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 ?要:《環境保護法》第四條將保護環境納入國家的基本國策,加強環境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隨著現今城鄉人口急劇增長,長期的工業、農業、生活污染等問題的出現,導致了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氣候變化不合理等生態問題,尤其是對流域水環境的污染更甚。故而,對于開展流域生態水環境管理與保護工作就顯得更加迫切了。但是解決水環境問題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河長制在這一情形下應運而生。全面推行河長制有利于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解決我國復雜的水環境問題,維護河湖健康,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的水安全。
關鍵詞:河長制;生態環境;作用
1 ?引言
2016年年底,國家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河長制的意見》,在條例中明確指出積極推進河長制是解決水資源利用復雜問題和維護河道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水治理體系和確保國家用水安全的關鍵。
2 ?河長制概念及基本原則
2.1 ?概念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2 ?基本原則
(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處理好河湖管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強化規劃約束,促進河湖休養生息、維護河湖生態功能。
(2)堅持黨政領導、部門聯動。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河長職責,強化工作措施,協調各方力量,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3)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區不同河湖實際,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決好河湖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
(4)堅持強化監督、嚴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拓展公眾參與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保護河湖的良好氛圍。
3 ?河長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3.1 ?加強水污染防治
“河長制”的實行,對水污染防治具有推進作用。“河長”要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相關規定,加強污水防治工作,使水生態質量大大改善。以水生態為核心,統籌水上、岸上等污染治理工作,推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另外,“河長制”需要建立相關排污管控機制和考核體系,進一步保障了水生態環境系統。
3.2 ?加強水環境治理
“河長”是需要負責對水環境質量的管理工作,需要將水功能區進行劃分來確定水體的水質,從而達到保護水質的目的。通過制定河流水質達標行動,使其各河流水源地環境得到保護,并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改善農村飲水安全等列入工作當中。通過“河長制”及因地制宜的建設手段,改善水生態岸線實現達到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等目標,從而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建設。
3.3 ?加強水生態修復
開展河湖健康評估,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加快水源涵養林建設,全面保護天然林,大力種植闊葉林,將森林覆蓋率穩定在17.5%。推進全市水庫綜合治理,嚴格控制水產放養規模,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加強河道保潔工作,實施河道保潔全覆蓋。推進實施重點流域生態補償,到2020年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初步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基本建立符合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使跨市縣、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
3.4 ?加強河道及附近水域的疏浚工作
我國是水資源大國,江河湖海眾多,自然環境各異,很多河流不僅是當地的主要水源,承擔著城市、城鎮供水的重任,還對當地的水資源調節、灌溉、航運、養殖、供電等具有重大作用。河道是否合理,關系著當地的防洪抗洪工作順利與否,也關系著河流及附近水域能不能發揮最大作用,最大限度地為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河長制”實施后,很多地方的河長對所轄的河流及分工水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研究、結合專家意見,對河道的合理性、實用性、存在的隱患及改善措施進行了分析,大力開展河道的疏浚工作,對不合理的河道積極進行改道等,極大地提高了河流及附近水域的服務能力。
4 ?河長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應用策略
4.1 ?完善河長制的監督考核機制
在強化河長問責的同時,要細化治理目標,將河長制實施情況納入市政府政績目標考核。自上而下的河長制辦公室將對各區河長制治理管理工作進行考核,水務部門將河長制工作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合,環保部門將河長制工作與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考核結合。建立差異化的評價考核體系,完善相關配套監督考核制度,對成績突出的進行表彰獎勵,對失職失責的進行嚴肅問責。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通過行政權力分配,通過考核問責制度,解決上下游、左右岸的水環境治理成本生態資金橫向、縱向補償機制。
4.2 ?引入民間資本,為河長制的全面實施提供充足資金
在推進河長制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如果河長制推行缺乏足夠的資金則是需要相關人員在第一時間積極引進民間資金,加大地方財政部門對水資源綜合治理的資金支持力度。另外,還可以為河長制的實施開辟專門的資金渠道,拓展河長制實施綠色信貸、融資租賃服務渠道,打造多元化的水資源治理投融資管理體系。
4.3 ?深入研究,實現智慧治理
生態環境構建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要加強研究力度,實現智慧治理。智慧化河長制治理環境下,要構建針對性的管理系統,涵蓋河流水文及環境等信息,實現對河流情況的實時調查與分析,有效提高河流監督質量。同時,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終端,設立居民反饋機制。河流周邊居民可以實時為河流健康狀況打分,并通過手機APP、微信、QQ等平臺及時反應河流存在的問題,也可提出適合該條河流的治理方案。鼓勵社會各界了解、參與、監督河長制,實現河長制的長效運行。
4.4 ?完成“河長制”信息平臺的構建
需在“河長制”基礎上建立起“河長制”基礎信息系統、“河長制”管理人員信息系統、“河長制”監督考核綜合信息系統、“河長制”管理機構信息系統、“河長制”治理措施信息系統,以支持“河長制”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決策。可利用先進技術手段結合人工巡查來監測水域岸線的動態,并通過政府主導、責任部門與其他部門聯合參與的方式來對侵占河道水域、非法采砂等違法行為進行治理。
5 ?結語
水環境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事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有高效的指導是必須的,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的新年賀詞中說到的那樣,“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用河長來進行專項管護,這說明國家對水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越來越重視了,“河長制”的出現是順應時代的。在治水活動中,為解決往日“多龍治水”的困境,貫徹落實因地制宜,堅持“一河一策”的方略,走群眾路線,協調企業、廣大人民群眾等眾多社會力量的參與,為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望,恢復以往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高楊.“河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建材與裝飾,2017(26):281~282.
[2]李軼.河長制的歷史沿革、功能變遷與發展保障[J].環境保護,2017(16):11~14.
[3] 于桓飛,宋立松,程海洋.基于河長制的河道保護管理系統設計與實施[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6(7):608~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