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鉻
摘? ? 要: 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在高職教育中一直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存在諸多困惑。本文基于解構經濟學教學中“理性”內涵,認為相對于概念、定理的理解及數學模型的推導和運用,高職經濟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實驗化教學、伙伴式授課和啟發性課堂等教學方法的應用,以及在教學內容上與社會制度、經濟思想與生活案例相結合,達到理性思維培育的目的。
關鍵詞: 高職教育? ? 經濟學教學? ? 教學困惑? ? 理性思維
高等職業教育并不等同于職業技能培訓,當高等職業教育僅以就業為目標時,職業教育則會滑向實用主義。我國高職教育著眼于培養具有基本職業技能和智力水平的社會公民,經濟思想的融入與理性思維的培育是培養“社會人”的必要途徑。
一、 高職經濟學教學中的困惑及成因
當前高職經濟學教學面臨不少困惑,“教”與“學”的雙方都存在問題,教師的問題在于本身對于經濟學教學甚至經濟學本質理解的偏差,學生的問題在于對于經濟學學習目的認知的局限。
(一)現代主流經濟學思維導向的偏離
經濟學是一門關于“人”的學科,本質上屬于社會科學,它所研究的對象是社會問題的經濟現象,這些經濟現象卻是由錯綜復雜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這些影響因素在不同的時間內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存在統一的解題范式。當前主流的經濟學卻逐漸模仿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路徑,將復雜的經濟問題轉變為實證研究的方式,純粹依靠數學計算解決經濟問題,不再是一門“決策”的科學,遠離了社會科學的本質。簡而言之,當前主流經濟學已越來越偏離其原本應賴于生長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土壤,喪失了模糊性的特點,看似精確的同時,卻拋棄了人文屬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當前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上的狹隘化和封閉化造成了當前青年學子的困惑[1](38-47)。
(二)教師對知識實際應用的忽視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手段的應用,這確實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強化教學效果的作用,但沒有改變其灌輸式教學的本質。高職經濟教學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解釋生活中看到和聽到的各種經濟現象,對學生產生持久、真實和積極的影響力[2]。在信息化社會中,教師最不需要給予學生的是更多的信息,學生本可以從多種渠道了解到各類信息,他們最需要的是如何對信息的理解、判斷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背后的真實邏輯性,并能夠結合點滴信息與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
(三)高職經濟學特定教材的缺乏
當前本科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教材選用較為豐富,一方面可以采用西方原版的經濟學教材,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國內學者編寫的教材。不論是西方原版教材還是國內教材,都無一例外地將經濟學內容分為宏觀與微觀兩部分。雖然當前學界對西方經濟學的架構已提出質疑,但所幸本科經濟學教學已相對成熟且脈絡清晰,形成了較為統一的體系,也有相對充裕的教材可供選擇。相比之下,高職經濟學教材選用就顯得匱乏,即使是標有“高職經濟學”字樣的特定教材也已年代久遠、版本陳舊。
(四)學生對經濟學學習目的的誤解
學習目的理解上的差異往往導致一些高職學生在學習經濟學過程中產生認知偏差。例如,不少學生認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是更好地“賺錢”,認為經濟學就是一門教導學生們“如何在社會上賺錢的課程”,甚至在發現經濟學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實用”之后,徹底失去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社會整體趨利導向與高職學生對未來的擔憂也是對經濟學學習目的認識誤差的重要因素。不少高職學生誤以為經濟學學習是能夠使其擺脫家庭貧困與提升個人社會地位、實現階層跨越的途徑。
二、經濟學教學中“理性”的內涵
西方經濟學最重要的構建基礎在于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理性思考,對于高職經濟學教學而言,理性意識的培育遠重于解題思路探索與知識概念的傳授。
(一)理性是引導學生自我認知的基礎
理性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早期的“理性”與“愚昧”相對立,即認識到世界的規律性及這種規律的可認識性,現代對于理性認知已上升到人類對于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系,特別是對于人的認識能力的自覺反省[3](356-360)。哈耶克認為:所謂“正確運用理性”,是指那種承認自我局限性的理性,進行自我教育的理性[4]。人們只有對自身局限性有充分的認識,才能產生對生活有效的思考,繼而引發其探究真理、獲取進步的努力。
(二)理性是經濟學不斷發展的前提
米塞斯曾坦言:人類之所以是人類,人類比動物高明,就是因為人類具有理智的思維[5]。言下之意,即理性思維是人類區別于動物最重要的特征。在人類不斷進化、與自然界不斷抗爭的過程中,使人類歷史發展與其他動物進化得以區分的正是人類社會的總體理性,可以說是理性創造了人類,脫離理性的人與動物無二致。經濟學的整體發展正是得益于人類的理性意識,這就是為什么經濟學能夠不斷發展的源泉與動力。
(三)理性是經濟科學思維培養的起點
理性是經濟思考的起點而非終點,正如波普爾所言:“就像我們歷史上曾經篤信了上千年的地心說被日心說推翻,現在的我們又憑什么肯定我們掌握的科學理論就一定是正確的?”[6]經濟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如果我們一味追求公理與假設的推導,或是追求計量工具使用上的華麗,就無法引導學生對經濟問題展開真正的思考,就無法帶領他們開啟智慧。
(四)理性是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社會倫理是經濟社會的基礎。西方經濟學中的某些假設并非完全符合社會倫理基礎,也非完全符合人類的理性思維,例如人類并非完全極端利己,那么“理性人”的極端假設就有可能存在問題。因此,教條式的經濟學教學很可能讓學生產生諸多疑慮,疑慮的根源就在于某些假設適應于過去某時點的社會倫理與社會關系,但很可能相悖于現在的社會倫理。相反,通過更多地關注社會倫理,加強倫理學與經濟學的聯系,對于經濟學是非常有益的[7]。
三、理性思維在經濟學教學中的培育
理性精神至少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理性思維意識與習慣,二是理性思維方式與能力。經濟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這種精神并非必須體現在對宏觀經濟事務的深入分析與判斷之上,也可以體現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許多有名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獲獎的原因是他們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在了其他領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8],如布坎南(1986)、貝克爾(1992)、諾斯和福格爾(1993)、史密斯和丹尼爾(2002)、塞勒(2017)等。因此,學習經濟學的價值并不是使他們成為經濟或金融領域的專業人士或讓他們積累多大的物質財富,而是給他們帶來理性的思維方式。
(一)實驗化的教學手段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非實驗科學主要依靠觀察、推理、統計與檢驗,但自2002年喬治·梅森大學的史密斯因將實驗分析的方法引入經濟分析,分享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后而有所改變[9](12-18),引發了學界對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思考。通常的經濟學教學手段與方法無一例外均是對現有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在內容與形式上的改進與擴充,沒有實質性的變革,也沒有很好地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在近年來的經濟學教學改革與課程實踐中發現,實驗化的教學手段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培養理性邏輯有較大的幫助。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可以通過沙盤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親自設計或參與實驗,模擬宏觀與微觀的經濟環境。在模擬中體驗政府部門、企業部門與消費者個體的經濟行為,激發其學習興趣并鼓勵其主動思考與探索。
(二)伙伴式的授課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經濟學教學質量的保障[10]。伙伴式教學是指通過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或者學生與虛擬學習伙伴之間互相合作、平等共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高等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論在物理距離還是在情感距離上往往較中小學更疏遠,不僅體現在課堂關系上,而且體現在課后交流中。距離上的疏遠造成了教與學之間溝通的不足,這在經濟學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上的疏遠進一步導致經濟學理性思維傳遞的障礙,最終導致學生對理性精神認知上的不足。伙伴式的授課關系應是拉近師生距離、促進理性思想傳播交流較為合適的解決方案。
(三)啟發性的課堂氛圍
為了解決高職院校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學生關注度低、行為散漫、注意力分散的問題,除了增加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增加課程內容趣味性與多媒體介質的使用之外,還可以從提升教師教學敏感度入手。所謂教學敏感,狹義上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從事課程教學時敏銳感知教學活動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師自身等的變化,從而機智應對并生成有效教學的心理活動狀態與功能[11](65-69)。在經濟學課堂中,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全面熟知所授課程內容;其次要求教師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語言表達要做到科學性、邏輯性、趣味性和節奏感;最后要求教師對課堂中突發事件與意外狀況有所把控,保持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注意力。
(四)結合社會制度
經濟解釋的合理性必然是基于某一社會制度下的解釋,如馬克斯·韋伯所言:實質合理性是指按照某種(過去、現在或潛在的)終極價值觀的標準,通過以經濟為取向的社會行動[12]。經濟學是建立在復雜社會制度上的學科,對于經濟學概念、公式、定理的解釋,遠不如對社會制度的剖析來得更為重要。盡管有許多學者努力把握經濟生活復雜性中的許多后果,但他們的認識仍然沒有融入公眾的觀念,因此沒有在許多大學課程中產生重要影響[13]。當前高職經濟學教學中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在解釋經濟學的一些概念、現象時往往只局限于經濟原理表面的解釋,而不涉及社會制度方面的深刻剖析。經濟學的發展無法離開特定的社會制度,脫離了特定條件下的社會制度而做單純的經濟解釋,這樣教條式的經濟學教學必將引發學生的反感。
(五)結合經濟思想
經濟學是對經濟活動系統性的反應,不僅是一門“知識”學科,而且是一系列“思想”的匯集。當經濟學僅作為一門專業知識學科時,就忽略了人類活動的其他方面,如歷史的、政治的、與社會的。當今無論是在經濟學論文中,還是在經濟學課堂上,越來越多地把數理化路徑與西方個人主義相結合,在機械的“理性人”假設下越走越遠。真正新的經濟思想,或將經濟學與歷史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相結合的思想討論卻越來越少,高職經濟學課堂沉悶的主要原因大多在于教師對于經濟思想理解、掌握與結合的不足。對經濟思想變遷的剖析、對特定時代背景下經濟思想產生原因的解釋,是當前提升學生經濟思維最有效的途徑。
(六)結合生活案例
案例教學法已被廣泛應用,然而教師選擇教學案例時卻習慣聚焦于國外經典案例或課本中的現有案例,很少將學生的焦點引向生活中那些熟悉的事例。經典案例多年來被各大高校廣泛應用,已獲得充分的檢驗,固然沒有教學失敗的風險,但教學效果卻因人而異。相對于本科學生,高職學生更多地關注自身周圍及生活中發生的瑣事,或社會中的熱點話題。對那些“遠在天邊”的經典案例或歷史事件的理解略遜于本科學生,要求教師在案例選擇上做更多的“妥協”。盡可能挑選那些與生活相關、著眼點較低的案例,截取社會中的熱點事件與新聞,輔以經濟學的背景知識,以便于學生理解。
四、結語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經濟思想與理性思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缺乏經濟思維訓練的高職學生在日后工作、生活與學習中極易產生困惑與不解,并影響個人今后發展,故高職經濟學教學改革已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對高職經濟學教學中的困惑及產生原因的闡述,結合經濟學教學中理性思維的內涵,提出應加強高職經濟學教學中理性思維培育的觀點。針對如何在經濟學教學中加強理性思維的培育,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與改進方案。總之,通過不斷提高高職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增加高職教育的“含金量”,應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朱富強.經濟學的人文性及其對現代主流經濟學教學之反思[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26(01).
[2]劉金石,劉方健.教學方式創新:運用經濟學的三種語言[J].中國大學教學,2011(09):87-89,86.
[3]唐恒鈞,陳碧芬.基于民族數學的學生理性精神培養[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2(03).
[4]哈耶克.致命的自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5]米塞斯.自由與繁榮的國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6]Karl Popper. Phil Parvin[M].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2013.
[7]阿馬蒂亞·森.倫理學與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8]葉航.不研究“經濟”的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們[J].浙江社會科學,2018(10):150-154.
[9]謝識予.從假設、推理到心理分析和實驗研究——從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看現代經濟學的發展[J].社會科學,2003(12).
[10]何國平.提高經濟學教學效果研究——基于經濟學的特點和教學目的[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7,20(03).
[11]景韻,朱德全.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敏感的多重表征[J].職教論壇,2013(21).
[12]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第一卷[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8.
[13]柯武剛,史漫飛,貝彼得.制度經濟學——財產、競爭、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基金項目:浙江旅游職業學院2018年高職教育研究專項重點課題“高職經濟學課程的沖突與演化:基于探索式教學下的研究”(編號:2018GZJY02);浙江旅游職業學院2019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理性思維在高職經濟學教學中的滲透與培育”(編號:2019Y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