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銀行業務和經營環境日趨錯綜復雜,特別是在銀行業整體向“智慧銀行”,“大數據銀行”轉型的過程中,常態化操作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隨機性加大,傳統審計分散于各個項目中,存在時間滯后、覆蓋面不足,審計成本較大等缺陷。審計周期,覆蓋面,資源配置等方面已難以完全適應銀行業的發展。必須采用新型審計模式對常態化操作進行審計。本文從操作風險常態化審計實施背景出發對操作風險常態化審計監測模式和具體監測方法及運用進行論述,為解決信息化背景下銀行常態化操作風險的審計監測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銀行;常態化操作風險;審計
常態化操作風險審計監測是一種新的內部審計模式與方法。目前缺乏專門的理論和規范,目前的審計技術和組織架構是不能完全支持的持續審計模式對整個會業級數據實施自動、實時、全面監管。但可以根據其原理,利用現有非現場審計技術,建立對某幾類風險按照一定規則實施自動化的持續性監測審計模式。
一、操作風險常態化審計實施背景
審計數據資源日益豐富,數據廣度和深度有較高運用價值。隨著銀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銀行業所有業務均實現數字化管理,具備跨業務、跨區域的關聯分析和深度挖掘的數據基礎;各類非現場審計模型庫持續完善,已形成基本覆蓋各項業務規則和風險點的模型體系,目前,具備了較強的自動化識別、風險查找能力。
二、常態化操作風險審計監測模式
(一)總體思路
以及時揭示重要風險隱患,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為目標,組建專業團隊、依托非現場審計技術通過梳理重大操作風險案例、研究總結風險特征,分析確定監測事項,研發配置監測模型,形成按照一定頻率持續開展較短周期覆蓋重大操作風險事項的常態化審計監測工作機制。
(二)監測范圍
操作風險分布在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各類審計項目通常都有涉及,為用好有限的審計資源,抓住關鍵風險,避免工作重復和“海量無魚”,主要從四個方面考慮監測內容。
1.以風險為導向,突出重點。由于操作風險復雜紛繁,形式多樣,如果全部納入審計監測范圍,既難實現,又無必要,著力點應聚焦于重大操作風險隱患。課題組結合駐地分析現階段比較突出的操作風險特征,以員工從業行為管理為主線,重點監測內部案件類風險隱患,適當關注外國客戶欺詐等其他重要風險。
2.從風險事項出發,輻射業務類別及環節,重大風險往往呈現多個環節關聯多類風險交織多種領域重疊的特征,需要綜合分析整個業務流程,針對整體事項監測而孤立環節,才能夠準確地識別風險全貌。
3.與其他審計項目相互補充、各有側重,統籌考慮審計范圍、重點,避免重復工作。
4.評估檢測事項的風險特征是否適用于非現場審計
監測。
綜合以上因素,并結合審計資源配置情況,可以細化風險事項風險監測點,涵蓋對公業務,個人柜面業務、單位信貸、個人信貸、財務管理、代理類業務、電子渠道、信用卡等業務領域比較突出的操作風險,具體劃分為:
1.侵占。挪用客戶及銀行資金,近年來,員工侵占,挪用客戶和銀行資金的風險案件時有發生,安防工作仍然嚴峻,應作為審計監測的重點。
2.參與非法的高息借貸、融資或集資活動,員工參與民間融資往往是銀行業案件的主要誘因之一,從近年來開展的審計檢查項目看,仍沒有明顯減少的跡象。另外從外部環境看,民間借貸,非法集資仍有市場,且形式多樣,需要持續予以關注。
3.銀行員工或網點私自銷售非本行發行或代理的投資理財類產品。近年來,全行發生多起“飛單”事件,其形式從傳統的轉入投資類公司賬戶外,還增加了p2p,商貿通等第三方支付轉賬,充值等形式,手段愈加隱蔽,需要進一步研究審計方法加大審計力度。
4.員工和貸款客戶、供應商、中介等相關方存在利益輸送。近期,經濟處于下行期問,信貸風險仍不斷暴露,其中相當部分是由于信貸人員失職或與客戶合謀串通造成的,從當前的管理深度和外部環境看,信貸及物資采購等崗位人員具有一定舞弊條件和沖動,應定期監測。
5.使用或串通客戶使用虛假資料獲取銀行信用。套取信貸資金是員工舞弊的高發區域之一。本年度重點關注相關崗位員工套取個貸資金或使用信用卡套現投資等問題。
6.賬外經營,或設立“小金庫”。部分機構受市場環境和慣性思維影響,仍存在逃避費用指標控制,或掩蓋不合理、不合規及比較敏感的費用支出等情況,需要予以關注。
7.虛假交易套取績效費用或增加考核業績,虛假交易除浪費建行資源,增加成本支出外,還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引發其他風險。
8.其他重要風險,包括外部客戶欺詐及其他苗頭性問題等重大風險隱患。
(三)組織及開展模式
常態化審計監測按照“持續監測、快速反應、深入揭示、周期覆蓋”的原則開展,既作為日常工作機制、又兼顧審計項目的特點。組織方式采取團隊化管理,保持穩定的核心人員,根據需要適當增加現場查證人員,按年度在AMIS信息系統中一次性立項持續開展監測活動,形成常態化分析動態查證的工作機制。區分監測事項風險特征和查證難度采取常規監測和專題監測兩種方式,按照不同的監測頻率和深度進行監測,保證審計監測既有及時性又有深入性。
1.常規監測。指對突發性強,時效性要求高,橫型指向明確的重大風險事項采取高頻率模板化的監測模式,即按照較高規頻率,定期批量運行相對固定的模型進行監測,達到快速發現重要風險的目的。相對而言,柜面操作風險突發性強,更加難以預測,對審計監測的時數性要求也更高,而且違規手法主要表現為異常操作或交易行為,對數據的時間長度要求不高,比較適用于調看監控錄像的查證方式。課題組暫定柜面業務中的“挪用侵占客戶資會”和部分“飛單”事項為常規監測內容,監測頻率為按季監測。
2.專題監測,指對于復雜的重要風險,異常數據,風險苗頭,熱點問題等事項,分階段,按專題開展,達到全面深入揭示風險的目的。現階段,課題組暫定:“參與非法集資或民間借貸”、“利益輸送”,“使用或串通客戶使用虛假資料獲取銀行信用”、“小金庫”等事項為專題監測內容,監測頻率為按半年監測。
三、具體監測方法及運用
(一)提煉風險特征
提高模型配置效率,構建全景式操作風險監測網,從梳理研究各業務條線暴露的重大操作風險案例入手,圍繞員工、客戶、賬戶、產品、交易、控制環節等維度,分析提煉操作手法、失效環節等關鍵特征,作為審計監測點配置,設計模型按照監測事項—監測風險點一監測模型一疑點的分析查證流程,構建以監測事項為核心對應多個監測點的網絡,全面覆蓋風險,減少監測盲區。
以“柜面員工侵占、挪客戶或銀行資金”風險事項為例:
“柜面員工侵占、挪用客戶成銀行資金”可分為侵占挪用單位存款、個人存款、銀行資金三大類。經研究相關案例發現其作案手法可分為直接作案和間接作案。
進一步細分發現,對于直接作案方式,從員工維度看,涉案員工常為具體業務經辦人員,崗位長期未變動,具有監守自查的便利;從客戶維度看,其作案對象一般是有閑置資金的客戶;從賬戶維度看,一般是沉淀資金較大,且交易不頻繁或不嚴格對賬的活期賬戶(常為行政、事業及國企等中大型客戶),或長期不動戶、單位定期、保證金、公積金,醫保、社保等短期內不變動或變動特別頻繁的特殊賬戶;從業務環節維度看,作案手法通常為通過代客辦理業務的機會,獲取客戶憑證、印鑒、網銀盾等支付依據,或采取偽造資料的手法,通過電匯、支票、網銀轉賬等方式侵占,挪用客戶資會,從資全流向維度看,盜取資金常轉入個人賬戶,行外單位賬戶或現金支取。
面對于間接作案方式,主要表現為以高息為名誘騙客戶資料;從員工難度看,涉案員工常為基層機構負責人,客戶經理,社會關系比較復雜,從客戶和業務環節看,作案手法一般為資金中介伙同銀行員工,以高息吸存。購買理財產品、搭橋貸等名義,誘使客戶開戶存款或轉入資金,隨后以偷執、偽造印鑒或私開電子支付渠道等方式進行挪用;從賬戶和資會流向維度看,被挪用賬戶特征一般為新開戶,極少交易賬戶,在轉入大筆資金后,隨即轉出至行外單位和個人賬戶;從關聯風險和風險影響看,這類問題往往件隨著非法集資、民間借貸情況,員工還可能假以機構名義私下簽訂借款協說協議,通常涉案金額巨大,影響較壞。
挪用個人存款,挪用銀行資全事項也用類似同樣方法分析。
以上風險特任、對照不動戶、資金異動、支付密碼及印鑒使用異常等風險點配了34個模型,基本實現對“柜面員工侵占、挪用客戶、銀行資金”風險事項的全景式監測。
(二)運用大數據思維構建重點監測賬戶數據源模型庫
運用大數據思維,對海量數據分析加工形成一個個有意義的“小數據”,大幅提高分析效率和效果,共研發員工類關聯賬戶和高風險,利益方等客戶類賬戶模型18個,作為重點監測賬戶數據源與疑點類模型結果關聯使用,取得了顯著效果(表1)。
(三)注重關聯思維,拓寬分析思路
1.強化大數據思維,在充分利用疑點類模型的同時,還需轉變思維,運用所有可用數據,多維度對業務進行整體分析,注重查找風險規律。
2.強化“跨界”分析查證能力。操作風險需相互交織,涉及多個業務領域,查證分析不能局限于某一項業務和當期監測事項。
3.聚焦于對人的分析,人是操作風險的關鍵因素,通過業務違規特征聯系到相關崗位人員,特別關注直接接觸線,客戶和有“權”的人員。
(四)建立監測事項和模型評估重檢機制,持續提高監測效應和效果
定期總結重檢監測事項的風險變化情況,審計方法的合理性,審計模型的運用效果,對模型有效性、重要性、運行頻率、是否停用等內容進行評價。
(五)加強與駐地分行的協作聯動,形成風險防范合力
操作風險突發性和難以預測的特點,往往難以控制和準確估量其風險程度及影響,有必要增加和分行相關部門有效聯動,妥善處置暴露的風險,使影響減到最少。
四、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建議
主要是定位不夠清晰,缺乏企業級層面的工作指導。
目前,風險監測工作基本定位于各駐地審計機構開展,對年度審計項目進行補充,以服務駐地分行為主要目的,與其他審計項目相比,相對次要,一定程度影響其發揮作用。而實踐證明,審計監測利用非現場審計技術優勢,其有一定自動化程度,相對全面的數據分析能力,在海量數據中能實現較為精準的風險查找,有效控制審計成本,較好體現時效性和針對性,從企業層面考慮作為一項長效工作機制和新的審計模式,研究完善相關機制和方法,加以統一規范,進一步推廣運用。
作者簡介:戴韻霄(1972—),云南昭通人,高級審計師,本科,主要從事金融內部審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