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貴英
數學中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究數學問題,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同時還可以結合實踐生活滲透德育內容,增強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就設計生活問題以及培養學生習慣進行探討,旨在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好數學,促進學生綜合品質的提升。
小學數學的德育教學包括學生學習方式和思想建設兩方面的教學,德育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既能夠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還能夠提升思想品質。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德育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將實踐生活與教材知識有效結合,促進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結合教材知識,設計生活問題
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時候,需要立足于教材知識。教材設計是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未來的發展水平設計的,教師結合教材知識設計生活化問題,既可以加強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也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滲透一定的德育教育,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比如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常用到質量單位,像平時買菜、買水果等。學生在學習質量單位這一知識點的時候,需要掌握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規律、物品質量的估算。教師在開展本課教學的時候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像質量單位的估算,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是否了解物品自身的重量,然后拿出一枚硬幣讓學生自己掂一掂,估算其中的質量。再拿出幾個蘋果讓學生掂一掂,估算其中的質量。通過設計生活化的問題和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概念性的了解,這樣學生就可以比較容易的解決數學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出示案例,比如學生說買2千克的蘋果,也就是4袋鹽的重量,但是根據觀察發現天平上明顯是鹽的重量比較重,學生就會了解到教師的稱重是不正確的。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注意觀察,在與別人的交易中注意誠信問題。教師設計生活化問題,使學生在了解數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思想建設,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培養學習習慣,引導自主探究
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最終是為了促進自身的發展,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或者聯系實際生活,通過生活化例子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比如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一知識點的時候,需要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可以布置預習作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推斷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經過觀察,學生發現一些伸縮衣架是平行四邊形形狀的,通過拉動衣架,衣架變長可以加大衣服之間的間距;有的學生發現學校大門也是平行四邊形形狀的,通過伸縮可以達到開門關門的效果;還有的學生嘗試利用長方形或正方向代替平行四邊形,發現這樣就沒有效果了。學生結合教材,就可以了解到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以及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加強了學生的德育教育。
總之,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學生可以盡可能地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想方面的建設,最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