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基城
摘 要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課程內容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之間關系緊密,而其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則是核心素養中的關鍵所在,對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進行學生提問能力的培育為主要途徑,需要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合理提問,進而達到不斷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小學 提問能力 數學教學 思維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而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其中思維品質發展為主要內容,通過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實現學生觀察、思維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魅力所在。而教師要想達到強化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需側重在課堂期間不斷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再創造,最終幫助學生將問題提問轉變為學生知識獲取的本能與習慣,以期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
1學生提問能力較差的具體原因分析
縱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發現小學一、二年級段的大多數學生都敢問“為什么”,而到中、高年級段,發現僅有少部分學生敢在課堂中提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學生產生提問念頭時,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不會提問。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則只重視于學生回答問題,掌握回答問題的方法,而對學生能否提問則顯得漠不關心,具體表現為:(1)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期間只側重與回答問題方法的傳授,并不會在課堂教學中傳授學生提問提問的方法。(2)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其設計重點在于如何更為有效的提問學生,而并非是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出。(3)教師針對課后作業的布置,只是對學生進行鞏固所學知識的作業布置,所以學生針對課后作業無法提出相應的問題。綜上因素,導致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自身提問能力受到較大的限制。
2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培養策略
2.1氛圍營造,實現學生敢問
縱觀以往小學數學的開展,學生習慣于依賴教師進行學習,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習慣于教師講授,而自己根據教師所講內容進行學習和記憶。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自身主見和思想逐漸消失不見。再加上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所以大部分學生會對問題提出存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基于此,要想實現學生提問能力的提升,教師需在教學期間認知學生提問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在課堂中與學生充分保持和諧、平等、輕松的教學氛圍,進而達到消除學生顧慮、恐懼、緊張等情緒,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現自己。當然,教師在師生互動期間,需給予學生充分的表揚和贊同,結合對微笑、注視、點頭等方式來鼓勵學生,進而實現師生距離的拉近,促進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表現得更加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數學學習中。當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提問契機的捕捉,進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
例如教學《認識分數》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拍手游戲”,要求學生在游戲中拍手的次數是教師所拍手次數的一半。在游戲期間,教師拍手四次,學生思考后便拍手兩次;教師拍手六次,學生在思考后拍手三次。而當教師拍手一次時,學生則陷入思考中。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老師你拍手一次我們沒有辦法拍一半,能用什么數來表示嗎?”通過教學氛圍的活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消除顧慮,勇于提問,為學生提問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2情境創設,實現學生會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匱乏導致學生自身提問能力受到限制,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處于觀望的狀態,學生都不愿進行問題的提問。而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其中“會問”至關重要,是發展學生提問能力、質疑能力的關鍵所在。再加上小學生自身生活經歷和閱歷的匱乏,使得學生在提問問題方面表現的較為不理想。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構建情境來幫助學生預留提問的空白點,進而達成學生發現問題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逐漸養成提問問題的習慣,并達到會問的目的。基于此,教師需明確學生會問的重要性,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設障布疑,引導學生置身于問題探究的情境中,指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以及解決。當然,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需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提問的空間和機會,教師可以通過事先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模仿提問,或者是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小組提問來達到學生有效提問的目的。
例如教學《分數》知識點時,教師依據學生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學習基礎進行條件的提供:“甲數為5,乙數為6”,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提問,學生在思考后就聞到:“甲數是乙數的幾分之幾、乙數比甲數多了幾分之幾、甲數比乙數少了幾分之幾。”等到學生提問完畢,教師需指導學生通過小組探究、自主探究等方式來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進而在提升學生問題提問興趣的同時,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達到幫助學生養成提問習慣的目的。
2.3結合社會,實現學生善問
善問是基于敢問、會問基礎上所升華和演變出的一種能力,若學生掌握善問,意味著學生已經具備良好的提問能力,并且自身思維能力也得到有效的發展與培養。基于此,教師需側重讓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敢于提問,以此為為學生掌握善問奠定基礎。當然,教師也需明確,若學生不敢提問,意味著無法讓學生學會善問。然后以此為基礎,結合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過程中學會善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明確“生活即課堂,社會即學校”,生活中處處存在學問和知識,教師需在具體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知數學的學習最終會服務于生活。
例如教學《圓柱和圓錐》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提問道:“同學們,教師有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你們能幫助教師解決嗎?”經教師提問,學生的注意力會被集中和吸引。接著教師可以將盛滿水的圓柱形水杯放置于學生的眼前,此時教師可以繼續說道:“哪位同學知道我想讓你們幫助我解決什么問題嗎?”學生經思考分析后得出“計算出水杯內水的體積?”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說道:“我們是生活中有許多圓柱體,那么同學們知道有哪些物品為圓柱體呢?它們的體積應該如何計算呢?”等到教師提問完畢,學生深入到問題探究中,并回答教師所提問的問題。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其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融合至關重要,不僅是學生發展自身實踐能力、提問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當前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任務。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能力進行生活實踐的開展,并為學生提供自主實踐、操作的機會,進而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而在生活實踐中讓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提問,實現學生善問能力的養成,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
2.4結合質疑興趣培養,實現學生樂于提問
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達到培養學生質疑興趣的目的,教師需側重在課堂教學期間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思考過程中充分展現自我,通過對成功體驗的獲取,幫助學生不斷培養質疑的興趣和習慣,進而讓學生養成樂于提問的習慣。基于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并在教學期間做到:“讓學生自主觀察特征、自主探究思路、自主尋找方法、自主概括意義、自主結論驗證、自主難點突破”,通過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學生,幫助學生培養質疑的興趣,實現學生提問能力的不斷強化。當然,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做到鼓勵學生質疑,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問題思考,允許學生在提問過程中出錯,但是需要幫助學生進行改正。并且如若學生提出合理科學的意見,教師則需及時采納,進而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學中問、問中學”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核心的培養與發展具有周期性和系統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此,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師必須側重對學生提問能力的不斷發掘和培養,深入分析現階段小學生提問能力較差的具體原因,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科學教學措施的制定與施行,進而實現學生學習期間位置的轉變,從以往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以期學生數學核心素質的不斷培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志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都市家教月刊,2012(10):180.
[2] 蘇冬琴.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聚焦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注重課堂提問能力培養[J].職業,2018,463(01):110-111.
[3] 許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7(19):84.
[4] 陳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論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版,2014(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