒜,冬筍糟瓜”。興元府,就是今天的漢中地區。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陸游的《觀蔬園》詩句,都有著對泡菜的記載。經過長期生產實踐,泡菜生產發展到了元明清時,其工藝和品種都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元代的韓弈在《易牙遺意》;明代劉基的《多能鄙事》;明朝鄺遙《便民圖纂》;清乾隆年間,羅江人李化楠撰寫的,其子李調元刊印的《函?!ば褕@錄》中,都記載了泡菜的身影。在清代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記載得更是詳盡:“腌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咸則味惡。然欲久放非鹽不可。常腌一大壇三伏時開之……香美異常,色白如玉。”泡菜不僅歷史悠久,其文化也影響深遠: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也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