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古典詩詞教學的基本步驟,提出理解詩意,依托注釋巧串聯;聯想還原,遴選景物展畫面;關注表達,前后對比悟精妙;體悟詩情,資料補充促深化的教學建議,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關鍵詞】古典詩詞 基本步驟 策略 詩意 《江南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93-02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古典詩詞有著與眾不同的創作規律。這就意味著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教學不能與其他的文本等同起來,而需要從詩詞創作和詩詞學習的基本特點入手。下面,筆者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杜牧的《江南春》為例,談談古典詩詞教學的基本步驟。
一、理解詩意,依托注釋巧串聯
由于古典詩詞年代久遠,與當前的語言習慣和語法規則有著較大的區別,語言表達相對精練,學生難以一下明白詩詞所表達的意思。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詩詞,那么,后續深入學習的整體效益可能就不高。在這之前,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對七言絕句的認知能力和基礎經驗,因此教師的指導無需面面俱到,而應該了解學生的困惑處和障礙處,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原始經驗,進行組織串聯,整體理解古詩大意。
以《江南春》為例,整首古詩中最難理解之處就是“酒旗風”,教材編者在注釋中進行了標注,即“酒招子”。這一注釋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原始認知,但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還需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生活中或影視劇中所看到的場景,對“酒旗風”進行想象,完善表達,從而順勢將“酒旗風”解釋為“酒店的旗幟迎風招展,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借助這一處語言的教學,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梳理理解方法:利用教材中的注釋,明確基本方向;聯系語境,感受語言在具體課文中的基礎意思;激活生活,利用想象和補充來串聯詩句的整體意思。最后,鼓勵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嘗試從整體視角理解古詩的大意。
學生有一定的生活和閱讀經歷,已經形成了較好的認知體驗,教師如果面面俱到,就會導致很多教學精力都浪費在學生已知的板塊中,從而導致教學有效性嚴重下降。
二、聯想還原,遴選景物展畫面
古典詩詞的語言是精練的,常常運用極少的語言描述豐富的畫面,形成言簡意賅的表達效果。對于一些描寫景色的古詩,詩人不可能對所有的事物都以詳實描寫的方式展開,而是以白描化的手法展現其最大的特點,從而與其他景物一起勾勒出鮮活而充滿活力的畫面。因此,理解古詩大意之后,教師不能就此“收兵”,還需要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聯想,還原詩詞中意欲展現的畫面。
比如,整體性理解古詩大意之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思考詩人是借助哪些事物來展現江南春天景色的,相機圈畫出這些事物,并以此作為拓展和聯想的基石。學生細讀文本后,紛紛圈畫出“鶯啼”“綠草”“紅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廟”“煙雨”,并利用詩詞中原本串聯和點綴性的“映”“南朝”“多少”“中”等詞語還原詩歌所描寫的畫面。在這樣的教學引領下,學生的感知已經不再是機械、生硬地翻譯古詩的大意,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所描述出來的畫面更加鮮活、形象:在江南一帶,到處可以聽到鶯的啼叫,看到碧綠的樹、紅艷的花相互掩映,在臨近水邊的村鎮和山腳下的小城,酒家的招牌在風中飄揚。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的眾多寺廟和亭臺樓閣,還有多少留在蒙蒙的春雨中呢?用這樣的方式再來關照古詩的后面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教師還可以適度放手:這兩句詩句中,詩人選擇哪些典型的事物來展現江南勃然的春景呢?學生在細讀中不難發現,詩人先后運用了寺廟的亭臺樓閣和江南的朦朧煙雨作為典型景物。這時,學生會主動嘗試運用之前的方法展開畫面的想象與還原:南朝時代的寺廟是如此眾多,詩人杜牧站在高處,只見一座座房屋矗立在大地之上,遠處煙雨朦朧,寺廟的亭臺樓閣掩映其間,給詩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以詩詞中的景物為藍本,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緊扣事物展開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并通過語言描述還原詩人在創作古詩之前所看到的畫面,有效地促進了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關注表達,前后對比悟精妙
由于古詩詞篇幅短小,詩人所運用的寫作方法都完全被濃縮了,不容易被發現。事實上,由于詩歌結構有限,詩人要想將自己表達的內容呈現出來,所運用的寫作方法更顯得精妙。教師要在學生完全消除認知性障礙的基礎上,將學生的思維從詩歌內容向詩歌的內在表達策略轉變,利用前面詩句之間的對比來感受詩人內在表達的精妙。
《江南春》在展現江南春色的勃發生機時,就巧妙地將各種寫作方法融合起來,起到了較好的表達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詩歌內容中抽離出來,以整體視角來關照詩歌內容,對詩人在創作中經典事物的選擇、表達描述的排序等方面進行綜合對比和思考。首先,詩歌中的景色有聲有色。詩人借助于“鶯啼”,想象在幽靜的景色中,鳥婉轉的鳴叫聲,從“酒旗風”中仿佛聽到了酒店旗幟迎風招展的聲音,為整個和諧、優美的畫面增添了充滿生機的婉轉聲音,給這樣的景色增添了無窮的活力。其次,這些景色中有動有靜。詩歌中的景物“綠草”“紅花”“水村”“山郭”“寺廟”都呈現出寂靜、恬美的狀態;“鶯啼”“酒旗”“煙雨”所呈現出來的景色使文本表達的內容更加富有動態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清晰地展現自己的意識之中。再次,詩歌表達的內容有實有虛。整幅畫面既有對江南春天典型景物的羅列再現,同時也有對籠罩在朦朧煙雨之下寺廟的虛無再現,使得江南春天更蒙上了一層詩意婉約之美。由于教師重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意,并通過分析描寫內容和技法,使學生洞察了詩人如此表達的精妙之處,更好地發展了語言實踐能力。
四、體悟詩情,資料補充促深化
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其論著《文心雕龍》中指出: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無情物,都是作者自身情感的集中性體驗。古典詩詞豐富的情感尤為明顯,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拓展補充詩歌創作的背景,了解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和用意,從而更好地解讀文本,揣摩詩人當時的心理,捕捉詩歌中所蘊藏的豐富情感。
由于古詩表達相對委婉,并不是直抒胸臆,很多學生難以從古詩的表層語言中捕捉到文本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拓展的資料,將其作為詩歌內容和詩人情感之間的連接點,更好地指導學生體悟詩歌的內在情感。比如,教學這首詩的后兩句時,教師應相機拓展如下資料: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依靠神靈庇佑,永葆江山穩固。可時移世轉,當年的佛寺樓臺,多數早已倒塌,現在還剩幾座掩映在蒼茫煙雨中呢?這兩句詩借古諷今,詩人站在歷史的高度,無情地諷刺那些愚妄的統治者,意在言外。閱讀這些資料,大部分學生很快意識到最后兩句,詩人不僅僅在于展現江南朦朧而詩意的美感,更為重要的是借助南朝政府與當下政府的對比,發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重新回歸課文的前面部分,并相機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聯系,準確認識到詩人在描寫江南春景時所表現出來的喜愛之情,同時也無限憤慨,從而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
上述教學中,教師并沒有要求學生直接捕捉和體悟詩人的情感,而是巧妙地借助相關的資料作為深入感知和走進詩人內心世界的橋梁,讓學生前后聯系和深入洞察,捕捉蘊藏在詩歌景物中的情感,深化了對詩歌情感的有效體悟,更好地走進了詩歌的內核。
入選部編版語文教材的都是經典的詩詞作品,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理解古典詩詞的一般步驟開展教學,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作者簡介:謝劍芳(1975—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