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多更優秀的卓越人才,助力偉大“中國夢”的實現,同樣需要高校青年學子的奮發拼搏,接力奮斗。我國之所以在發展教育的全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需要教育,除了專業技能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教育。這一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尤為突出且重要,同時還必須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一中心思想。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創新性研究,重點解決好“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以人為本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對提升當代高校學生的素質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而愈發呈現出更加銳意進取的態勢,隨著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并不斷出臺指導方針,多次召開專門的、全國性的研討會,使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定位更加準確鮮明。因此,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方式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作為受眾主體的學生放到第一位來,不能為了“教”而教,而是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為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而教。
一、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義
青年是社會群體當中最有活力的代表。同時,青年也是有高度思想覺悟,高度行動自覺,愿意去傾聽并且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洗禮的一代人。而高校當中的莘莘學子是全社會青年群體的優秀代表,他們是推動社會前行、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的主力軍,他們會逐漸成為我們社會的中堅力量,并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成長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因此,加強并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做到在思想上引領,在行動上引導,最終激發和培養好高校青年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和扮演的關鍵角色。
以人為本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主體是全體學生,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保證學生的主要地位,制定的教育原則和教學目標要緊扣時代發展主題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我們要時刻牢記,我們是在為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培養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與探討,這樣不僅有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還可以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同時“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還有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相互溝通與相互理解,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自覺地向個人奮斗目標而努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同步開展起來。7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的進展和創新性的發展。我們開創了輝煌的局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同時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如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文化的不同,出現了許多不可避免地現實問題和思想困惑,亟待我們解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部分形式化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臨的難題是教師與學生都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教師滿堂灌是正確的,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例如,教師在上課時只是一味的把課程內容講完,走特定的上課流程。這無疑是對學生個性的抹殺,打擊了學生學習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沒有實現高校的教育目標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解答疑惑,一起探討,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但是現如今高校教師科研壓力重、不負責任、只注重理論知識不注重現實應用等現象層出不窮,導致教師在備課上課等環節中投入的時間精力減少,教學質量隨之大打折扣,造成上課的氛圍枯燥乏味,學生投入不進去課堂,只知道死記硬背,缺乏靈活性。在這種學習氛圍之中,只會無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意義,造成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誤解,認為課程都是刻板、無味的。
(二)教育目標制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各大高校在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時,都存在定位不合理的情況,導致目標制定的較高,給實際的教育教學帶來較大困難。這些目標的設定不符合實際,主要是因為忽視了許多現實因素,導致考慮不周全情況的發生,最終影響教學效果。許多高校在制定目標時忽視因材施教的原則,未能夠關注到學生個性化的差異,也未能把教育目標與學生個人的奮斗目標相結合、也沒有將集體活動與個人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只是一昧的灌輸式教育,都是采用相同的考核評價體系來衡量學生。這種做法雖然看似很公平公正,也很節省資源,實行起來也較為便利,但是這種方法會導致學生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把教師和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思想意識、沒有營造出良好的培育學生的環境、沒有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力,使期末考試成為了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并未切實的發揮考試的作用,沒有考核的價值。
(三)教育教學內容單一
大學生身為祖國的棟梁之才,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就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添加了責任擔當。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僅能增加大學生的真才實干,更能體現高校在教書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傳統意義上教材是教師授課的主要載體,許多高校秉持這一原則,嚴格按照教學計劃走,遵照課本的內容對學生們進行講解。但是教材的內容既嚴謹又抽象,學生們的基礎層次不同,因此理解的程度也深淺不一。一部分教師在講課中存在理論講解的照本宣科情況,這不僅讓學生感覺乏味無趣,更無法讓學生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內涵,從而會對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產生枯燥的印象。這樣一昧的灌輸是不可取的,與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相反,要加快轉變這種單一而古板的教學方式。要尊重、理解、關愛學生,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堅持鼓勵和引導當代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助于營造豐富的教學內容。
三、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舉措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贝髮W生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使命,要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是顯得尤為重要。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努力創造屬于青年一代的美好人生。因此,在以人為本視閾下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顯得更為重要。
(一)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學中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的,這一方式雖然可以實現較大面積的覆蓋講解率,較快的完成教學目標,但正因為如此,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問題。因為是大班公共課的形式,所以老師和學生的心態都缺乏足夠的重視。老師把講完課作為任務,學生把聽完課作為目標,雙方都沒有全身心的投入,教學質量更是有待商榷。老師應當秉持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心理特點等情況,積極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而制定合理的、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
(二)借助科技手段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許多電子學習軟件應運而生,并在眾多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得到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高校可以通過網絡方式來收集全國優秀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進行集中播放,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方式中拓展知識,了解課本以外的內容,提升對學習的興趣。高校還可以通過計算機手段建立全校的互聯網教學平臺,在平臺上面及時更新有用的學習信息,全校師生可以在平臺上交流信息,分享觀點和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在一旁進行點評。此外,高校教師可以利用學習軟件,如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提出的“金課”“兩性一度”標準,移動端課堂教學工具在網絡課程選修和翻轉課堂教學顯示出便利與優勢。把新技術用在課堂,把課件發在群里,讓學生提前預習新課,把疑問發到軟件上,上課小組討論解決,能解決的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教師解決,最后進行總結,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新形式的移動端教學工具對教師完善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簡化課堂管理提供了幫助和便利。
(三)創新教育方法,逐漸豐富實踐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群體數量之龐大,任務之艱巨,更要求我們做好教育方法的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理論講授這一淺層次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有感情、有溫度、有思想的人,他們將來走出學校,步入社會,是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建設社會的人。因此我們的教育更應該是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去表達,去溝通,去交流,要鼓勵學生自我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用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與此同時,可以在教學中體現我們的區域特色,民族特色,專業特色,寓教于樂,這樣教學便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新時代中國青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后備力量,因此,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國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新時代下,我們更加重視人的價值的開發和培養,更加需要廣大青年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在我國的各行各業中踏實工作。高校教育自然要緊隨這一時代發展精神,事實證明,高校也的確精準把握住了這一時代脈搏,開啟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新改革方面的新征程。
參考文獻
[1] 駱郁廷,王若飛.也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06).
[2] 鄭永廷.以科學發展觀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04(04):3.
[3] 孫愛春,牛余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
[4] 周從標.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1).
[5] 尹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6):55.
[6] 施乾信,張燕.基于以人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52):32-33.
[7] 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李艷芳.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南方農機,2017,48(18):194-195.
作者簡介:狄瑋,女,吉林延吉人,碩士,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