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丹
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體現,質疑越多,說明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強了,參與面越廣,學生的主體性也就發揮得越充分。無數事實證明,質疑是一種重要的的學習能力。什么是質疑能力?說到底就是獨立思考,敢于提問,勇于設疑的能力。
怎樣在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營造質疑的前提
目前,小學生在英語課上的質疑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學生即使有疑問也不敢或不愿意提。這一方面是受長期的“師道尊嚴”教學觀念的影響,畏懼教師權威,迷信書本知識;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所致,怕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有錯誤被同學,教師譏笑。對此,英語老師要營造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這是質疑的前提。在和諧的人際互動中,讓學生受到鼓勵啟發,引起思想共鳴,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課堂上呈現一種匯溫情,友情,親情于一體的課堂氛圍,比如微笑的面容,友善的目光、親切生動的語氣、形容活潑的肢體語言,才能形成學好英語的心理優,就能使學生如沐春風,不知不覺親近了教師。學生只有處在無拘無束,心情愉悅的狀態中,才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產生質疑,勢。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
因此,教師對學生質疑的肯定可以滿足他們的成功欲望,使他們能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繼續質疑的興趣和繼續探索的熱情。
二、夯實質疑的基礎
學生質疑的基礎是什么呢?對于小學生來說,主要就是知識。缺少相應的知識,質疑意思必然缺乏,因為質疑能力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上的。
為此,我對小學高年級的英語教材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在詞匯方面學生應該掌握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理解和領悟詞匯的基本含義及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能夠運用詞匯描述事物,行為和特征,說明概念等。在語法方面:學生應理解并運用恰當的語言形式描述人和物;描述具體事件和具體行為的發生,發展過程;描述時間,地點及方位;比較人,物體及事物等。
為了在教學中夯實上述的知識基礎,我堅持做到三點。一是認真備課。要上好一堂課,必須在備課上下功夫。每次備課時,我總是先廣泛收集信息,如看參考書,找課件,了解學情等,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最后寫出教案。二是上課時精講多練,使課堂教學扎實有效。對于課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我一一落實,對于要求記憶的內容,我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強化記憶,而且強調準確記憶是關鍵。三是狠抓檢查落實。有些知識點教者有時估計問題不大,但一檢查就會令人吃驚,能發現這樣或者那樣意想不到的個性,共性問題。我在批改作業或試卷時,堅持有改有批(批上評語),以便和學生溝通,交流。在批改學生作業時,我不怕學生出錯,怕的是一錯再錯。
三、創設質疑的情景
關于情景,德國有位學者說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在美味可口的湯中,就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識就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融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 中才能易于學生理解。這個比喻讓我們深刻地理解了情景的價值。
創設質疑情景時既要與學生現有的知識程度相銜接,又要能應發學生的知識沖突,引發學生的質疑,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
具體來說,教師通過講故事,設計思維導圖,質疑競爭。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下第8單元“Bens first trip to Beijing.Lets think”的環節中,筆者進行了如下的設計:老師先讓學生按照Ben游玩北京的時間順序來復述課文,并用PPT展示出一份思維導圖,同時老師提出問題:Is this travel plan proper?(這份旅游計劃合適嗎?)通過觀察思維導圖,很快就有學生發現了Ben的這個旅游計劃在時間上的安排不太合理。
這個時候老師即可對學生提出表揚,并且布置了下面的一個任務:四人小組討論,為Ben重新制作設計一份適合的旅游計劃。
事實證明,學生的質疑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容小覷,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即降低了對課文的理解難度,又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討論,學生的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每周評出最佳質疑手,給予表揚。為了能在小組中當個最佳質疑手,并正確的解答別人的問題,用得熟 讀文本故事,為了能提出質疑,他們就必須用發現的眼光來讀書。這樣就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感受到質疑的無窮樂趣。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