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摘? ?要: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但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時常常因班級規模較大,班級人數較多等因素很難與作為個體參與的每個學生進行互動,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大溜、濫竽充數”;有的教師雖然嘗試分組合作模式,但往往流于形式,學生歸屬感不強,不能實現有效互動。本文從校本活動著手,結合調查問卷分析,試圖利用“學習共同體”理論,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對分組合作下的課堂互動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分組模式? 互動策略? 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1(b)-0216-02
1? 研究背景
在現代職業教育中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尤其強調教師結合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在課堂上與教師積極互動,高效完成學習任務。但許多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中常常感覺力不從心。究其原因,班級規模大人數多成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教師很難與每一個學生個體進行深層交流與溝通。有的教師雖然嘗試分組教學,但實施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學生經常感覺“隨大溜、濫竽充數”,沒有存在感等等。
2? 研究意義
為優化和改進實際教學中的課堂效果,解決分組互動效果不佳,學生存在感差等問題,課題組將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堂實踐展開研究,探究在分組形式下如何有效的進行課堂互動策略。本研究旨在為職業院校一線教師設計教學過程時帶來啟發,對分組模式下的互動策略設計提供些許依據。
3? 研究過程
3.1 調查分析
為了更加客觀分析分組模式的課堂效果,為分組互動策略提供依據,課題組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授課班級做了問卷調查,網絡鏈接為http://www.wenjuan.com/s/VBVfe2/,共169人參與答題,回收有效問卷167份,所有題目均采用了多選題型。從以下4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理解和自評(第1,2題);學生厭學的原因分析(第3,6題);學習形式的選擇(第4,5題);分組合作學習模式效果(第7-18題)。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學生對分組模式的課堂互動效果持正面、積極、肯定的態度,且參與率、體驗感較好,但也反映出職業院校學生更注重互動中的心理感受和自身體驗,如15題“Q15:15.你認為,分組合作可能存在的問題:”結果顯示,有48.5%的同學選擇了“組內展示機會不均等,除個別人愛表現,其他人參與還是不積極”選項,表明了近一半學生認為在分組模式中自己并沒有完全參與互動。而31.7%的學生則選擇了“沒有小組‘歸屬感,雖形式上分了,實質和個人學習沒什么不同。”這些選項反映出學生非常注重在與老師、同伴互動中的心理感受。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更深層次的理論中找尋答案,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分組”形式能夠解決。
3.2 借鑒經典理論
課題組試圖通過“學習共同體”理論分析“分組”形式的深層次意義。“共同體”一詞源于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1887年發表的《共同體與社會》一書。滕尼斯提出“共同體”這個概念的目的在于“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后來“共同體”概念逐漸引入教育領域,出現了“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組成了一個大的學習共同體,而計算機應用教學還具備其獨特性,即學生除了依靠傳統的學習資源外,還有電腦這一特殊的學習交流工具。每人通過操作電腦完成學習任務,會使得身處學習共同體中的個體成員溝通、互動交流難度加大。因此教師常常將大的學習共同體劃分為幾個小的“學習共同體”,即“分組”形式,以點帶面提高課堂效率。計算機課堂分組更注重將不同的信息技術能力進行組合,這些能力包括:審美能力、搜索能力、篩選信息、技能操作能力等。組內成員“擁有一個共同的關注點,共同致力于解決一組問題,或者為了一個主題共同投入熱情,在共同追求的領域中成員通過持續不斷的彼此相互作用而發展自己的知識和專長。”,同時,也要根據任務特點,依據學生的興趣、擅長領域來分組,以促進“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3 優化互動策略
根據學習共同體相關理論,結合實際教學環境,項目組將計算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特征歸納如下:開放性、認同性、系統性、共生性。
(1)開放性:共同體本質凸顯了它的形成、運作等都具有開放性。即需要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打破時間、空間概念,按目標所需靈活組成課堂學習共同體。
(2)認同性:共同體成員時刻感受到自己與組內其他成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他們必須認同目標,接受、信任甚至包容組內成員,共同維護爭取小組利益,從而在小組內找到歸屬感和信任感。
(3)系統性:學習共同體理念強調“貫一性”原則,即進行教學設計時從要橫向的情境、教學資源、互動方式等和縱向的“導入—問題—合作—展示—評價”的教學過程等多維化系統性考慮,而不是在某一個時刻或某個任務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然后回到原來的課堂模式上。
(4)共生性:強調成員彼此之間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無論從個人能力的提高還是小組最終作品的完成,在整個過程和結果中個人與團體是“雙贏”的,共進共退的。
以上特征分析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該理念強調不僅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獲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以及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這就為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設計課堂分組互動策略提供了依據。
3.3.1 角色扮演,任務驅動
在《Word圖文混排——制作名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喜歡的就業方向自愿組成小組,起公司名稱,并選擇加入本組設計部、制作部、宣傳部進行任務實施。這種任務驅動策略要求學生充分了解該專業的就業方向,自發組成具有“認同性”的學習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形成完全基于學生的興趣和喜好,打破了根據技能高低的分組,呈現了良好的“開放性”。在搜索素材、思路設計、成品制作、展示介紹等過程中學生根據選擇角色的不同各司其職,貫穿課堂始終,體現出學習共同體的“系統性”。
3.3.2 互動問答,游戲競技
在《PPT動作路徑——衛星繞月動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舊知時,設定搶答環節,組長以搶答的方式為本組獲得答題機會。在講授新課時教師提問:離最終繞月效果還差幾步?每組以必答題的方式回答,各組長可以挑選組員回答,答錯的其他小組可搶答。這種以組長帶頭,小組為單位的必答題、隨機提問環節,會直接影響到本組的加分,這就體現了學習共同體的“共生性”。“共生性”使得成員必須在學習過程中互相交流、分享資源、及時幫助,從而共同完成小組目標,最終贏得小組勝利,也為自己獲得加分。這種類似游戲競技形式的互動策略在職業院校低年級學生中受到普遍歡迎。
3.3.3 組內互助,組間競爭
在《PPT自定義動畫——我的游戲我做主》課堂教學中,各小組抽簽選擇不同分值的自定義動畫拓展任務完成。小組的得分是以任務本身分值和組內完成速度分值共同組成。組內成員必須在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務基礎上,幫助其他成員,提高全組的正確率和完成速度,以獲得最優分數。這種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的策略也可以很好地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
3.3.4 其他互動策略
除以上分組互動策略的列舉和分析,還可以根據不同課程特點嘗試其他課堂互動策略。
(1)隨機分組:按座位就近分為4個小組(學習共同體),擊鼓傳花隨機產生組長,負責全組活動組織。
(2)時間控制:在完成某步驟操作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倒計時器控制時間,也可以喊倒計時口令“五、四、三、二、一”。
(3)組間競爭:在任務操作過程中可以組織小組間進行互查或者抽查打分,小組展示作品的環節則采用組間互評PK的方式,提高競爭樂趣。
(4)多元評價:以小組為單位的多元化評價貫穿整個課堂,如組內打分、自評加分、組間打分、教師點評等。
4? 研究結論
本文結合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實例進行了分組互動策略研究,歸納出的策略對于其他學科及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學科教學也具有普適性。教無定法,在課堂分組形式下的互動策略設計不能局限于傳統思維,拘泥于固有形式。尤其在現代信息環境完善的當下,廣大教師可以拓展思路,探究更具信息化的分組互動策略,如:社交網站、微博、在線學習平臺等,以期更好地支持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
[2] 劉月紅.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的“互動”研究[D].蘇州大學,2008.
[3] 于曉微.“分組合作”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究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13.
[4] 張英麗.中職數學分層分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