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 崔國家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中采用更昔洛韋治療的療效以及對后遺神經痛、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的改善效果。方法 62例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 利用抽簽法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 每組31例。對照組患者使用伐昔洛韋口服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更昔洛韋靜脈滴注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后遺神經痛發生情況、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 治療效果, 治療前后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結果 治療后6個月, 兩組患者后遺神經痛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VAS評分(3.16±0.87)分低于對照組的(6.02±1.0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945, 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55%, 高于對照組的74.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IL-6、IL-10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IL-10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IL-6水平低于對照組, 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臨床上針對帶狀皰疹神經痛疾病患者運用更昔洛韋治療方案效果良好, 有利于緩解后遺神經痛癥狀, 改善IL-6、IL-10水平, 值得推廣。
【關鍵詞】 帶狀皰疹神經痛;更昔洛韋;伐昔洛韋;后遺神經痛;炎性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67
帶狀皰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病, 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也較為成熟, 發病期間形成的小水皰基本能夠在一定時間的治療后消失, 但是部分患者在皰疹消退后容易出現神經痛的現象, 這一癥狀有著持續時間長、難以根治的特點, 如何消除患者在皰疹消退后出現的神經痛癥狀是醫學專家的研究重點[1]。在近年來的研究中, 醫學專家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試驗, 發現炎性因子物質和神經痛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為了能夠進一步的探究治療帶狀皰疹的最佳方法, 本文對與帶狀皰疹治療息息相關的更昔洛韋療法進行了探究, 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62例開展對照分析, 利用抽簽法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 每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 女13例;年齡45~70歲, 平均年齡(52.65±5.79)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7例, 女14例;年齡46~71歲, 平均年齡(53.29±5.9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首先接受甲鈷胺[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43107]0.5 mg, 口服的方式進行基礎治療, 3次/d, 治療4周[2], 同時基礎常規配合針灸治療2周, 1次/d。觀察組患者接受更昔洛韋(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1265)0.25 g,?靜脈注射, 2次/d, 治療7 d。對照組患者采用伐昔洛韋(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 國藥準字H10960079)0.3 g, 口服, 2次/d, 治療10 d [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后遺神經痛發生情況及 VAS評分 對兩組接受治療的患者, 均進行VAS評分, 將得到的分值作為患者疼痛程度的評價標準, 分值越低則代表患者的康復程度越好, 也就是較為有效的減緩了患者的疼痛指數[4]。數據的采集應建立在一定時間長度觀察的基礎上, 一般觀察時間為3個月,?<3個月的觀察時長可能會導致收集的數據不全面, 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1. 3. 2 比較兩組患者的帶狀皰疹治療效果 無效:疼痛癥狀并未隨著皰疹的消退而消失, 甚至會加重或是維持在原有的水平;有效:疼痛程度隨著一半數量的皰疹消失而得到減緩, 一般減緩為中等程度;顯效:疼痛程度隨著大部分(約75%)皰疹的消除而大大減輕, 僅存在較為輕微的疼痛感, 患者能夠正常的生活;痊愈:疼痛癥狀隨著皰疹的全部消退而完全消失, 患者在平時生活中已經察覺不到任何神經痛的癥狀。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5]。
1. 3. 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 在治療開始前以及治療結束后, 均對患者的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進行檢測并比較[6]。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后遺神經痛發生情況及 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6個月, 兩組患者后遺神經痛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5, P>0.05);觀察組VAS評分(3.16±0.87)分低于對照組的(6.02±1.0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945,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帶狀皰疹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55%, 高于對照組的74.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比較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IL-6、IL-10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IL-10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IL-6水平低于對照組, 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