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摘? 要:早在20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這一命題時學術界還很少有人關注這一話題。然而,近20年來,德育人文關懷的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加強充滿人文關懷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賦予教育者的重大責任和使命。然而,如何將德育人文關懷的理念貫徹于、滲透于現實的德育實踐活動中,是大家更為關注的問題,也是更加重要的任務。因為德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只有在德育實踐中很好地落實了人文關懷,才能使其真正深入人心,發(fā)揮其應有的建設人本身、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作用。盡管這些年來德育人文關懷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但我們還是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缺少人文關懷精神甚至背離人文關懷精神的德育活動。這些活動不但達不到其應有的效果,反而損害了德育的聲譽。離開了人文關懷,德育難以真正深入人心。
關鍵詞:人文關懷? 貫穿? 大學生? 思想政治? 教育? 始終? 路徑?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c)-0236-02
1? 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馬克思主義
理論產物,也不是用于理論家和學者之間交流的文字工具,而是在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觀察的基礎上寫給每一位產業(yè)工人閱讀的理論作品,也是一部深沉關切人的價值和命運的手稿。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是解開民眾的疑點、喚醒人民的覺悟、鼓舞人們的斗志、追求人類的解放。不等于“人類解放”,這些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有不少相關論述,也有不少閃光的思想。這些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第一,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具體條件下產生和形成的;或者是人們的對這種本性的“意識”,即他們的“理性”,而是由全部這些關系的整體決定的。因此,人的本質不是單純自然的,也不是單純社會的;不是單純理性的,也不是單純感性的。第二,人不僅具有共性,單純強調人類共性,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義。人的本質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表現、改變和完善的。這種現實性和主體性鮮明表現在社會實踐活動之中。馬克思認識到德國哲學具有不關心人民大眾的生存境遇和發(fā)展命運的思辨特征,細枝末節(jié)的理論問題,盡可能使抽象晦澀的哲學理論通俗易懂。研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到,關切人類命運是他們全部研究的根本著眼點和最終歸宿。
2? 大學生人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途徑關懷大學生人格健全
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協(xié)調德育價值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tǒng),劃分標準不同,德育價值亦不同。德育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采取符合受教育者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方式,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為德育價值理性的實現提供現實支撐和根本保障。在學校開展德育離不開兩類主體。
受教育者積極配合,完成受教育者德性知識外化過程。在這一階段,受教育者把內化的道德知識和動機轉化為良好的德性行為,并逐步形成道德習慣,此即外化的過程。教育者開展類型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受教育者將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提供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使學生在了解與服務社會的同時強化自己的道德認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合作、雙向交流,共同評估由道德知識外化的道德行為給社會帶來的道德效應,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德育的內容、方法、載體進行調整,以更契合的方式引導價值主體,價值主體也更進一步優(yōu)化和完善自身的德性行為,以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開辟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新天地,為人的全面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造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保障每位公民權利的充分實現,德育價值理性的實現與工具理性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現實支撐。
3? 大學生人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途徑之思想政治素質提高
德育人文關懷超越了傳統(tǒng)德育的局限,第一,德育視角全面化。德育人文關懷與傳統(tǒng)德育的視角和立場不同,其由單純的社會本位立場而轉向了“社會-個人”本位立場。德育人文關懷所倡導的“社會-個人”本位立場正是德育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統(tǒng)一的結果。這種立場的轉變既肯定了德育對于社會發(fā)展所發(fā)揮的作用,也肯定了德育對于人的發(fā)展所擁有的功能和價值。第二,德育范式生活化。傳統(tǒng)德育往往與生活脫離,德育人文關懷則關注人的現實生活世界,強調德育即生活。德育人文關懷摒棄傳統(tǒng)德育范式的強制性、灌輸性,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興趣愛好與能力,理解人、關心人,在生活實踐中育人、育心、育情、育德,事事德育、時時德育,從人的真實生活出發(fā),關注人的真實需要,促進人的真實發(fā)展。
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的重要意義
德育內容系統(tǒng)化。德育人文關懷相對于傳統(tǒng)德育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人既有無限的潛能和多層次的需求,又有深切的追求幸福與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這些構成了豐滿的人性。德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現了對人性的關注與回歸,其挖掘人的種種生命潛能,一個社會的發(fā)展程度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程度,而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歸根到底依賴于全體社會成員自身潛能的最大發(fā)展和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依賴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大大激發(fā)社會成員的創(chuàng)造力和潛能,形成公平正義的政治氛圍,保障公民權益的充分實現;只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人的發(fā)展對社會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積極思維能夠賦予人正能量,開發(fā)人的潛能,提升人的道德境界,體現了豐富的德育人文關懷意蘊。充滿人文關懷的心理輔導能夠充分發(fā)揮挖掘功能、轉換功能和引領功能,培養(yǎng)人的積極思維,引導學生超越舊有思維的束縛,重建積極的思維方式,進而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為,激發(fā)自身積極向上的成長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關注人的生活、生命狀態(tài),關照人的發(fā)展趨勢與未來,探尋人生的終極意義與價值。而積極思維影響個體對生活和生命的態(tài)度。擁有積極思維的人能夠正面看待生命中的境遇,有效地將身邊的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同時能夠有效調節(jié)自我,衍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環(huán)境激發(fā)自身潛能,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并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實現對真善美的追求。積極思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價值,德育不能忽視積極思維的培養(yǎng)。
5? 結語
思想政治從內容目標的角度,表現為現實價值與理想價值的不同取向。德育人文關懷的現實價值是指一定的社會主體對德育對象進行價值設定時所表現出來的在實際生活中可實現的價值要求;德育的理想價值是指一定的社會主體對德育對象進行價值設定時所表現出來的預期的、所期望達到的價值要求。德育的現實價值是一種“實然”狀態(tài),指向人的現實生活;德育的理想價值是一種“應然”狀態(tài),指向人的意義世界。德育人文關懷的現實價值與理想價值既是一對矛盾體,同時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現實價值是理想價值的基石,理想價值是現實價值的燈塔,二者相輔相成、互動互益。
參考文獻
[1] 茅臨生.在全省高校黨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Z].2010-09-19.
[2] 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浙委辦[2010]128號)[Z].2010-11-10.
[3]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浙江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浙教工委[2010]8號)[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