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海
胃潰瘍是現在常見的一種消化科疾病,主要因幽門螺桿菌(Hp)感染,或是飲食、藥物等方面造成胃內黏膜或更深層發生潰瘍,常見的癥狀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噯氣、反酸、嘔吐等。多發人群普遍為中老年人、長期加班者、飲食無規律者等,若未加以合理治療,易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久而久之甚至會引起胃癌。目前,此疾病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如奧美拉唑膠囊、甲硝唑片與克拉霉素膠囊等,雖可迅速緩解癥狀,但治療過程中易出現不良反應,延緩康復進程,復發率高,影響預后[1,2]。為此,本研究就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進行深入分析,觀察患者療效及癥狀積分的變化。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胃潰瘍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55例。觀察組男28例,女27例;年齡40~71歲,平均年齡(58.6±5.36)歲;病程1~10年,平均(6.25±1.42)年。對照組男25例,女30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8.45±5.02)歲;病程2~11年,平均(6.54±1.28)年。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已獲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臨床消化病學》關于胃潰瘍的診斷標準;②患者有上腹部疼痛及胃脹氣等癥狀,且經X線檢查顯示為胃潰瘍;③未使用治療胃病相關藥物且無藥物過敏癥狀,無傳染病和幽門梗阻。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具有精神障礙和胃部手術史;②拒絕參與研究者;③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療法,主要以服用藥物奧美拉唑膠囊(四川德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68,20 mg/片)、甲硝唑片(靈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1446,0.2 g/片)與克拉霉素膠囊(安徽仁和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016,0.125 g/片)進行治療,口服奧美拉唑膠囊,1次/d,40 mg/次,均于清晨空腹服用,口服克拉霉素膠囊,250 mg/次,2次/d;口服甲硝唑片,200 mg/次,2次/d。連續治療1個療程,1個月為一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治療基礎上加以中藥加減進行治療,基本組方包括當歸、白術、甘草、延胡索、重樓各10 g,黃芪、白芍各15 g,海螵蛸、茯苓各20 g。脾胃虛寒者可另加干姜5 g,大棗10 g;腹脹者另加蒼術5 g,厚樸3 g;脾氣不足者另加升麻6 g,柴胡10 g;氣滯寒盛者另加高良姜2 g,香附5 g;胃脘痛者加蒲黃4 g,根據個人不同的癥狀,癥狀的不同程度,醫生可適當的調整藥物的量,如出現難以消化的情況,可以酌情加入適量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如出現腹痛可加入適量的香附、佛手等。將需要的藥物一起放入鍋中,加入相應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溫服,1劑/d,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連續服用1個療程,1個月為一個療程。
1.4 評價指標①將治療后的效果判斷標準分為3個等級:痊愈:臨床癥狀與炎性癥狀完全消失,經過胃鏡檢查,胃黏膜恢復正常。緩解: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炎性癥狀得到一定的緩解,經過胃鏡檢查后病灶胃黏膜恢復度達到5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潰瘍面積縮小率低于50%。潰瘍面積縮小率=[(治療前潰瘍總面積-治療后潰瘍總面積)/治療前潰瘍總面積]×100%。②觀察對比2組患者在治療前、后1個月腹痛、燒心、反酸、噯氣等癥狀積分,分為4個程度,分值均為1~4分,分值越高越嚴重。

2.1 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36%)高于對照組(76.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癥狀積分治療前觀察組癥狀積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癥狀積分均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積分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 (例,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因飲食習慣的不規律與生活壓力而引發了胃潰瘍疾病,其主要癥狀為上腹部疼痛,或是左上腹部或胸骨、劍突后疼痛。根據調查顯示,胃潰瘍的發病率占比約為5%~10%,且逐年增高,更有甚者引發癌癥[3]。長期患有此病的患者生活質量逐漸降低,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多以西藥治療,治療方式雖可快速消滅細菌、抗酸分泌等,但多數“治標不治本”,所以復發率較高,長期以往,不僅疾病沒有得到根治,且服用的藥物也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反應。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潰瘍的研究受到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單純的中醫治療可以疏散肝氣郁結、恢復其肝臟功能[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可見中西醫結合,標本兼治,其臨床療效在一定程度上遠遠優于單純的西醫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胃酸的分泌有著抑制作用,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加快潰瘍的愈合[5,6]。原因在于胃潰瘍患者主要受幽門螺桿菌感染、過多的胃酸分泌以及黏膜保護作用降低等多種因素,易導致胃部的結構發生紊亂,中西醫結合治療一方面能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另一方面也可對患者的胃部進行調理。胃潰瘍疾病治療中使用的中藥方劑主要以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為主。其中黃芪主治脾虛泄瀉、氣虛內傷者,對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達到潰瘍愈合的效果;重樓、黃芩清熱解毒、抗菌抗炎;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和胃止嘔;白術與甘草具有健脾燥濕,溫中益氣作用;延胡索活血化瘀;海螵蛸止痛收濕;當歸、白芍可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提高免疫力[7,8]。此外,中醫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藥性更加溫和,中西藥合用,既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治療有效率,又能減少不良反應,對胃部的平衡達到一定的效果。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胃潰瘍疾病的癥狀,且會提高臨床療效,可行性較高,故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