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對中職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而且要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職學生學習英語時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然后針對如何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劉小燕,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在中職教學中,學生學好英語,能夠讓學生自身的素養與市場發展的需要更加相符。中職英語教學既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方面的教育,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目前中職英語的教學現狀,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一、 中職學生學習英語時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自卑與焦慮心理。中職學校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擔心自己今后的就業。因此,他們常常會出現一種自卑心理,這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中職學生沒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學習能力也不是很強,在上課的時候常常跟不上教師的講課思路,甚至會受到教師或者家長的責備。這樣一來,學生就會逐漸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
2.孤僻與抑郁心理。很多中職學生很早就開始了獨立生活,但是卻沒有很強的自理能力。由于學生年齡以及身心特點方面的限制,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去解決。同時,由于學生經常受到責備,他們在性格上會表現出孤僻、謹慎的特點。他們不愿意主動和教師溝通,課堂教學的氛圍也比較枯燥,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造成影響。
二、 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在理論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中職英語教學時,教師應該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基礎來開展教學活動,并且將教學內容和心理教育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英語教材的編寫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而進行的,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教材進行充分的利用,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傾注真誠的師愛,與學生建立比較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對學生說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如“Good job!”“Excellent!”等,讓學生在內心產生一種成就感。對于在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關愛,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
2.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語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應該將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根據,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滲透。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為學生組織多種英語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英語社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在社團中承擔一定的職責。在社團活動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這樣一來,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盡量使用英語進行教學,如“Open your books./I agree with you.”等。這些日常用語的使用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聽說環境。另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為學生提供英語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克服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勇敢地用英語進行表達。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組織朗讀比賽、演唱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且對獲勝者進行獎勵,增強學生的自信。
3.在輕松氛圍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的學習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引導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比如,很多學生在操作電腦的時候都會對鍵盤上出現的英語單詞產生一定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為學生介紹鍵盤中的英語單詞。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夠熟悉鍵盤,還能夠掌握更多的英語單詞,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英語有更多的關注。教師還可以通過和學生溝通的方式讓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為話題展開討論,學生會根據這個話題表達心中所想。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使課堂教學的氛圍活躍起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結論
總而言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的心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逐漸消除學習英語的畏難心理,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軍.中職英語技能大賽對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J].學周刊,2019 (31):19.
[2]郭婉宜.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討[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01):104-106.
[3]郭俊珍.淺談中職英語閱讀理解教學[J].才智,2018(0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