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所謂“大單元整合教學”,即立足學生長遠發展,以相同或相似主題為出發點,教師研讀教材內容、重組教材內容、優化教材結構,制定更為系統、全面的教學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英語綜合語用能力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和學習效率。本文以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中的節日為主題,探究了大單元整合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大單元整合; 小學英語; 節日
【作者簡介】劉彤,女,漢族,江蘇沛縣人,徐州市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具有話題豐富、圖文并茂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教材中的詞匯量過多且各單元之間關聯性較低,容易導致教師形成“單篇教學”,割裂了語言的整體性與連貫性,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綜合能力發展以及整體意識發展都不利。《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提出“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這就要求教師要形成“大單元整合教學”的意識,提高教材分析與整合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的對同一年級不同單元以及跨年級教材進行大單元整合,以實現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標還提出,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及其中的文化因素,認識中西文化的異同,使得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形成交際能力。語言與文化共生,所以此次大單元整合教學研究以節日為主題,走出單元和年級的限制,變過去只著眼于本單元、本課時的教學任務為著眼于學生長遠的綜合能力和認知發展的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一、 同年級大單元整合,讓知識豐富起來
以譯林版牛津小學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為例,本單元討論的話題就是圣誕節這個節日,主要介紹了西方人在這一節日時通常做的事情。教學本單元時,具有大單元整合教學意識的教師在備課時會注意到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這一單元也是關于節日主題的,只不過前者是關于西方節日,而后者則是有關中國傳統節日。那么,如何將二者有機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大單元教學”呢?
不難發現,大部分教師將Unit 8 At Christmas單元的情感目標設定為“了解與圣誕節有關的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氛圍”,抑或是“了解西方國家文化,培養學生中西方文化交際的能力”等。但這樣的目標僅停留在對西方圣誕節的了解上。克拉申在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中提出了“輸入假說”理論,該理論(Krashen,S.1981)指出,當學生獲得的輸入量的難度達到i+1(i是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1則是指在現有水平上難度稍有提升)時,學習效果最好。該假說要求教師要不斷把握學生的已有水平,并適當調整輸入材料,保證可理解性輸入達到“i+1”的水平,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水平和綜合能力的不斷發展。而大單元整合教學就是要給學生提供i+1的可理解性輸入。
基于此,筆者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擴展,在教學完圣誕節的Date、what to do、what to eat以及其代表物Father Christmas、Christmas tree、stocking等方面后,做出圣誕節的思維導圖,又適當擴充西方其他節日,如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Easter等,并簡要介紹每個節日的特色。在此基礎上,筆者向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There are so many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 about our festivals?”問題一經拋出就引來了孩子們熱情地回答。筆者第一時間組織孩子進行小組合作,即根據所學內容介紹你所熟悉的Chinese Festivals,經過兩分鐘組內激烈的討論,學生們積極踴躍發言,不僅提到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如the Spring Festival 、the Mid-Autumn Festival等,還介紹了中國傳統節日的Date、 what to do、 what to eat以及一些象征性事物等。如下圖1所示:
從這兩個單元的整合上,讓我們意識到“大單元整合教學”理念與“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Vygostky,1978)”的建構主義教學觀不謀而合。所以,在進行大單元整合教學時,教師適時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支架有助于讓學生進行意義的建構,從而獲得更加完整、更加豐富的知識體驗。
二、 跨年級大單元整合,讓認知建構起來
經過五年級上冊Unit8 At Christmas大單元整合教學時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伏筆,在教學五年級下冊Unit7 Chinese Festivals時,筆者發現學生此時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率較高。由于學生對此單元已經有所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相對輕松了。但教學過程開始前,筆者意識到這一點,并注意到六年級上冊Unit8 Chinese New Year這一單元的節日主題與五年級下冊Unit7 Chinese Festivals的一個節日重復。經過研讀六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后,筆者將跨年級的兩個單元進行整合,確定了五年級下Unit7 Chinese Festivals教學目標為:首先,由五年級上冊學習過的Christmas節日引出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生復習;根據圖1思維導圖,學生順利完成對本單元四個傳統節日的學習。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Vygotsky,1978)指出,教師的教學有助于減小或者消除學習者已有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學習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從而提升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育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師應更好地引導學生地發展。所以,教學最后一步即以Chinese New Year 為例,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Chinese New Year,這樣也能讓學生順利穿越最近發展區以獲得更高層次的認知發展。
通過跨年級的大單元整合,學生不僅學會了本單元的知識點,還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在i+1的可理解性輸入下,突破自身的最近發展區,形成自己的意義建構。這不僅對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有很大的幫助,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人文素養的提高和長遠發展。
三、 結語
沒有思考的教學是沒有靈魂的,缺乏對單元的整體思考就難以提升教學。我們需要做的是靜下心來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教材和課堂,樹立大單元教學理念,形成大單元教學意識,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得到無限的發展,使教學資源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發揮它的最大效益,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言交際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ga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Institute of Englishi,1981.
[3]Vygotsky, L.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