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和素材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必經過程,只有大量閱讀,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且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倡導文化傳承和素養提升的新時代,我們語文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教學,并且有效開展閱讀教學,讓閱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本文筆者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思維品質
一、 前言
所謂批判性思維,其實就是創新思維的一種,也可以說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在語文應用中,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式,解放思想,獲得思維的新生,讓學生更加全方位、寬領域和理性地分析問題,尋找答案。相對于傳統的語文思維而言,能夠避免學生走進思維“死胡同”,跳出死記硬背的僵硬化學習模式,對學生個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大有裨益。正是基于此,我們教師倡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批判性思維,從而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二、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實質
批判性思維相比較于其他學習思維而言,難度更大,其不僅包括學生的洞察思維、分析能力、評估能力,同時也包括學生大膽求證的態度。在對某件事情進行批判,或者從批判的角度閱讀課文時,學生需要調動這些思維能力,才能真正將批判思維價值發揮出來,才能更加客觀、理性地分析現象,從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更全面地認識客觀事實,并且評價客觀事實。故此,批判思維是學生思維發展的一部分。批判性思維的本質其實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辨、具有懷疑精神、問題意識和破舊立新的膽識。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最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
三、 批評性思維與初中語文閱讀的關系
從當前語文教材編排來看,文本閱讀占據教材的三分之二。足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而閱讀要什么呢?閱讀的最終目的依然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關于理解,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辯證思維、批判思維,才會對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而只有敢于批判的人,才能破舊立新,從文本中解讀出不一樣的內容、不一樣的思想情感、不一樣的價值觀。這種不一樣是一種個性,也是創造性思維養成的前提。新時代需要這種有個性、有不同,敢于批判的人。故此,語文閱讀教學其實也是有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的,而學生具有良好的批判思維后,也更容易對文本進行深層次解讀。
四、 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引導探究閱讀,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培養學生批評性思維應該從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著手,只有當學生能夠理性+感性地解讀閱讀文本之后,批評性思維才是合情合理的。故此,我們一開始應該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結合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設各種和文本內容相契合的生活情境,以強化學生的批判意識。針對此,筆者建議開展探究式閱讀,通過探究活動,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解讀文本內涵,并且在挖掘文本內涵的過程中理性地解讀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辯證地看待作者的思想情感,樹立自己的思想價值觀。以《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這一課文的教學為例,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我們教師只需要提供自讀思考題,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整個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和修正的作用。
思考題1:要做一個幸福的人,為什么“從明天起”,而不是“今天”?(提示:海子終身清貧,不像徐志摩衣食無憂。)
思考題2:如何理解“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提示:“只愿”二字表明詩人與塵世的人不同。)……通過設置兩個開放性思考題,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大腦中儲存的其他知識進行作答,尤其是思考題2,我們還可以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理解角度談一談詩人與塵世的人不同,指出具體表現于何處,讓學生思考,整首詩著筆于幸福,但真的讀到了幸福嗎?為何老師讀完整首詩一股“悲涼之意”襲上心頭呢?你認為詩人當時是否真正感受到幸福,從何處可以看出呢?如此一來,真正讓學生感同身受地品味詩歌,閱讀文本,嘗試著去和詩人對話,甚至把自己想象成詩人,從詩人的生活困境這一理性角度和詩人美好愿望這一感性角度解剖本文,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在探究感悟中養成。同時,也借助師生交流互動,讓學生能夠真正立足于作者的視角去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深化。
(二)合理設計課堂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開放性思維也是批評性思維養成的前提,只有更加開放的思維才能讓學生思維獲得解放,而獲得解放的思維才會促使學生有膽識去另辟蹊徑,辯證地解讀文本。故此,筆者建議我們開展問題教學,科學地設計課堂問題。因為問題是喚醒思考的材料,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或者連串值得人探索的問題,往往能夠喚醒人的思考細胞,能夠將人的思維引向深處。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該設計個性化、有價值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有方向地展開閱讀學習。例如,教學《藤野先生》這篇課文時,我們在進行課堂閱讀教學指導前可以先設計導學案,讓學生完成閱讀預習。比如要求學生以2~4為一個學習小組,以“①魯迅去日本留學的目的是什么?②他為什么離開東京?③他為什么學醫?④又為什么棄醫從文?⑤這些都表現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一個問題串為共同學習任務,讓學生一起探究問題,總結結論。通過這樣的問題導向,讓學生的思維從問題中來,又到問題中去,來來回回地思考和探索,以問題貫穿文本,更容易對文本進行深層次探索,從而起到促進學生思維活躍的目的。當然,以問題串為學習任務,不同學生在探索問題時可能有不同的見解,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得到的答案也會更加全面和準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會帶來更多的思維摩擦和碰撞,在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更容易實現集思廣益,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目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批評性思維
多樣化教學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要想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我們不妨也嘗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比如辯論賽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就一個論點展開辯論和探討,促進學生思維發散,互相交流,喚醒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說話”,從而為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夯實基礎。
例如教學“綜合性學習——人無信不立”這一知識時,我們就可以“人無信不立”為辯論主題,啟發學生就此展開論述。課前要求學生就這一論點展開調查,收集相關論據,包括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名人名言,身邊的事實、社會相關新聞等素材,提前為辯論活動做準備。課堂上在組織學生展開辯論,正方論點“人無信不立”,反方論點“人可以不守誠信”。針對此,我們還可以進行延伸拓展,比如另例主題,開展“網絡對中學生學習的利弊”辯論活動,讓學生從一場課內探討走向另一場課外探討。真正借助辯論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完善,懂得辯證地思考問題,辯證地解讀生活現象,批評性思維也因此養成。
(四)求真務實,培養學生批評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追求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合理性,這就是說,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重視“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始終記著,只有回歸文本,全面分析論點和論據,才可以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推論。同時,求真、務實也是批判性思維非常重要的特質,所有的閱讀活動都必須尊重原著。換言之即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回歸文本閱讀,脫離原文的閱讀理解容易產生讀者的主觀想法,甚至產生與作者原意相背離的想法,顯然這不符合閱讀教學的宗旨。故此,我們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實踐時,要啟發學生反復追問自己:“得到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么”“這是作者的真實意圖還是讀者主觀強加的想法”。也要不斷追問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作者想表達的是這個的”“這個結論有沒有擴大文本要斷定的范圍”。只有通過反復追問、反思,才能真正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再次回歸文本,讓學生的理解更接近文本本意,更與作者本來的態度和情感一致。
當然,批判性思維強調多元解讀文本,這是一定需要的,但是無論我們從哪些方面解讀文本,都不可脫離文本,脫離作者的意愿,否則閱讀文本就失去了本真價值。我們只有建立在文本原意的基礎上進行思維拓展,多元解讀,才是合情合理的。不可否認,不論讀者的地位多么顯赫,經典的文本不會隨著作者的死去、讀者的更迭而褪色。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同時也要注重讓學生思維回歸文本的原因。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改革之路上,我們教師也要及時掌握好動向,加強對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當學生具有良好的、正確的批判性思維后,對語文課文的理解也會更加全面,對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也會理解得更加透徹,更容易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價值觀。對社會現象的解讀也會更加全方位,更容易從多個角度去辯證地看待社會現象,從而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所以,培養學生批評性思維是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保障。我們教師必須要通過培養學生批評思維,促進學生個性生長。以上乃筆者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認識,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廖冉,趙麗琴.不要只讓孩子生活在童話世界里:美國批判性閱讀教學案例的啟示[J].語文建設,2005(10):40-42.
[2]趙慧.在校本課程中滲透批判性思維訓練:北京八十中學“棗娃看世界”校本課程實施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16(7):18-20.
[3]歐陽林.思辨性閱讀:從理解、求異到建構[J].語文建設,2018(1):18-21.
[4]張運申,朱學文.提高反思性教學能力的體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6-27.
[5]張貴新,饒從滿.反思型教師教育的模式述評[J].東北師大學報,2018(1):69-70.
作者簡介:
戴長志,四川省資陽市,四川省安岳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