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林 強敏 蔡善亞 余海波
摘要? ? 有機水稻可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大米消費的需求,近年來,有機水稻機插秧面積迅速擴大。本文在介紹水稻機插應用效果的基礎上,總結了有機水稻機插高產栽培技術,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 ? ;應用效果;栽培技術;高產有機水稻;機插
中圖分類號? ? S5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019-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逐漸增加,對糧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研究者們一般通過培育高產新品種、研究新的栽培措施提高糧食單產[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的質量安全問題引起關注,而有機水稻可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大米消費的需求[2-3]。近年來,隨著有機水稻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機插面積迅速擴大。本文在介紹水稻機插應用效果的基礎上,總結了有機水稻機插高產栽培技術,以為種植戶提供借鑒。
1? ? 水稻機插的應用效果
水稻機插秧技術是使用插秧機將適齡秧苗按農藝要求和規范移栽到大田的技術,既克服了人工插秧的缺點,又兼備了直播的優點,具有基本苗數穩定、通風透光、病蟲害減輕、抗倒伏、穩產高產等優點,是一項集農機、農藝于一體的系統性技術[4-6]。
1.1? ? 省工節本
與手工插秧相比,機插秧效率提高逾30倍,具有明顯的省工優勢;成本為1 950~2 100元/hm2,較手工插秧節約成本900~1 200元/hm2,有效促進了農戶增收。
1.2? ? 節省秧田與水肥
機械化育秧采用毯狀秧苗,密度高、秧齡短、秧田及肥水利用率高。一般手工插秧秧本比為1∶10,而機插秧秧本比僅1∶80~100,秧田面積僅為人工栽插的10%,且秧齡只需15~18 d,節約耕地的效益十分明顯。機插育秧在育秧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利用率,減少施用量,節水、節肥、節藥效果明顯。
1.3? ? 避災增效
機插秧采用塑料盤育秧,薄膜覆蓋,成秧率高,秧苗損失較少,同時機插秧田間管理方便,大大減輕了災害損失。此外,機插水稻抗逆性強,抗倒伏、抗病蟲害效果明顯。
1.4? ? 穩產高產
采用機械化插秧作業,秧苗群體質量易于調控,且適應性廣,克服了直播稻生育期短、種植區域受限制及拋秧稻無序性種植、群體質量難以控制的弊端,容易獲得高產穩產。機插水稻實現了寬行、淺栽、定穴、定苗栽插,栽后發根力、抗逆性強,采光性好,能夠早扎根立苗,早活早發;秧齡短、栽后分蘗期長,大田有效分蘗期平均增加2個分蘗節;產量較人工手插增加約5%,具有明顯的高產穩產優勢。
1.5? ? 社會效應好
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將培養出大量的育秧專業戶、機插專業戶等服務組織,利于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生產,促進水稻生產技術裝備和總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尤其是糧食生產能力;機插秧效率較人工插秧有很大的提高,能解決農村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爭農力、搶農時的矛盾,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2? ? 有機水稻機插高產栽培技術
2.1? ? 床土選擇
床土宜選擇菜園土、稻田土,采用機械或半機械手段碎土、過篩、拌肥,形成酸堿度適宜(pH值4~6)的營養土。酸性土壤可提高秧苗的抗逆能力。大田需要營養土1 500 kg/hm2,集中堆悶。
2.2? ? 品種選擇
選擇通過審定、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穩產、抗性強的品種。備用的種子在播種前早檢查,測定發芽勢和發芽率,對引進的新種子,還要檢查種子的純度、精度及病蟲感染率等項目。
2.3? ? 種子處理
種子需經曬種、選種、藥劑浸種、清洗、催芽等技術處理。在冬季儲藏過程中,種子經歷了休眠階段,曬種可以打破休眠,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在背陰通風處,將種子堆置3~5 cm厚,晾曬1~2 d。不可在烈日下曝曬。通過選種清除種子中的其他雜質,防止將雜草種子帶入苗床,也有助于均勻播種。通過催芽過程可以縮短發芽時間,提高發芽率,導致出苗整齊。催芽要求種子“破胸露白”即可。
2.4? ? 苗床準備
選擇排灌良好、運輸方便、便于管理的水田作秧田,按照秧田與大田1∶80~100的比例備足秧田。秧床規格為寬1.4 m,溝寬0.3~0.5 m,便于操作。清除殘茬雜物,打碎土塊,整平床面,秧床表面要達到平、實、光、直。
2.5? ? 播種覆膜
根據機插適宜秧齡,參照當地常規機插時間確定播種期。秧盤按大田225~375張/hm2準備,雙膜育秧采用幅寬1.5 m、孔距2 cm×3 cm、孔徑3 mm的有孔地膜。在軟制秧盤上鋪放2.0~2.5 cm厚的床土,鋪平并澆足水分,待淤泥沉實后方可播種。精量播種播量一般為75~90 g/盤,均勻播種,避免堆塊影響種子發芽。播種后覆土0.5 cm左右,以不見芽谷為宜,覆蓋土不宜用拌肥土。覆土過后為保證秧苗的正常發芽,需要在床板表面覆蓋一層農用秧膜,對穴盤秧苗起保護作用,保證出苗率。
2.6? ? 秧田管理
2.6.1? ? 出苗期管理。該階段以保溫保濕為主,快出芽,出齊苗。特別注意檢查薄膜是否出現縫隙,防止透風降溫。在澆透底水的條件下,一般出苗前不再澆水,但也需要經常檢查床土,防止苗床過濕影響床溫,一般溫度控制在30 ℃左右,超過35 ℃時應揭膜降溫。遇到大雨及時排水,避免秧床積水。堅持“不干不澆”原則,出苗前后的苗床土壤,含水量以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為宜。
2.6.2? ? 煉苗。出土2 cm左右時揭膜煉苗。晴天早上揭,陰天中午揭,小雨揭兩邊,大雨揭兩頭。日平均氣溫低于12 ℃時不宜揭膜。
2.6.3? ? 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移栽前控水,促進秧苗盤根老健。若營養土內已配全各種養分,可以減少追肥量或不施用追肥。第1次追肥后5~7 d即二葉一心期前后,要根據苗情和土壤肥力,確定是否再追肥1次。追肥要與澆水相結合。
2.6.4? ? 揭膜期管理。秧苗生育后期,一般在插秧前3~5 d,當秧苗長到 三葉期前后,外界氣溫穩定在12 ℃以上,近期又無寒潮侵襲的天氣預報時,可以徹底除去棚膜,晝夜進行煉苗。在移栽前3~4 d時發現植株矮小、葉色發黃、養分不足時要追施送嫁肥。葉齡3.1~3.5葉、苗齡30~35 d,株高13 cm左右為壯苗標準。
2.7? ? 移栽前大田準備
2.7.1? ? 稻田耕翻。稻田土壤是一種特殊的土壤類型,在經過多年的干濕交替、反復循環的過程,使其在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因此,進行必要的耕翻對于疏松土層、增加土壤孔隙、改善通氣狀況、促進土壤風化、解毒有毒物質、消滅雜草和防止病蟲害等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掌握適宜的耕翻深度也非常重要,耕地厚而深有助于貯水保墑,通氣性好,有機礦質化加速。在此過程可將農作物秸稈均勻撒入田地,伴隨耕翻。
2.7.2? ? 泡田整地。對利用旋耕機耕作好的稻田進行放水灌溉。經泡水才能使田面土壤細碎疏松達到插秧的要求。泡水整地一般在插秧前1~2 d進行,多數用手扶式拖拉機帶動拖板,要耙平、耙勻、耙透。水整地后1~2 d當田面泥漿沉實而不硬,能夠黏住秧苗時適時插秧。
2.7.3? ? 撈出漂浮雜物。水耙地后一些麥根茬和碎麥稈漂浮在池埂邊,這些懸浮物遮擋秧苗生長,往往還帶有病菌和蟲卵,可能成為病蟲害的傳播媒介,因而必須立即清除。
2.8? ? 機械移栽
移栽之前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起秧,要做到隨起隨運隨插,不插隔夜秧,盡量減少機械損傷。起秧前1 d澆足水,保持水分充分,有利于提高秧苗成活率,起秧后盡快放到大田中,避免陽光直射秧苗根部。
2.9? ? 栽后施肥
有機水稻栽培與一般水稻高產栽培的肥料施用主要區別是有機水稻不施用化學合成肥料,主要依靠緩釋有機肥料滿足水稻的生長發育需求,提高產量和品質。有機肥有機質含量高、養分齊全、肥效穩而長、有后勁,根據有機肥料的肥效特點,有機水稻生產上應以基肥為主(75%~80%),分蘗肥和穗肥各占總量的10.0%~12.5%[7]。
2.9.1? ? 基肥。基肥是水稻插秧以前對大田施用的肥料,基肥施用要早,做到“田等秧”。基肥用量占肥料總量的75%~80%,以掩青綠肥、腐熟農家肥和高效有機肥為主。大田基肥最好實行全層施,施后耙地。
2.9.2? ? 分蘗肥和穗肥。分蘗肥是在水稻移栽后為促進分蘗早生快發而施用的肥料。一般在移栽后10 d內分2次施完前期追肥。第1次追肥又稱回青肥,于移栽后2~3 d施;第2次追肥又稱分蘗肥,于移栽后7~8 d施。穗肥促穗增粒,提高成穗率,穗肥一般在移栽后15 d左右施入田間。
2.9.3? ? 粒肥。粒肥是水稻在抽穗揚花期及以后施用的追肥。粒肥應該看苗、看天酌情施用。苗不黃不施,天多雨不施。一般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粒肥施用應避開開花時間,以傍晚或晴天早上為好。可用高效有機肥葉面噴施。
2.10? ? 栽后灌溉
2.10.1? ? 薄水插秧,淺水返青。插秧時,田間保持薄水層,水層不超過20 mm,有利于保證栽插質量,避免漂秧。返青期田間保持水層在40 mm左右,低于5 mm及時灌溉。水層也要因地制宜,如秧齡短,秧苗幼小,可采用30 mm水層。遇到35 ℃以上的高溫時應采取深灌,可降低田間溫度,避免水溫高灼傷莖部,影響返青。
2.10.2? ? 濕潤分蘗,曬田控苗。秧苗返青后,根系恢復正常,保持田面濕潤狀態,促進分蘗早發。分蘗前期3~5 d灌次10 mm以下的薄水層。夠苗后為了抑制無效分蘗的發生,促進根系生長,需要進行曬田。曬田時間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應該在分蘗后期至幼穗分化前進行。曬田天數也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曬田期間氣溫高、空氣濕度低,曬田天數應短些;而氣溫低、濕度大,則曬田天數應長些。
2.10.3? ? 拔節孕穗期水層灌溉。拔節孕穗期是水稻的需水臨界期,也是需肥旺盛期,應保證水分供應,為大穗打下基礎。此時田間保持10~20 mm水層。
2.10.4? ? 抽穗開花期薄水灌溉。抽穗開花期水稻光合作用強、新陳代謝旺盛,也是水稻對水分反映敏感的時期,此時水層控制在5~15 mm。
2.10.5? ? 乳熟期濕潤灌溉。此期水分管理應以養根保葉為目的,田間水分保持濕潤狀態,3~5 d灌10 mm以下水層。
2.10.6? ? 黃熟期干濕交替。該期水稻耗水量已經急劇下降,灌溉采用干濕交替,遇雨要及時排水,收獲前5~7 d斷水。
2.11? ? 主要病蟲草害防治
通過培育壯秧、配方施肥、科學管理來提高水稻自身抗病抗逆能力,同時在5月中下旬注意二化螟防治,7月下旬、8月中下旬注意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水稻孕穗后破口10%時,注意稻瘟的防治,打好保護藥,間隔7 d打第2次藥防枝梗病和粒瘟。稻田雜草可在整地前早上水促進雜草早發,然后整田滅草;在水稻生長季可依靠人工除草,也可在稻田散養鴨子,既能除草,也能除蟲。病蟲害防治施藥時間、用藥品種與劑量應以當地植保站的病蟲情報為準。藥劑應選擇非化學合成藥劑,滿足有機產品的生產要求。
2.12? ? 收獲與貯藏
有機水稻收獲一般在齊穗后40~45 d[8],人工收獲或機械收獲均可。目前,一般采用聯合收割機機械收獲。收獲前應避開露水未干、陰天多雨天氣,以降低曬稻時間。稻谷收獲后立即從袋中倒出攤晾,降低溫度。收獲后的稻谷可采取自然干燥法,一般采用席子墊曬或置于水泥場地薄層鋪曬,但不可進行曝曬,以免降低整精密率。
采用常規方法儲藏時,稻谷含水量應在14.5%以下,時間不宜超過1年。可將曬后的稻谷裝入金屬糧倉,加蓋。儲藏過程中應該避免蛀蟲和老鼠。增加CO2濃度、隔絕空氣中的濕度,以保持稻米品質。
3? ? 參考文獻
[1] 歐陽喜輝.食品質量安全認證指南[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3.
[2] 劉偉忠,張建英,趙亞夫,等.“越光”有機水稻種植模式與效益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122-123.
[3] 梁文龍.有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探析[J].南方農業,2019,13(9):51-52.
[4] 杜永林,繆學寬,李剛華,等.江蘇機插水稻大面積均衡增產共性特征分析[J].作物學報,2014,40(12):2183-2191.
[5] 薛艷鳳,張飛,高晉宇.江蘇水稻機插秧推廣的新現象新趨勢[J].江蘇農機化,2015(4):13-15.
[6] 高立均,張巫軍,段秀建,等. 南方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與發展建議[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2(6):59-64.
[7] 姜曉清,張安存,高天強,等.有機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9(6):273-274.
[8] 楊寶林.作物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