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理解,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屬性和課程性質出發,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理所應當具備的政治性和學理性,并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對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政治性;學理性;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首先“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黨鞏固意識形態工作中領導地位的關鍵課程,與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刻保持一致。從屬性上看,思政課屬于政治課,理所應當具有政治性;從課程性質上看,思政課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必定具有學理性;從作用上看,思政課的意識形態作用決定了其政治性與學理性的統一。
一、思政課的屬性決定了其當然具有的政治性
思政課的政治性不是人為賦予的,而是由其本身的屬性決定的,思政課的產生發展是為了順應黨和國家鞏固政權需要,思政課改革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特征,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思政課改革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始終堅持宣傳黨的宗旨、執政理念和大政方針,在政治方向上與黨的立場保持一致,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因而思政課改革的方向始終必須與黨的理論創新保持一致。
步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改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隨之調整,這就要求思政課在改革過程中體現黨的基本路線變化,宣傳黨在新時代的最新理論成果,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改革創新。思政課改革的目標在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的領導能夠保證思政課改革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創造條件,凝聚力量。由此可見,思政課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有強烈的政治性。
思政課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上,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信仰的規范性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政課最重要的理論來源,是思政課建設的源與流,是思政課改革的根本指引。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最鮮明的特征是與時俱進,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在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發生了改變,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不會改變,思政課最根本的理論來源依然是馬克思主義。思政課改革只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保證政治立場不變,才能始終保持思政課的生機與活力,思政課才有存在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思政課的政治性深深植根于它的理論來源之中,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必然有理論基礎上的政治性。
思政課承擔強調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宣揚人民利益的政治使命。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全黨必須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因此,思政課改革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方針,保證教育事業發展為人民服務。思政課具有鑄魂育人的功能,不僅能提高人民的主人翁意識,更能調動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思政課改革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創造條件,才能真正實現其政治使命,思政課才有存在的現實意義。由此可見,思政課承擔重大的歷史使命,具有現實意義上的政治性。
思政課承擔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任務。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一批留學海外的愛國科學家,如鄧稼先、梁思禮、華羅庚、朱光亞、錢學森、錢三強等人,不勝枚舉,他們突破西方的重重封鎖,克服重重困難,拒絕了多重誘惑,回到祖國默默無聞地貢獻智慧,在各個尖端領域為祖國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這些偉大的革命先賢正是以無比崇高的愛國情懷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奉獻力量。除此之外,周恩來總理也曾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圖志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在為人民服務的崗位上奉獻一生。步入新時代,對青少年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承擔弘揚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的政治任務,具有時代意義上的政治性。
二、思政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必然具有的學理性
從課程性質上看,思政課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二級學科,是國家重點建設課程,必然具有學理性。
首先,思政課是以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性學科,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意義上的學理性。思政課在教學內容上,首先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主要向青少年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尤其是在塑造學生世界觀方面,始終堅持引導學生以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以矛盾分析方法解決問題。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到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深刻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是徹底的批判性的理論,經受得住實踐檢驗,在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仰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改革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思政課改革,就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透徹的革命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解讀,堅定青少年對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的信仰,引導青少年探索真理,滿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說服教育青少年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思政課學理性最有力的證明。
其次,思政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始終保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深刻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內涵,具有指導教育實踐的學理性。我國思政課建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探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和成功的探索,對教學規律的把握不斷深入。步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承擔更加艱巨的歷史任務,尤其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集中力量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思政課改革始終立足國情,關注社會主要矛盾,聚焦社會熱點問題,強調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運用馬克思主義在歷史觀上的實踐觀點,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體現理論聯系實踐的突出特點。
再次,思政課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兼收并蓄世界文化,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學理性。1983年,鄧小平同志為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思政課作為黨和國家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陣地,始終堅持面向世界文化,博采眾長的方法,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在思想政治理論工作中有益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課不僅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統一。思政課改革始終堅持從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大眾文化中尋求養分,從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中尋求共同原理,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具有循序漸進的教育導向功能。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強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強調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中學生心靈,強化中學生的奉獻精神;大學思政課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增強大學生精神力量。
三、思政課的作用決定了其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
具體而言,思政課的作用即思政課在意識形態中的作用,思政課一方面強調加強黨對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承擔立德樹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務;另一方面思政課強調加強青少年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設,側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課程目標。思政課的作用決定了其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
首先,思政課改革在宏觀上表現為頂層設計上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堅持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統一。思政課改革的頂層設計,在于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承擔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習近平強調,“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方面,黨實施這一教育方針根本目的是為黨的執政理念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具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強調思政課邏輯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內容的思想性和價值性,具有深刻的學理性。
立德樹人,“德”主要指新時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所堅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經對思政課改革提出了最高要求,一方面堅持黨在新時代的價值觀要求,另一方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要求。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上看,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貫穿思政課改革的始終。因此,思政課改革中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發揮思政課作用的根本要求。
其次,思政課改革在中觀上表現為工作方法上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始終堅持黨政齊抓共管,全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的方法。其一,黨政齊抓共管首先堅持黨委領導原則,黨委領導不僅表現在政治生活上的領導,更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在政治生活中的領導主要強調引導青少年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主要強調引導青少年樹立科學的社會信仰和人生理想。其二,堅持全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思政課改革的整個過程,廣泛地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實現民主性和科學性統一,確保思政課改革的人民立場和正確方向,實質上是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其三,黨政民學四者在思政課改革中協調一致,既表現為中國共產黨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又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的凝聚力,充分展示思政課改革堅持政治原則和科學把握的統一。因此,思政課改革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發揮思政課作用的必然要求。
再次,思政課改革在微觀上表現為教學活動上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始終堅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分層次分階段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三觀”。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本身必須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具備過硬的政治本領和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以科學、徹底的理論回應學生問題,說服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必須保持思想的純潔性和高度的政治覺悟,同時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問題。立德樹人任務的主體是學生,主要途徑是思政課改革,實現目標是達成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統一。思政課改革就是以科學的世界觀引領學生加強思想建設,在砥礪自我中明確人生規劃,在勞動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將唯物辯證的實踐觀、發展觀和歷史觀植入學生頭腦,提高學生政治覺悟,升華學生理想信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體現思政課作用。由此可見,思政課改革中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發揮思政課作用的具體表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 光輝的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
作者簡介:吳雷,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