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再明
摘 要: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一貫地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學,將其作為高校師生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方式,推動了思政課在各高校中的蓬勃發展。雖然思政課在高校教學課程中的歷史較長,且教學成績突出,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值得推敲的問題。文章將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思政課;《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項目教學法
一、改革案例背景
2017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做出重要講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我國高校辦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搞好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是黨和國家的在高等教育事業布局中的重要體現,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嚴格要求,也是做好其它課程教學工作的基礎。同時,當前絕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仍然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在教學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視教學、說教,輕視學生學習的問題,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以自身為中心,不能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此外,當前高校思政課在教學當中還存在著重視理論灌輸、輕視實踐體驗的問題,學生只能從較為艱難晦澀的理論當中悟道理、受教育、長才干,而恰恰缺少了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實踐環節。
二、改革案例概述
文章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相關研究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為例,從變革課堂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踐和創新激勵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思政課教學改革建議。在變革課堂教學方法上,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還較為陳舊,傳統的說教式教學占據了課堂了絕大多數時間,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往往會出現教師自身講授投入而學生毫無興趣的局面,嚴重影響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在理論聯系實踐方面,高校思政課的主要課程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以及《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這些課程較為完整地反映了我黨、我國的政治道路和發展歷史,對學生成長成才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但課程內容以理論為主,很多學生因此降低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對部分內容也難以理解。其實,高校思政課的主要內容幾乎都與現實息息相關,在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做到與實踐相結合將大大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從創新激勵機制上來說,學生雖然是思政課堂上的真正主體,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幫助巨大,但其也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激勵,使其意識到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發自內心地喜愛這一課程,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就可以立竿見影。
三、改革成果
項目教學法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應用是在教師的統籌下,對學生分組,將課程內容作為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教師在其中重點發揮引導作用,最終達到教學目的。我們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例進行教學示范,在這一科目的教學中體現變革課堂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踐和創新激勵機制。
首先,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分組,可指定也可采取自由分組的方式,一般要求五人以上結組,這樣既能夠發揮集體智慧,又能夠控制發言階段的時間,結組完成后要求各組根據本課內容確定小組名稱和口號。在學生們積極討論小組名稱和口號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潛移默化地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之后,教師向學生講述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介紹當前中外文化差異和西方文化大舉入侵的文化現狀,提高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和重視。對課程的基本內容完成介紹和講述后,教師向學生播放電影《花木蘭》,提出問題:(1)《花木蘭》電影讓你感受到了什么?(2)《花木蘭》電影制作技術如何?它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是現代技術的加入?(3)從電影和上兩個問題的討論從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建國60周年大閱兵的成功背后文化層面的原因是什么?并為各個小組分配上述問題。
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上,各個小組看完電影后主要回答的內容為:親情無價、勤奮拼搏、精忠報國等,基本可以達到觀看電影的效果。這一電影的在本課的播放主要是想通過主角為親情替父從軍到辛勤訓練、勤奮拼搏,最后再引出忠誠于黨和國家、忠誠于民族的教學內容,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把控好學生的回答方向,做好引導。
在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上,各個小組基本可以答出我國電影技術較世界一流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并不代表我國文化于別國,而要正視文化和技術上的差距,學習先進文化的優點,摒棄其糟粕,因此需要我們重視文化的作用,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揚光大。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當使用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培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跟黨走的信念。
在第三個問題的回答上,各個小組回答一般不夠深入,但可以答出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文化作用等基本內容。在類似這種較為深入的問題上,就需要教師多下功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思考,還要在關鍵點上起到點撥作用。建議教師可以將其歸結為文化產品,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做到為人民和社會主義服務,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建國60周年大閱兵舉辦成功的背后還包括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度,更涵蓋著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和貼近群眾的重要方向。教師對問題進行深入引導和點撥的過程中,通過實際事件的舉例,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對現實具體事件的思考中提升學習興趣,找到思政課學習的突破口。此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學生對本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
在完成引導提問和基本教學后,教師可以繼續補充本課的主要內容,鞏固學習效果。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應當對各個小組進行點評,并邀請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在這一過程中評選出“最佳思政小組”、“優勝思政小組”、“文化自信小組”等,從精神層面對學生進行激勵,引發學生、各小組之間的互相學習和良性競爭,以課堂激勵反哺教學工作。
四、探索、思考
基于上文對當前思政教學改革的背景分析和教學改革成果,文章認為在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工作中,應當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切實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和政治站位,不斷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思政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文章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引入的項目教學法只是諸多新式教學方法中的一個,我們在日常工作和教學中應當積極總結教學經驗,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學生、適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下力氣搞好高校思政課改革,不負黨和國家的重托,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春英.“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探究[J].中國市場,2018 (04):31-34.
[2] 孫妍妍,高瑞金.“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教學研究[J].知識文庫,2017(07):93-94.
[3] 魏丹丹.“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路徑探究[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06).
[4] 陳楚瑞.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構建探析[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6(04):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