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探討服裝設計課程的改革,具有現實價值與實踐意義。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秉承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圍繞課程主題開拓思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能力、興趣等因素,巧妙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要義融入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之中。
關鍵詞:服裝設計;課程思政;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高校培育人才的途徑,即各學科、各專業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大思政”格局。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傳統文化是國家形象的內生資源,服飾作為深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社會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社會文化發展的高度和深度,是一國軟實力內涵和發展水平的縮影。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輝、影響深遠,當代服裝體系代表了傳統思想文化的繼承和升華,在世界文化格局雙向交融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傳承和弘揚服飾文化,是充分演繹源遠流長的服飾文明是中國擔負大國責任、倡導包容的體現。 對于服飾文化這一具有外部指向和抽象內涵的綜合承載物,要真正加大向國際文化融合的力度,為社會大眾提供豐潤的文化滋養,通過參與國際文化競爭,有效提升文化自主能力,為中國經濟和外交影響力的擴展提供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高度重視保護、研究、整理傳統服飾文化精髓,建立渠道有效推進服飾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創新、創作。
發揮思政元素在大學課程中的指引作用,能切實保證課程建設與講授的政治立場與方向性。鑒于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中包含著大量審美意識培養、藝術價值評判、傳統文化傳承、工匠精神、愛國情懷等隱性思政教育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只需教師加以引導,便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探討服裝設計課程的改革和實踐,主要有以下意義:
首先,有利于充實服裝設計類課堂教學的內容,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其次,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跨文化交際能力,凸顯服裝課程的現實價值與實踐意義;最后,有利于加強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以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豐富文化內涵與意義,推動文化傳承創新。
2014年,上海各高校率先探索并實施課程思政改革。自 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以來,學術界和教育界圍繞“什么是課程思政,為什么要推進課程思政,怎樣推進課程思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地討論,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理論方面已經形成共識,課程思政的目的是為了“立德樹人”,是為了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實踐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上海眾多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上都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隨著《復旦大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出臺,課程思政的“上海經驗”已經初步成型: “從戰略高度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程為支撐、專業教育課程為輻射的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上海大學開設了“時代音畫”課程通過音樂、美術等文化作品,引導“90 后”大學生讀懂中國、感受時代,形成家國情懷。也因此,上海大學成為了探索全員育人、在通識課程領域啟動“課程思政”教學轉型的成功案例。在理論構建的同時,學者們和一線教師開始聚焦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希望能夠找到可資借鑒的“范本”。現有的課程思政研究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研究主要側重探討課程思政改革的價值和內在邏輯研究,而較少實證研究; 第二,研究一般重宏觀設計,而輕微觀應用; 第三,職業院校課程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分析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一)教師為引導者,將課程教學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提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通過課程思政實踐,解決了思政教育與專業發展、行業要求相脫節的問題,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了解了職業規范、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及職業責任的基本要求,提升了人才未來崗位適應能力。
(二)加強思政教育和實踐教學的關聯性
讓高校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與服裝專業的課程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引入課堂。用社會調查、實踐走訪和專業采風的形式,選取學生中熟悉而感興趣的焦點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思政內容滲入到實踐課程中。使學生不單純的只是走馬觀花,而是在專業實踐的過程中了解社會的一些現狀和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不斷提高他們思想政治素質,從而激發學生內心創作出對社會發展進步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三)加強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聯性
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本身并不沖突,學生只有大量的思想文化積累才能在服裝創作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思政教育的授課形式,與服裝專業課程教學相融合,通過有意識的布置安排,讓學生完成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藝術作品,使學生主動通過實踐來積累創作素材,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創作的藝術作品更內涵展現出來,這種教學模式也將會帶給學生們創新性、實用性的教學成果,也可以有效地加強動畫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把課程思政帶入到專業課程中來,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內容的同時,不斷加深思想認知的成熟度,使其成為在創作上具有藝術靈感強大、文化底蘊深厚和思想素質優秀,并在日后經過行業鍛煉能夠成為高級創意人才后備力量潛質的專業人士。引導學生既能從形式上欣賞,又能從本質上看到其警世、激勵、自勉等內在精神意義,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讓學生領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可貴之處。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可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當引導學生充分思考文化現象背后的人文精神,對于學生更好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意義,亦是思政理念在服裝高等教育的很好滲透。
(四)充分挖掘其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價值
在服裝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要學生生硬學習政治理論而是用思政視角,思想引領方式更好地去領會專業知識的內在屬性,提高教學效果。鑒于其所學的專業課程中又包含著大量審美意識培養、藝術價值評判、傳統文化傳承、環保理念傳播、創新思維構建、愛國情懷等隱性思政教育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只需教師加以引導,便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在服裝類課程實踐較為可行。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完美人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過程,發揮了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作用。其中,認知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設計理念的同時,了解歷史、文化及國情,并在專業課程實踐中,不僅讓學生體味傳統藝術、民族風情得魅力,還要認識到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 情感目標,是通過藝術設計項目實踐中隱形思政內容的學習,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愛家情懷; 行為目標,是在設計課程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樹立節能環保、遵紀守法等意識。
(五)改革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如何順應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改革與發展,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時代要求,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中發揮本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這些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課題。
得出如下結論:
(一)在改革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秉承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圍繞課程主題開拓思維,深挖思政元素,通過教師講授、課堂討論、線上答疑、課外作業與學習匯報等多種教學方式,在引人入勝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教育目標。
(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提高大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他們緣事析理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意識,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能力、興趣等維度巧妙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要義融入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 王俏.美術專業視角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3).
[2] 肖杰,張明海.設計藝術院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內容設計探求 [J].學園,2017(04).
[3] 陳云,潘昱州,彭荔.關于民辦藝術院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J].太遠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7).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雙創”背景下的服裝設計課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K18BTW002。
作者簡介:王珺(1984- ),女,湖南理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