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留守兒童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獨特群體,其所產生的問題也成為獨特的社會問題,其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政府、學校、社會以及家庭都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系統、復雜的過程。本文從音樂教育角度入手,試圖探索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有益幫助。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 ?學校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120-02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留守兒童開始大量出現。由于諸多原因不能舉家全遷,子女只能留在原住地,導致其后代成為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者一方外出務工,由父母一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代為監護,未滿十六周歲的兒童。據統計,2018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到697萬余人之多,雖然近幾年子女隨遷、父母返鄉創業等原因,留守兒童的數據與2016年全國摸底排查的902萬余人相比下降了22.7%,但數量仍很多。其中96%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護,剩下的4%農村留守兒童由其他親戚朋友監護。[9]各省市留守兒童的年齡結構與全國基本一致,6-13歲兒童規模最大,已超50%之多。這一特殊群體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并且這一時期是他們情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他人正確的引導與管理,所以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一)缺少父母的關愛,心理得不到及時的疏導
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不僅僅是生養,更是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中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僅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還需要父母給予的關愛與呵護。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人形成健康人格與心理,但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父母與子女也就缺少了基本的感情交流與互動,由于長時間得不到交流,父母與兒童的思想觀念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明顯的溝通障礙,更使子女與父母之間產生心理上的隔閡。由此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會形成兩種不良的人格,一種是畏縮型,體現出畏懼、情緒冷漠、自卑拘謹等。第二種是攻擊型,多表現出對他人不友好、愛沖動、情緒自控能力差等。當他們遇到人際交往、學習壓力等問題時,如不能得到及時的引導或幫助,極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是做出極端行為。
(二)教育的缺乏,道德品行沒有正確的引導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個人品行是從自律到他律的過程,“他律”在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初期起到和關鍵性的作用。如受不到外界的約束以及不良環境的影響,多數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所以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對兒童獎懲的管理方法、態度、教導等都能對兒童判斷道德行為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學校、家庭的引導和管束,多數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品行問題多表現為:在家中缺乏禮貌,不服從祖父母輩的管教;在學校不遵守紀律,不尊重師長,缺少集體榮譽感,冷漠;缺乏誠信,過分強調個人利益等等。如果放任其這些行為不管的話,甚至會產生違法亂紀的犯罪行為。
(三)監護人管理無力,導致學習成績的不理想
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來說,學習能力與學習自主性的培養離不開家長的幫助與管理。而大多數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成績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較差。這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祖父母輩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有限,只能照顧孫輩的起居,對于學習上的問題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即便是有父母一方照顧,他們也要承擔起家務與勞作,幾乎沒有時間與精力關注孩子的學習。再者,寄養在親戚家的兒童,因為得不到兒童的理解,監護人也不會過于嚴厲的管教。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很少向家人尋求學習上的幫助,只能靠自律,而多數留守兒童的自我約束能力又較差,想提高成績有一定的難度。
二、學校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重要性
留守兒童教育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相互聯系構成的。而父母外出務工導致了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只能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的角度尋找平衡。其中學校教育的責任占比較大,所以學校應該承擔起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擔。筆者認為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學校可以從音樂角度入手,因為學校音樂教育的魅力不僅停留于知識與技能層面,更多的是表現在啟迪、引導、激發等層面,通過學校音樂教育能夠幫助兒童更好的發展。
(一)寓情于音,能夠給予留守兒童關懷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呵護與關愛,使得兒童倍感孤獨與寂寞,甚至產生被拋棄感。長期處于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中,使得這一群體有著獨特的情感與心理,特別渴望他人的關懷。音樂是長于抒情的藝術,[8]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學校音樂教育培養的審美情感是高尚的情感,可以使人的情感達到最高的境界。音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音樂的教育功能,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引導,通過音響與歌詞表達出的特定含義和情感,調節兒童的負面思想,誘發出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多多給予關懷,培養陽光的心態。比如教唱《外婆的澎湖灣》《校園的早晨》《幸福快車》等富有親情、積極向上的歌曲,能使這一特殊群體感受到老師、同學、家人、社會的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培養留守兒童音樂學習興趣,能夠增強其學習信心
更多的農村地區學校以成績來評定學生,致使一些留守兒童受挫、厭學,甚至是被老師忽視。音樂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有著獨特的效能,音樂教育可以發展兒童的感知、記憶、想象、創造等思維能力。例如通過音樂創作與鑒賞,可以提高和豐富兒童的想象力、聯想能力;通過視唱練耳可以使兒童的聽覺能力和視覺感應能力、反應能力更加敏銳、協調;通過接觸各種體裁、題材的音樂作品,可以使兒童懂得不少地理、科學、歷史等方面的常識。音樂教師無論是以何種形式開展音樂教學,都要注重引導留守兒童融入集體,因材施教,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從音樂課程的角度幫助其建立自信心,鼓勵他們勇敢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少從專業的角度進行點評與批評,多多給予肯定與贊揚。
(三)以樂輔德,能夠幫助留守兒童提高品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歌曲中常見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相互謙讓、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歌詞意思又淺顯易懂,因此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這一時期的兒童處于人生的啟蒙階段,道德品行可塑性較強。針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必須從他們的身心特點出發,只有采取他們愿意接受的形式,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如果僅僅只是對兒童開道德專題的講座或班會,會讓學生認為只是一種形式,因此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是抵觸心理。可以說任何品德教育如果不以豐富的情感作為基礎都是空洞蒼白的。因此,教師可將這些具有道德意義的歌曲與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生動的結合起來,正確引導學生,經過教唱,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的道德品質。借助音樂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有助于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利于完善其自身的道德修養,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
三、結語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產物,一直備受當今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一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的解決。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可以從學校教育這一微觀層面有所作為。學校教育可通過音樂與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音樂的功能。通過音樂教育使兒童不僅學習到動聽的旋律、精神的享受,更多的是通過音樂激發他們高尚的情感,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幫助善于發現自身的閃光點,激發自身的潛力,提高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完善的人,最終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梁富強.“留守兒童”需要精準界定[J].教學與管理,2019,(19).
[2]秦敏,朱曉.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研究[J].人口學刊,2019,(03).
[3]秦玉友,曾文婧.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全面還是聚焦?[J].人民教育,2018,(07).
[4]段成榮.我國流動和留守兒童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5]王露璐,李明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06).
[6]孫姣姣.論農村留守兒童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J].音樂天地,2011,(08).
[7]鄭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06).
[8]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9).
[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圖表:2018年農村留守兒童數據[EB/OL].民政部門戶網,201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