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青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創新學習機制,不僅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啟迪,也能為教師有效掌控課堂注入動力。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創新整合,對教學引導進行創新設置,對教學過程進行創新調整,對教學訓練進行創新優化,對教學實踐進行創新拓展都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助力。教師把握課堂教學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課堂教學有序有度,學生學習才會有張有弛,教與學才會和諧,對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也有積極的幫助。教師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提供豐富的觀察機會,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學習,發動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都能使學生獲得創新學習的體驗,有效提高創新能力。
[關鍵詞]課堂;創新能力;情境;問題意識
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控制不是束縛學生的行為和思維,而是要給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思路,啟迪學生的學習思維,形成全新的學習動力。教師利用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提供觀察視角,優化互動形式,開展實踐活動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思維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當前課改的形勢下,小學數學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契機。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利用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創設問題情境
好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內驅力,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去思考,有探求的欲望。教學時,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以有效啟動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利用數學問題進行教學調控是教師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如何提升其創新性,需要教師展開深刻思考。學生對數學問題有主動探索的意識,教師就要對數學問題進行創新設計,抓住學生學習思維的起點,參照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思考的機會;也可以發動學生自己設計數學問題展開質疑活動,這也是一種創新設計。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為了給42名新入隊的小朋友制作紅領巾,請同學們當“小小采購員”,算算42條紅領巾需要多少面積的紅布。這樣的情境創設既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激發起他們學習的探究欲,從而多角度地參與面積知識的學習。
2.創新媒體情境
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等特點,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重要作用,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有效的學習活動。如引導學生探究“已知周長一定,請問是什么圖形的時候面積是最大的呢?”這一問題,由于學生已知周長,能夠設計出很多不同的平面圖形,這時如果要逐一計算它們的面積,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是較難完成的事情。如果教師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進行動態比較,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較為直觀地觀察圖形變化帶來的面積變化方式,還能了解如何得出最后結論,既知道了結果又知道了原因。
二、提供觀察視角,提升學生創新品質
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觀察視角,能有效調動學生主動觀察的積極性,明確觀察目的,培養觀察習慣,從而有利于創新學習。
1.明確觀察目的
數學學習離不開觀察思維的參與,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認真觀察,整體感知和體驗,根據教學條件進行觀察設計,有效激活學生的創新學習思維。但是小學生的觀察一般較為散亂、毫無目的,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每次觀察的目的,嚴格觀察的要求,實現有效觀察,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集中,達到既定的觀察目的,提高觀察能力。
2.培養觀察習慣
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品質有重要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布置一些觀察任務,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有更多結合點,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生活觀察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生活數學觀念,還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此,教師要有創新設計意識,對觀察視角、觀察數據、觀察歸結等進行統一把握,提升學生觀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教學“倍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種數量之間的關系,如4個蘋果和8個梨,通過比較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后,再讓學生擺學具,在觀察和操作中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理解“倍”的概念。
三、優化互動形式,發掘學生創新潛力
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互動學習,教師要對學生互動學習的形式進行創新設計,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1.精選合作內容
教師在選擇合作學習內容時要有創新意識,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做出不同規劃。對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悟性、學習興趣要認真了解,然后選擇適應的學習內容,體現出不同層次性,而且要有梯度,以提升數學問題的覆蓋面,為學生提供嶄新的學習視角。教師可以精選合作的內容:對于一題多解的開放性題目,由于個人的思維能力有限,很難多角度去思考,需要合作學習才能展示解題策略和結論;對于一些挑戰性、規律性的題目,或者學生獨立思考出現思維障礙時的問題,宜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新合作形式
數學課堂應是一個互動的課堂,也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離開了學生的參與,課堂教學就難以暢通地進行,而合作學習能讓學生主動操作、觀察、思考、討論,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較多。所以教師在具體操作時,要深入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解析,找到學習內容與學生思維的對接點,創新合作形式,使之更加科學、有效。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可以先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對自己小區近三個月的用水量進行調查和資料收集,小組中要做好分工協作,一部分人進行實地調查,一部分人進行整理和總結;然后小組再將自己收集到的數據利用統計圖來表示;最后需要到課堂上來展示交流。每個小組都有一條求助熱線,目的是有疑難時向教師求助,教師給予點撥,鼓勵學生再次討論,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與協作能力。在展示反饋環節,設置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形式,目的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小組研討。
四、啟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數學課堂要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就需要啟動各種實踐活動,在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中感悟數學,從而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1.鏈接生活認知
數學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簡單復制。學生學完數學后,如果感覺不到數學的實際用處,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生活實踐的機會,把那些抽象、枯燥、難以理解的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融于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和運用數學,從而達到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四)‘利息”一課時,教師可以把課堂“搬”到銀行,把學生分成若干組,選好組長,帶領他們去參觀調查,積累金融知識,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活期、整存整取等銀行專用名詞,最后引導到怎樣求利息上來。這樣的課堂模式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生活體驗中理解和感悟,知識與技能得到同步發展。
2.拓寬實踐視野
學生數學認知學習有自身規律,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些規律,科學地為學生創設各種實踐機會。實踐訓練的內容可以是生活數學案例,也可以是信息搜集整合、數學實踐活動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科學展開訓練調度設計,其適合度更高。例如,學習“周長”時,讓學生回家后找找自己周圍環境有哪些圖形并測量計算它們的周長。學生找到桌面、板凳面、文具盒面、地板磚等圖形并測量其邊長,最后計算出周長。以上學習為學生創設了許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以生活基礎展開數學探索,成功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數學學科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唯有展開創新學習實踐,才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感知,形成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呂麗霞.淺談小學數學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7,(05).
[2]高志祥.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名師在線,2018,(06).
[3]黃雅芳.談數學課堂教學中幾個“度”的把握[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9).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