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倩
摘 要:在德育過程中運用體驗式活動,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主體的實踐精神,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使得學生的學習重點轉向“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有利于初中學生德育品質的內化。其目的在于解決德育過程中“說教為主,落實困難”的現狀,從而優化德育效果。
關鍵詞:體驗;德育;德育活動
一、當前初中德育存在的問題與歸因分析
我國中學生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家庭、社會關注的問題,中學生心理和性格正處于塑造時期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因此中學生德育教育問題成為了重要問題。學校和社會上如今出現了很多“問題少年”,其中原因復雜,歸結起來只有一點,德育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形成時期沒有得到正確地引導。因此,中學生時期的德育教育至關重要,文章意在運用儒家德育思想重新建構中學生德育教育體系,給學校德育教育重新注入力量,在發揚儒家優秀德育文化的基礎上,豐富學校德育內容,使得中學生德育教育問題得到解決。因此文章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基于實際調查數據的分析,分別統計和了解了羊山中學學生德育教育的現狀,最后通過回收的數據對目前中學生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和研究。
針對中學生德育教育現狀,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收集的問卷和數據進行了分析和歸納總結,其中問卷調查法是我們通過制作相關的問卷在信陽市羊山中學各年級隨機發放,來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公平性。制作了400份問卷,其中主要以00后中學生為主要研究群體,一共設計了 12個題目,這些題目的內容涉及中學生道德觀念的影響因素、常見的德育方法及其有效性、學生對不同德育活動的接受程度等,題目的設計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他們的整體思想道德水平呈“上升趨勢”,綜合素質也隨之升高。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面對信息快速化、思想多元化的社會現實,使中學生面臨很多困惑、引誘、陷阱,同時面臨思想道德危機。所以,中學生德育教育問題至關重要,應當引起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從問卷的分析結果來看,中學生反映學校課堂中講授的道德要求作用不大,中學生更愿意參加體驗式德育活動。具體原因有三個方面。
首先,學校德育內容脫離現實。學校德育內容脫離現實,一方面因為教育者不能正確面對和解釋現實中因為道德喪失而造成的現象。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資料的內容編排枯燥,以宣傳真、善、美,表揚道德模范為主,對現實矛盾問題很難涉及。因此,當中學生走向現實發現這些與所接受的道德內容相矛盾時,便會對德育教育產生不信服感;另一方面因為學校的德育課程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內容“假大空”。在傳授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時,很多教師不能聯系學生實際,靈活編排學生喜歡的內容,只是照本宣科,使得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導致思想道德教育課成了完成任務的局面。
其次,教材編寫背離學生興趣。德育教材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有很大不足,翻開德育課本,多數章節都是以文字的方式直接向孩子們呈現出思想道德規范的做法,從某種程度上以學科知識的方式傳授道德規范,容易使中學生失去閱讀和學習興趣。我們要抓住該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真正了解學生喜歡的教材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從喜歡上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開始,順其自然的接受品行的培養和教育。
再次,教育方法單調僵化。初中德育培養模式,由于受到升學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的影響,整體上處于“訓導”、“灌輸”的教學狀態。教師忽略了中學生的自主意識,不能以正確的引導方式來幫助他們對多元的思想和文化進行比較,提高中學生自我認知的能力;此外,多數教育者不能尊重和理解學生,總是以訓導的姿態指點中學生的言行舉止和對某些事物的看法,使得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漸漸疏遠;最后,教師不能正確的因材施教,不能根據不同的受教育者的情況變化方法,結果“藥不對癥”,很難達到思想道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初中開展體驗式德育活動的適切性
在初中開展體驗式德育活動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必然要求。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強調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倡導將生活經驗和生活情境進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真實生活,使學生能在生活和活動中思考與體驗,強調德育的常態化,以克服“說教式德育”的弊端。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未成年人道德建設要“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又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范。
開展體驗式德育活動符合了當前的實際情況,是遵循德育規律的必然要求。不難發現,新時代我國國情和青少年身心特點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與以前傳統的家庭結構不同,現在社會中的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進城務工家庭、“留守兒童”家庭越來越多。因此,開展體驗式德育活動,能夠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現,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創新,使得學生的學習重點轉向“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從而有利于中學生德育品質的內化,以優化德育效果。
開展體驗式德育活動將會帶動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提升德育效果的實效性。在德育過程中運用體驗式活動,其主要的西方理論源于教育家杜威的“經驗學習”,社會心理學家庫特·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生論,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庫伯的“體驗學習圈”。體驗思想在我國也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學思結合、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在近現代,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等都蘊含著豐富的體驗思想。將體驗理論引入德育活動中,在生命的體驗中發現德育的魅力,在德育活動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價值,既是對傳統德育活動的優化和補充,也是對新時代中學生德育活動有效性的開拓。因此德育活動的體驗性發展,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體驗式德育活動的開展,也將會促進教師的育人觀念的轉變,從體驗中來,到活動中去。活動中生成的新問題必將促進教師繼續深入學習、探索,從而形成了“德育問題→體驗活動→新問題→學習探索→新的體驗活動”的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個人和群體的專業化成長,也促使教師能夠真正地踐行終身學習的職業精神。
體驗式德育活動相較于傳統的德育方法而言是新事物,對其研究也是剛剛開始,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完善,這些問題值得我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仔細揣摩、認真思考。在具體的德育活動中不難發現,教育者不僅要傳播新的價值觀念,還要幫助受教育者澄清和修正已有的價值誤區。而受教育者并不是一張白紙,受教育者都是帶著已有的具體經驗、一定的價值傾向參與德育活動。解決新舊價值觀念沖突的過程,是一個以體驗為基礎的持續過程。
參考文獻
[1] 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慧霞.體驗式教育對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J].校長閱刊,2005(07).
[4] 許佩卿.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色及實施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2).
[5]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6] 段浩偉.體驗式德育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基金項目:文章系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中小學體驗式德育活動的行動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KYJJ23,本課題由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