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霞,徐玖飛,王靜,沈波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失的癥狀,發病率高,復發率達17.7%[1]。復發性腦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是指發作2次及以上的腦梗死,其病死率、致殘率均高于首次發作的腦梗死患者(first cerebral infarction,FCI)。白蛋白(albumin,Alb)和高敏C 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主要在肝臟合成,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hs-CRP/Alb比值作為一個新的炎癥指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hs-CRP/Alb最早是用來預測慢性病的急性發作狀況[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hs-CRP/Alb與腫瘤的預后有關,已有研究證實hs-CRP/Alb比值與腎透明細胞癌[4]、口腔鱗癌[5]的預后等密切相關。另有研究顯示,hs-CRP/Alb比值與神經科危重癥患者的預后有關[6]。但有關hs-CRP/Alb比值與復發性腦梗死的關系研究少見。本研究旨在探討hs-CRP/Alb比值在預測腦梗死復發中的臨床價值,以期為RCI的防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RCI患者69例為觀察(RCI)組,選擇同期收住入院FCI患者107例作為對照(FCI)組,所有入選者均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顱腦 CT 證實并符合2018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給出的診斷標準[7]。RCI的診斷標準:(1)有新發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2)初發癥狀、體征加重,距第1次腦梗死時間>1個月,排除進展性腦卒中;(3)經頭顱MRI或CT證實有新的缺血性病灶;(4)既往至少有1次腦梗死病史(無癥狀的腔隙性腦梗死除外)。排除出血性腦梗死、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近3個月接受過手術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中國邁瑞公司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BC-6800P)及其配套試劑;意大利ALIFAX公司的全自動血沉儀(TSST1)及其配套試劑;日本東曹株式會社的糖化血紅蛋白測試儀(G8)及其配套試劑;美國雅培公司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BBOTT C16000)及其配套試劑。
1.3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糖尿病、高血壓病史等臨床資料,并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正中靜脈血3 mL,檢測血常規、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hs-CRP、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糖(glucose,Glu)、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Alb、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膽紅素(direct bilirubin,DBil),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等項目,并計算hs-CRP/Alb比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復發性腦梗死患者的影響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價hs-CRP/Alb比值預測腦梗死復發的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一般情況及臨床血液學指標比較 RCI組糖尿病患病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HbA1c、hs-CRP、TBil、DBil及hs-CRP/Alb比值均明顯高于FCI組,而Alb、PA低于FCI組(P<0.05)。2組間性別、高血壓、白細胞(WBC)、Glu、ALT、AST及LDL-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bloo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及臨床血液學指標比較
2.2 RCI患者危險因素分析 以是否為RCI(是=1,否=0)為因變量,將DM(是=1,否=0),TBil、DBil、PA、HbA1c、hs-CRP/Alb比值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DM及較高hs-CRP/Alb比值為腦梗死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Tab.2 The risk factors of IMT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表2 腦梗死患者IMT增厚危險因素分析結果
2.3 hs-CRP/Alb比值預測復發性腦梗的價值 入院hs-CRP/Alb比值預測首次腦梗患者再次發生腦梗的曲線下面積為 0.635(95%CI:0.551~0.719,P=0.043)。當Cut off值為0.07時診斷價值最高,敏感度為 59.4%(41/69),特異度為 61.7%(66/107),見圖1。

Fig.1 ROC curve of hs-CRP/Alb ratio for predicting the re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圖1 hs-CRP/Alb比值預測復發性腦梗死的ROC曲線
近年來,腦梗死的死亡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我國每年因腦梗死死亡的人數已超過腫瘤和心血管疾病,成為首位致死原因[8]。腦梗死的病理生理過程實質上是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過程,因而產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也是發生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而腦梗死最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對危險因素的確定和控制。
hs-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人體最敏感的炎癥指標之一。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癥,它將會使hs-CRP水平持續輕度增高;而hs-CRP升高,機體就會出現脂質代謝紊亂、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細胞的收縮痙攣,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9]。白蛋白不僅有自由基清除作用,還對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低蛋白血癥可刺激脂類物質和凝血因子的合成,導致高脂血癥和高凝狀態,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2]。
hs-CRP/Alb比值作為一個新的炎癥指標,一直被認為可能是結直腸癌[10]、胃癌[11]等的預后評判指標。研究認為,hs-CRP/Alb比值是Takayasu動脈炎的疾病活動性指標[12],hs-CRP/Alb比可預測經皮腎鏡取石術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發生情況[13]。hs-CRP與白蛋白分別代表血管壁炎癥和抗炎的兩個方面,均在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中起重要作用,兩者的平衡關系更能準確地反映機體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研究評估了hs-CRP/Alb比值在預測腦梗死復發中的臨床價值后發現,RCI患者的hs-CRP/Alb比值高于FCI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入院時較高hs-CRP/Alb比值是腦梗死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OR=8.513,95%CI:1.139~63.638)),ROC曲線評估入院FAR值預測復發性腦梗死的曲線下面積為0.635,表明hs-CRP/Alb比值對預測腦梗死復發有一定的輔助價值。入院hs-CRP/Alb比值與腦梗死復發有關的機制可能是:機體白蛋白降低,hs-CRP升高時,在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組織因子的作用下,機體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使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促進低密度脂蛋白在內皮下聚集并氧化修飾,從而進一步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肥大,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14-15]。
綜上所述,hs-CRP/Alb比值升高、并發糖尿病是腦梗死患者復發的危險因素。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hs-CRP/Alb比值升高、并發糖尿病的腦梗死患者應及時采取有效的針對性干預措施,這對改善患者預后,減少RCI的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本文屬于單中心病例對照研究,入選患者數量較少,更為可信的結論仍需大規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