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之一,短視頻平臺能為民族間的交往提供一個虛擬形式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則為民族交流提供了手段、內容,并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在民族交往交流合作互動下,短視頻平臺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造新的形式和行動機制。
【關鍵詞】短視頻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空間;文化空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從個體出發去解決多民族問題并促進民族間融合團結的根本方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我國的社會團結、長治久安以及和平發展提供新的形式。就社會而言,它能確保個體之間的團結從而實現文化自信;就國家而言,它能確保人民的集體參與從而實現政治思想的統一。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其時代性和必然性。
民族間的交往交流是民族融合的首要條件和要素,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缺少的首要條件。目前針對短視頻平臺非遺傳播的研究,多關注于非遺通過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會達到怎樣的效果,普遍圍繞的是傳承保護或是創新轉化這兩方面。目前,許多非遺已不存在傳承保護或創新轉化的問題,而是需要在后續的社會發展中起到更為明顯、持久的效果,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換言之,非遺如何通過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起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筆者對此問題做了清晰的梳理和探討。
首先,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間基礎,短視頻這個形式能為民族間交往交流創造一定的文化空間。雖然這個文化空間像一個公共領域,但通過這個公共領域能夠促進多民族個體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其次,雖然非遺的傳播并不是這個文化空間里唯一提供素材和內容的交流形式,但其在歷史上的跨度和地域上的普遍性值得所有人去研究。問題在于,非遺的傳播是否能在社會發展中達到我們預想的效果。最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理論層面的一種形式,它無法用數據展現,也無法為人所觀測,只能在與其他可觀測的顯變量互動中觀測到其變化程度。通過短視頻平臺的社交機制和后臺管理系統輔助統計,是否能起到類似指標的作用,推動民族間的交往交流,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基于交往行為理論與公共領域理論,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進一步論述并分析短視頻平臺中非遺的傳播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行動機制,為進一步論述社交媒體與兩者之間的關系做一個系統的思考。
一、文化空間與虛擬空間
在人類學中,文化空間指的是一個文化的物理或自然空間,具有文化場所的功能,在這個場所中,文化展現的是一種物質般的狀態,這個場所也就是所謂的“場”。在這個“場”里必須有文化的蹤跡、人類的行為以及觀念。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時間觀念、歲時傳統以及人類本身的“在場”。而在一定的前提條件或一定的形式下,虛擬空間也是文化空間的一種形態,只是將這種文化空間進行了虛擬轉化,也可以說是虛擬的文化空間。首先,虛擬空間有著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屬性,人們在虛擬空間中也能獲悉時間狀態,虛擬空間的空間屬性則是通過網絡或是更加隱秘的物質創造的,虛擬空間在雙重屬性的前提下創造出了需要想象的“場”。其次,在虛擬空間中,有人的思想存在,就必定有文化出現,且思考、想象都是人類的行為。最后,人類本身對于虛擬空間的“在場”,是通過想象來實現的。
二、短視頻是民族交往交流的文化空間的虛擬轉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進行需要一定的空間基礎。傳統意義上的空間通常被視作純粹的物理概念,隨著社會科學如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對空間范疇研究的不斷深入,空間的社會屬性、社會形態、社會意義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空間因素與行為、社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關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強調。
一是短視頻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了一定的文化空間,這種文化空間并不是狹義上只局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廣義上包括所有文化形式和空間形式的一種研究視角。這里的文化空間,更像是在互聯網世界中通過網絡傳播并以社交媒體為主的虛擬空間,或者說是一個虛擬的文化空間,也就是從空間到文化空間的虛擬轉化,甚至可以說是介于虛擬空間和文化空間,是虛擬空間和文化空間的交集。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所塑造的網絡虛擬空間開拓了一個深不可測的觀念和意識的世界,事實上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主戰場”“主陣地”和“最前沿”。
二是虛擬空間為短視頻提供了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而文化空間則賦予短視頻意義和內涵。但就目前的技術來說,短視頻并不能給觀看的人創造一個真正的“場”,觀看視頻的人可以選擇不去想象,無法“在場”就不能成為完全的文化空間,但未來VR技術成熟后,短視頻或許會給人們創造出一個新的虛擬的“場”,人們在觀看視頻的同時也能認為自己與視頻的當事人在同一個地域或者能直接感受到這個地域的所有特征。還有另外一種預想和說法,若目前的技術已經達到了虛擬的文化空間的要求,這種虛擬的文化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我們現在大部分人所討論的文化空間。人們在觀看視頻的時間內,就已經在創造或者說處在一種虛擬的文化空間內,這種虛擬的文化空間雖然不是一個真實的場景,但是也能讓人們產生出一種“在場”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本質上與人們在電影院觀看3D電影的感覺相同(如圖1)。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會被證實,我們不得而知,此問題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三是哈貝馬斯曾對公共領域作了一個簡明扼要的界定: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能夠形成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聚到一起,形成了公眾。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就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的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哈貝馬斯的界定只針對于他所看到的情況和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但如今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短視頻平臺在互聯網世界里的定位就不僅僅是一種公共領域的媒介,它更像是為公眾創造出的公共領域,至少它在功能結構上達到了其對于公共領域界定原則的基本方面。具體有以下三方面可以判定短視頻平臺是符合民族交流交往要求的公共領域。第一,短視頻平臺中的社交者都是自愿參與,并且擁有了一定的規模,已經形成了“公眾”,他們都關注著同樣的“普遍利益”,對于民族交流交往來說,這些個體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第二,其大多數受眾已具有批判意識,短視頻平臺上除了非遺外還有許多形式的文化,其受眾會針對個人愛好、趣味、取向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他們不僅僅要分辨對或錯,還要針對這些內容給出自己愛好與否的理由,這就會導致公眾輿論。利用公眾輿論,也能起到對普羅大眾的規范和監督。第三,短視頻平臺的流通速度比普通的媒介(廣播、報紙、期刊)快得多,且公眾對其已經形成了一種依賴,尤其是青年群眾,短視頻平臺能為民族間青年一代的交往帶來更多的機會,拉近各族同胞心靈和思想的距離。綜上所述,短視頻是一個虛擬的文化空間,而短視頻平臺則是短視頻聚集的公共領域。
三、非遺為民族間的交往交流提供文化內容和素材
民族間的任何交際都是按照一個個的過程進行的,首先是族際交往,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進行文化交流,最后達到民族間的結構交融。在短視頻平臺帶來交往的機會后,非遺可以作為民族間文化交流的內容和素材。非遺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生活題材普遍被人們關注,人們在此題材上能有更多的互動。許多地區的非遺與其相鄰地區的非遺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共同點,深化交流。如今,文化共享成為趨勢,對于非遺,我們已不能有“獨家”“唯我”的想法,而要與大家共享,通過對非遺的傳播,能夠增強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再交流,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在民眾腦海里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相似點較少或距離較遠、文化交流困難的情況下,非遺的傳播能夠作為一種手段,使得雙方可以從本土非遺特點或保護方式的探討開始,打開雙方交流的大門。非遺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的是,其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在往后的社會發展中會引來更多人的關注,并且能帶來超越現在的影響,能在文化的普遍性和地域的特殊性中找出其共同的一般價值。這種一般價值的終極形式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短視頻平臺中非遺的傳播與民族交往交流的行動機制
在對短視頻平臺和非遺與民族間交往交流的關系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后,應該了解到這兩者間的關系或互動有著同樣的目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盡管短視頻平臺和非遺都是為民族交往交流服務,但兩者之間的功能定位卻有區別。在行動機制的討論上,我們就不能將其結合起來討論,而要將這兩者分為兩個不同的環節或對象進行思考。
一是“目的論”行動機制。為了滿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目的,就需要對條件作出一系列的篩選,其直接選出的條件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達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文化空間,在這個基礎上選擇了公共領域形式的短視頻平臺;最后短視頻平臺為了配合其文化交流的目的,就需要選擇合適的非遺入駐其平臺(如圖2)。這整個過程、系統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來進行的。
二是“規范調節行動”行動機制。這種行動機制假設短視頻平臺、非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念,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共同價值來規范約束短視頻平臺、非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如圖3)。
三是“戲劇式行動”行動機制。短視頻平臺和非遺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并通過宣傳或傳播,在公眾面前主動地去展現各自的優勢,從而達到吸引更多群眾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帶動民族間交往交流,最后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如圖4)。在這種行動機制中,短視頻平臺和非遺都有展現自我的環節,故稱戲劇式行動。
四是“交往式行動”行動機制。這種行動機制將非遺或短視頻平臺作為前提,若將非遺作為前提,可吸引部分群眾變成短視頻平臺用戶,平臺給予這批新用戶與老用戶交往交流互動的機會,最后起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如圖5)。
總之,無論以上四種行動機制有多大的差別,它們的共同目的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民族交往交流在這四個行動機制中起到的都是中介的作用。在實際情況中具體是哪種行動機制在運行,或有其他更為復雜、客觀的形式在進行,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郝亞明.民族互嵌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在邏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5):1672-433X.
[2]王濤,姚崇.網絡虛擬空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及其建設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
[3]陳勤奮.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及其特點[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0438-0460.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