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火輝
【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主表達,激發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將教材知識與課外資源整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師生綜合素養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材;綜合性學習
引言
教材是教學的主陣地,課文中展現給學生的知識點是靜態的,只有將靜態的知識點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實踐當中,讓學生從中潛意識的理解接受,才能稱得上是教學的成功。
那么,我們教師如何讓教材中“靜態的知識點”融入到語文實踐活動當中去,讓學生樂學、會學,以此來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開展以教材為基點的“綜合性學習”是個有力的“抓手”。筆者在這些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1.以教材為基點鏈接相關作品,開展群文閱讀活動
我們高中語文是蘇教版的教材,雖然其編排有板塊,有主題,但是我們老師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基本上是以單篇教學為主。語文學習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積累,更要注重思想的積累。在這個總目標面前,筆者認為僅僅憑借單篇課文教學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實現這個目標的。特別是著名作家的作品要想進行深入的理解,要想對作家的思想觀點、創作風格等有比較系統的認知,開展群文閱讀綜合性學習是比較有效的途徑。
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我們可以把課內、課外的語文教學資源按照一定的學習目標整合為一個專題群,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手段是“小課題研究”,學習平臺主要是“書籍和網絡”,學習單位主要是“小組”,核心目標是“培育思維、生成思想”。
例如,在郁達夫先生《江南的冬景》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特意引導學生去閱讀雖然沒有學習過但非常著名的郁達夫先生的經典作品。指導學生閱讀《故都的秋》《還鄉記》《悲劇的出生——自傳之一》《我的夢,我的青春!——自傳之二》《書塾與學堂——自傳之三》《水樣的春愁——自傳之四》《大風圈外——自傳之七》《海上——自傳之八》《寂寞的春朝》《零余者》《北國的微音》《燈蛾埋葬之夜》《小春天氣》《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南行雜記》《一個人在途上》等有影響力的散文作品,最后確定開展以“走進郁達夫散文”為主題的語文卻文閱讀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郁達夫的生平與思想、郁達夫散文獨特的寫作視角、郁達夫散文高超的文學技巧、郁達夫散文作品的現實意義等幾個自己感興趣并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方面進行了探究。經訪問教師、查閱書籍、上網查詢相關內容后,學生們對郁達夫散文的情懷、郁達夫散文作品中的“京味”文化、郁達夫散文所體現的愛國憂民的赤子之心、郁達夫散文審美性探討、郁達夫散文的主題思想、如何正確評價郁達夫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且形成了隨筆、評論、雜文等形式的探究成果。學生的這些文章雖不是字字珠璣,卻也有值得一看的點以及耐人尋味之處;文筆雖稚氣未脫,但也不乏獨特認識。它們從不同層面展現了當代高中生對郁達夫及其散文作品的全新的獨特的看法。
并不是任何文章都可以聚集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閱讀群的建構,需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需要老師具有豐厚的文學修養、較高的文學鑒賞能力以及資源整合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怎樣進行細讀、研讀,怎樣進行快速瀏覽、大概了解文章框架等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去引導。
2.以教材為基點鏈接原著,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
教材是實施課程的平臺,也是課程的載體之一。而語文學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們學科教學不但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審美和思維的發展,更需要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思維發展與提升的實踐活動中去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其探究與創造能力。我們面對教材中經典名著節選的閱讀教學這一難點,面對高中生“不愛經典愛網絡”“愛快餐文化”這一現象,我們嘗試著開展整本書閱讀綜合性活動,引導學生回歸原著,要激起學生閱讀文學經典的欲望。
例如為了引導學生熱愛經典,閱讀經典,以《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為基點開展了以“品國外經典”為主題的《悲慘世界》整本書閱讀活動。學生在教師任務的驅動下進行靜心閱讀,要求學生分別從這些方面進行思考:(1)寫情節概述。(開端、發展、高潮、結局)(2)感受人物形象。(寫人物評論)(3)鑒賞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勾畫批注)(4)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問題(討論、交流)(5)摘抄批注(6)寫出閱讀感悟。并把學生分成若干個互助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
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身正為范”,要一起“下水”,帶頭研讀全書,并要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機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確保學生保持理想的閱讀狀態。經過三個月的閱讀思考、查閱資料、分析探究整合。學生們形成了一批自己的閱讀學習成果:“從《悲慘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宗教思想”“《悲慘世界》幾個不合理的地方”“《悲慘世界》到底悲慘在哪里?”“《悲慘世界》中的人道主義”等,寫得非常精彩,很有見地。
經典名著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通過以教材為抓手進行整本書閱讀,引導學生在更大、更完整的背景下進行閱讀,在更大的空間中和更高的視角下研究作品,從而對作品有了更加全面系統準確深刻的把握,不僅充分地挖掘了教材,豐富了學習資源,而且非常顯著提高了我們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較為詳盡地閱讀了經典,而且在閱讀研討的過程中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闡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對原著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極大地提升了語言表達、思維品質、審美鑒賞等語文綜合能力。
3.以教材為基點鏈接作文知識點,開展寫作實踐活動
周國平先生曾經說過:“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筆者認為只有兩者有機融合,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才能實現閱讀與寫作雙贏。通過寫作活動能促使學生靜心思考,不僅可以深化閱讀效果,而且在寫作交流過程中又拓展了思路,有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以“向青春舉杯”現代詩歌專題教學為例,在九首詩的密集沖擊下,通過課堂上誦讀、點評、賞析等活動的鋪墊,學生循著詩脈,陶醉在詩意的世界,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不僅有當下,還有詩和遠方。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詩歌創作,讓他們學會記錄平凡生活中感動的瞬間,學會與時代脈搏同跳躍,與時代命運共聯動。
聽說要寫詩歌,學生們既高興,又擔憂。他們大體明白:詩歌可以是抱負夢想,可以是日常小事,更可能是瞬間的感動和靈感,只要做到乘興而寫就可以。學生完篇后,進行點評,先自評,然后生評,最后師評,學生在評價中的到了肯定獲得了成就感,同時也發現詩歌不足的地方,進一步得到改進和完善,出現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原創詩歌。
甚至我們可以重組整合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課文,讓它形成的論述類文章教學序列,并以此為基點來鏈接提升我們學生論述文寫作水平。如:《拿來主義》鏈接“論述文中的典型破立結構”,《東方和西方科學》鏈接“多角度的思辨品質”,《美美與共》鏈接“論述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選取這些經典篇目,從論述文審題、立意、謀篇布局、論證方法、語言、思維、思辨等方面形成論述文寫作教學的一個“微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