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瑜,林俊涵,王 娜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醫藥領域中,微生物涉及藥品的生產、檢驗、質量控制、流通等環節,因而,在高職生物制藥技術專業中,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與生物化學、發酵工程技術、藥理學、藥物分析技術、藥品生物檢定技術、藥品生產質量管理(GMP)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微生物實踐操作技能是各相關專業核心課程實操的技術基礎。目前,高職微生物學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對我院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微生物學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優勢,例如操作技能難度較小、實驗現象較為直觀、學生學習熱情較高等,但仍存在嚴重制約教學效果提升的問題,使微生物實踐教學總體質量難以提升。
目前的微生物學實踐教學內容多為單一的基礎性實驗,主要教授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顯微鏡操作、染色技術、滅菌技術、培養基配制技術等。此類實驗教學內容必不可少,但各項技能的教學相互孤立、缺乏關聯性,尤其是各項技能的應用目的并不明確[1]。
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普遍存在實驗時間長、時間跨度大等問題,目前高職院校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微生物學的課時為64~80課時,理論與實踐課時比大多為1∶1或2∶3,這種模式仍不能滿足充分的技能訓練,學生的操作訓練不足。
針對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以上問題,目前主要的解決方式是實踐教學內容模塊化[1]。將微生物學基本技能的教學內容分為若干個模塊,如分離純化、形態學鑒定、生理生化鑒定等,并以具體項目作為載體,應用項目教學法、PBL教學法[2]等,推動學生按流程學會操作、完成項目。模塊式教學優勢顯著,加強了技能之間的關聯性,學生掌握后可直接在崗位應用。但在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高職微生物學普遍課時有限,將基本技能學習開展項目教學,勢必造成基本技能訓練不足,更無法使學生深入理解操作要點,反思操作原理。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明了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其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闡明了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發展推動職業教育的相輔相成的關系[3],也指明產業的需求是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推動人才培養、擴大就業創業的動力。因此,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為培養貼近產業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將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目標確定為強化基本技能,熟悉崗位技能,滿足產業的崗位需求。在教學改革目標指導下,結合模塊化教學和擬企業化生產實訓[4]改革成果,本研究在充分調研企業的基礎上,制訂了“模塊化訓練+項目化綜合實訓”教學改革方案,理實一體化教學貫穿全課。
校企合作就是要以企業需求來確定教學內容。經調研,與我院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多年來密切合作的多家企業(以生物制藥、產品檢測企業為主)目前面向本專業學生的微生物技術崗位主要是QA、QC、菌種崗位、發酵崗位及其他微生物檢測崗位等,對技能需求主要是:微生物的鏡檢技術、培養技術、消毒滅菌技術、分離純化技術、菌種保藏技術、檢測鑒定技術等[3]。因此,本專業的微生物學教學內容確定為“預備知識+基本技能+崗位應用”(見圖 1)。

圖1 微生物學教學內容
為使學生既能掌握微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又能更直觀、明確地了解微生物學技術在生物藥物企業中的崗位應用,調整教學環節,將微生物基礎技能教學與項目化綜合實訓緊密結合起來。具體設計方案如下:(1)在教學模式上,改變傳統的“理論+實驗”教學模式,將微生物學設置為理實一體化課程。(2)在教學環節上,分為基礎技能學習及綜合實訓兩大階段。基礎技能學習階段開展預備知識學習及單項基本技能訓練,采取分模塊教學,主要分為微生物觀察、控制、培養、保藏、鑒定等模塊,在每一模塊教學過程中將基礎理論與技能相結合,反復訓練基本技能,提高操作熟練度。綜合實訓階段通過開展貼近崗位需求的項目,如環境中細菌總數檢測、藥品中細菌總數檢測、土壤中放線菌分離設計等項目,既能反復訓練微生物基本技能,同時熟悉相關崗位工作。(3)在教學手段上,采用超星學習通、微課、視頻等各種信息化手段,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4)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取項目化教學,每一模塊均設計一個項目貫穿始終,并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工作任務,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如“微生物培養”模塊設計“細菌分離培養”項目,設置培養基的配制滅菌、接種、不同環境條件培養等工作任務。每一工作任務均在課前預習中提前布置,由學生參與設計準備,課中開展任務的延續性學習,課后驗證復習,強化鞏固(見圖2)。

圖2 教學環節設計
目前,本團隊已參與編寫出版《微生物學基礎(第二版)》(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但真正適合高職學生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教材仍缺乏,有待開發。
本項目采用分級考核制度進行過程性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操作技能、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組織紀律、出勤等,能更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本項目以我院生物制藥技術專業2016級、2017級、2018級學生為實施對象。每學期期中和期末召開學生座談會并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學生的反饋,通過學習均能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技能;對新的教學方式滿意程度高。
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手段的運用使教學效果明顯提高。(1)“模塊化訓練+項目化綜合實訓”的設計既滿足了基本技能熟練性訓練的要求,也通過項目導向,將技能點進行聯系貫通,打通與崗位的銜接。使學生對本課程在崗位上的應用更加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明顯提高,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對生物制藥技術專業2016級、2017級、2018級學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學生進入相關崗位的適應時間明顯縮短,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操作能力、設計能力、團隊合作意識較強,基本實現課堂到崗位零距離。(2)教學內容的項目化使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全程參與,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抽象理論學習過程中能夠加深理解;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又能夠及時獲得多媒體資料,鞏固記憶。(4)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學習通平臺、微課、視頻等信息化手段來促進教學。尤其是手機直播的運用,使實踐教學過程中演示教學法的缺陷得到明顯改善,相較于實踐教學視頻,手機直播在拍攝角度、距離、時長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此外,當代學生對電子產品的親和性也增強了手機直播教學的吸引力,互動性強,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5)學習通平臺的使用增加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學生通過學習通平臺學習的過程可以被記錄,師生線上互動通道被打開,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引導,利用學習通平臺的測試等功能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有利于客觀評價學生,并推動學生積極學習。
微生物學課程是高職生物制藥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但基礎技能多且零散,教學效果差,一直是困擾任課教師的主要問題。本項目通過建立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微生物基礎技能訓練與綜合實訓相結合,降低了理論學習難度,強調了崗位需求,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基本技能并結合崗位應用,教學效果良好。本團隊今后將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建設資源庫,著力開發理實一體化教材,繼續深化教學改革,致力于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