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羅聿言
【摘要】本文基于當前小學教師中存在著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問題,論述教師性別失衡背景下的性別教育策略,提出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主體功能、教材與兒童文學相結合、通過課外拓展滲透性別平等觀念、通過家校聯合充分發揮校外資源的教學建議,從而盡可能地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師 性別失衡 性別教育 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08-03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同性別的教師對于學生具有不同的性別教育差異,因而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小學教師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占據重要位置。在當前小學教師性別比例處在嚴重不均衡的狀態下,本文就小學教師性別比例失衡的問題,分析教師性別失衡背景下對于學生的影響,并探討短期內無法解決小學教師性別失衡的情況下如何對學生展開性別教育。
一、小學教師性別失衡的現狀及成因
當代小學教師存在“女多男少”的現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18年發布一期主題為“教師職業中的性別失衡”的《教育指標關注》報告中指出,教師職業出現嚴重的性別失衡。這種不平衡表現在各教育階段和教育領域中分布的不平衡。教育階段的不平衡表現在:隨著年段的升高,女教師的比重逐漸下降?!督逃笜岁P注》報告顯示,學前教育階段,女性教師所占的比例非常大,達到97%,其中小學階段占82%。而在中學階段比例下降到63%,高等教育階段則為43%。
我們通過整理文獻發現,大部分學者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找尋性別失衡的原因:一是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教師對于學生的管理被視為是家庭“母親”對于孩子管教的延伸。再加上小學教師具有待遇穩定、假期時間長等優勢,從而使女性可以做到工作和家庭兩兼顧,這是眾多女教師選擇小學教師職業的原因。在大眾認知中相比男教師,女教師對于小學生更有愛心和耐心。這些認知也會影響到男女在職業上的選擇。翟春城提到“基于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許多男性教師認為教師職業缺乏社會認同感,被人看不起。因此許多男性較少地選擇師范專業,即使有些當初選擇師范專業,也想法設法選擇‘改行。”[1]
二是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小學教師的收入較低是造成小學教師性別失衡的主要原因。雖然根據《教師法》規定,教師工資應不低于公務員工資。就2018年全國教師工資水平來看,教師的月工資數字有7698元。僅從數字看,收入是喜人的,但是在現實中,很多地方都沒有實現這樣的水平。首先,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欠發達地區教師的工資水平就會比發達地區的要低。其次,小學教師的工資比初高中的教師工資相對要低。再次,教師的工資與職稱高低掛鉤,造成同工不同酬。在2019年教師工資改革方案中,雖然教師工資不再唯“職稱”,加大了教齡比重,但是關于這點還未正式普及到各地區。在我國,從古至今男性勞動一直是被視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小學教師的工資相對于大學、中學教師或者其他行業的工資來說較低,不足以支撐整個家庭的支出。
三是職業性別隔離。這指的是在勞動力市場某些工作劃分為男性行業,而某些行業歸屬于女性行業。例如,某些服務行業被認為是“女性職業”,類似強調女性善于照顧、耐心特點的工作,如家政服務,護士、幼兒教師、小學教師。職業性別隔離是衡量勞動市場中兩性是否平等的一個重要指標。正是受社會將小學教育定性為“女性職業”這類職業性別隔離的影響,男生不愿報考該專業,而女生卻趨之若鶩,于是師源的男女基數自然是女多男少。
二、小學教師性別失衡對學生的影響
學校教育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教師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的言行舉止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產生影響。小學階段學生處在一個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對于學生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響學生性別角色形成
性別角色是指社會按照人的生理性別而分配給人的社會行為模式。而社會性別化是個人關于性別角色及其規范的學習過程。學校是傳遞社會性別規范的正式場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傳遞著各種有關社會性別差異的信息。學生在學校學習是一個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于學生的性別角色的認知具有主導作用。由于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受自身性別因素的影響,男教師和女教師對于教材的解讀會有不同的看法。在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性別信息傳遞給學生。當前,由于小學中男女教師的比例不均衡,因而學生所接受到的性別信息比較單一,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性別角色的形成。就如李竹林在他的碩士論文中說的“學生每日在校學習的八九個小時中,只能更多接受來自女教師的教育影響,致使其性別氣質的‘表象認知和‘鏡像復制更傾向于‘女性”。
(二)影響學生性格氣質養成
在科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性別的行為是內部認知發展的過程,隨著智力的成熟與發展,兒童可以達到自我的社會化,自己選擇與自己性別適宜的行為”。小學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兒童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性別特征會發生變化。在小學時期,兒童處于性別同一性階段,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不會隨著時間、行為的變化而改變,這個時期兒童開始學會鑒別自身性別適宜或不適宜的行為。他們會在所能接觸到的人中模仿同性而且是在他們生活中具有能力和權威的人。在小學生眼中教師的權威與能力是要大于父母的,我們經常會發現相對于父母孩子更愿意聽教師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會積極模仿教師的行為,但由于小學男女教師比例不平衡,在一線男教師稀缺的情況下男生在學校中難以找到可模仿的對象。在女教師過多的校園環境,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只能更多地接受女教師的影響。女教師溫柔、耐心、觀察仔細、親和力強使學生在“自我異化”的過程中出現“女性化”的氣質,缺乏男孩性格的“陽剛之氣”,如有的男生出現害羞、矯揉造作、優柔寡斷等氣質。
(三)影響學生對學習榜樣的模仿
七歲到十三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學生的發展需要不同性別角色榜樣,教師對榜樣的選擇也會影響學生對于榜樣的學習模仿。班杜拉說過:“兒童會模仿那些他們認為有價值并且他們希望擁有的行為結果,而且兒童行為習慣方式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有獎勵強化的學習,沒有強化的學習很容易停止?!笔苄詣e特征的影響,女教師對榜樣選擇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性別特征的影響。例如,一個女教師喜歡乖巧、文靜、守紀律的學生,那她就會在班級中找尋具有這樣特質的學生,而往往具有這種特質的大多數是女生。由于被選為榜樣的學生常常會受到教師的表揚或獎勵,其他學生為了也能同樣獲得表揚就會學習模仿教師所選擇的榜樣的行為習慣,那些相對活潑、調皮的男生就會受到教師的批評。為得到表揚他們也會向榜樣學習,長此以往,男生對于榜樣的選擇模仿會傾向于那些乖巧女生,男生的性別意識會處于一個模糊狀態,性別特質得不到正常發揮。
(四)不利于學生平衡言語能力和視覺空間能力的發展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韋氏智力量表測試的結果顯示男女在性別上的差異,在言語測試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在操作測驗上男性得分比女性更高?!坝醒芯堪l現,女孩比男孩更早學會說話,有更大的詞匯量和更好的語法技能,在學校里女孩更愿意善于言語表達,也更容易解決語言方面的問題。”但是這些言語能力之間的差異可以通過后期的環境影響而縮小,這種性別的差異也受到教養行為、文化和環境的影響,換句話說,父母、教師如果注重對孩子進行言語方面的訓練會縮小在言語能力上的性別差異。視覺空間能力包含多種任務類型,男女差異具體表現與任務類型有密切的關系,男女在視覺空間能力上各有側重,表現在男性在空間加工任務上比女性更加熟練迅速,女性在空間定位任務上表現要優秀。有關學者研究發現,男性在空間視覺化能力、心理旋轉能力、視覺空間技能都要優于女性,女性則是在空間物體定位記憶上的表現更好。但總的來說,男性在視覺空間能力上的優勢領域更加廣泛。
所以在學校里女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語言優勢訓練學生的言語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男女生言語能力的差距。在視覺空間能力上男教師的優勢要大于女教師,可以對學生促進視覺空間能力的發展(對于男生更為重要)。但是,在一個女教師多、男教師少的學校里,學生猶如處在一個傾斜的蹺蹺板上,學生的視覺空間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一定程度上沒有能很好地平衡言語能力和視覺空間能力的發展。
三、教師性別失衡背景下的性別教育策略
當前小學教師性別失衡問題是一個長期都在困擾教育發展的問題,短期內我們無法改變學校中的教師隊伍的結構。那么,在教師性別失衡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開展性別教育呢?
(一)教師應充分發揮教育主體功能
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一部分,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教師作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紐帶,要樹立性別平等的觀念。一是要提升自己的性別觀念,擺脫傳統的對于男女生的刻板印象,減少“女孩子應有女孩子的樣子”“男孩應有男孩子的樣子”這種刻板評價。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不能拿女生的優勢與男生的弱勢相比而忽略男生的優勢,反之亦然。教師應該用多元的視角看待學生,不要以傳統觀念禁錮學生。比如,有的教師根深蒂固地認為女生就應該具備安靜、心細等特質,這種觀念是不對的,男生也可以具有這種特質,而女生也可以像男生一樣具有冒險精神。本姆的雙性化理論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向,該理論認為雙性化人格是一種綜合性人格,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尤其是在心理氣質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長處。任何好的品質如勇敢、擔當、自信、細心、溫柔、寬容、愛心等,都值得男孩子和女孩子學習。這種教育方式對學生的發展和未來性別平等意識的培養都是有益的。
二是在日常教學及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男女生的關心,尤其在班級榜樣的選擇上要有多樣性。教師在榜樣的選擇上應避免單一性,不是只有乖巧、懂事、成績好的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多元化的性別榜樣學習,有利于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因為每個學生身上都有獨特的地方,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并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師還可以增加一些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的活動,讓男女生平等參與進來,促進雙方的發展,以及增強雙方的交流。
(二)教材與兒童文學相結合
在學校中教師隊伍雖然呈現女多男少的現象,但在小學教材人物形象中卻是女少男多的。語文學習具有延展性,雖然教材給學生帶來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必要的時候可以結合兒童讀本對學生展開性別教育。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課文《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通過一家三代男性傳承《魯賓遜漂流記》這一本書,引出男孩子應該學習主人公魯賓遜身上體現了頑強不屈、堅忍不拔、永不言棄、敢于冒險的精神。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類似的讀物或者是補充一些課文人物形象中所缺少的品質的讀物來加強學生對于人物性別不同特質的了解。如《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雖調皮搗蛋、時時闖禍,但是他足智多謀、富有同情心、具有領導才能。學生在閱讀時會不自覺被書中人物所具備的特質所吸引,并會進行模仿學習,最后被同化。教師可以在班上定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對人物性格品質的理解。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習不同人物身上的特質。教師在推薦讀書時要避免個人性別偏好,如《魯賓遜漂流記》也可以是女生必讀的書目,主人公那些優秀品質同樣也值得女生學習。教師在推薦兒童文學讀物時還要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推薦,如高年級處于向青春期過渡的時期,這時候有些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經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讓他們無所適從。如何應對這些變化課本中卻沒有答案,兒童文學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如楊紅櫻的《女生日記》《男生日記》就是補充性別教育的好讀本。
(三)課外拓展,滲透性別平等觀念
教材內容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傳承。以往的教材呈現的人物性別形象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這些看似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必要聯系,但是對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批判的思維看待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對于教材中人物特質描寫不足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照現實生活,并適當補充材料,讓學生討論。對于教材中性別刻板、人格特質刻板的描述,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教材中缺失的或較單薄的性別訊息,如女性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的事跡等。有些教材的人物特性是在某個特定的背景之下出現的,教師可以適當拓展人物所處的背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選文中的人物形象,再與現實生活中的現代人物形象進行比較。例如,教材中母親的形象一般是圍著圍裙任勞任怨忙于家務,無私地為家庭付出。在過去“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下,母親多是在家忙于家務,但到了當代,很多母親不僅只是圍繞家庭,還要兼顧工作?,F在的母親形象既有干練的職業女性形象,也有工作家庭兼顧的母親形象。更有的家庭是父親來操持家務的。正如馬開劍對人教版教材提出的疑問:“她沒有‘詩興大發、口占一絕的詩才,也沒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這符合當代女性發展的事實嗎?難道沒有注意‘任勞任怨的男性也不少嗎?”這就需要教師適當拓展,引導學生用性別平等的視角看待教材人物與現實生活中的差異。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樣擁有成功事業,同樣男性作為家庭的后盾也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四)家校聯合,充分發揮校外資源
家校合作是一項促進學生成長的措施,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鼓勵家長多參與到學?;顒又?,能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途徑等,也能使學校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校聯合是當前的一大趨勢,很多中小學都設有家委會來輔助學校教學活動,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在當前校內男教師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學校應充分挖掘家長資源來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利用家委會中的男性家長資源,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男性特質。學??梢愿鶕议L職業特長、經驗讓學生能接觸到課本以外所不能接觸到的東西。例如,北京東路小學開設了“爸爸課程”,每個班邀請一到兩名學生的爸爸擔任校外輔導員,利用爸爸們的專業特長開設相關主題班會或講座;開展父子運動會,在增進父子(女)感情的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陽剛之氣;鼓勵節假日爸爸陪伴孩子,通過相關主題隊會引導更多的爸爸來陪伴孩子;積極開拓校外資源,邀請老紅軍、消防隊員、武警戰士等男性走進校園,用他們的事跡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家校聯合能充分利用家長、社會上的男性資源,彌補學校男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還能讓孩子感受社會不同職業的男性特質。
教師性別失衡是當前小學中存在的現象,之所以在小學教師隊伍中存在如此大的差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是在短期之內無法改變的。面對這種現狀,最好的方法是通過調整政策來平衡教師的性別比例。但是,在短時間無法改變教師性別失衡的情況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開展性別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
【參考文獻】
[1]翟春城.基礎教育男女教師性別失衡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S3)
[2]方剛.性別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鄭新蓉.性別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美)R.默里·托馬斯.兒童發展理論:比較的視角(第六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王富閣.小學男教師缺席背后的教育隱痛[J].教學與管理,2017(5)
[6]馬開劍,馬琳.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性別形象差異問題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8(18)
[7]王俊.教師職業的性別標識探論——兼談師范類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衡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15(6)
[8]何義田,趙梓如,牛德芳.小學教師隊伍性別失衡的校內破解之道[J].人民教育,2016(13)
[9]張倩.中小學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問題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6
[10]李竹林.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性別失衡的負面效應研究——以湖南省S縣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11]經合組織一項關于教師性別比例的研究報告顯示——教師職業性別失衡將進一步加劇[N].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8-04-03
注:本文系“廣西一流專業建設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李晴(1996— ),女,廣西欽州人,南寧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
羅聿言(1973— ),廣西巴馬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比較,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