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課堂也成為了培養學生諸多能力的天堂。思維能力在諸多能力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因為思維能力的存在對學生智能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此時初中歷史教師就應該致力于將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筆者提出了自主進行預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輔助歷史故事三種策略,并在本文中展開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思維能力;有效培養;初中歷史
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所帶給學生的,只會是無法靈活運用的知識以及無法獨立自主的學習。這樣的話,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將毫無意義可言。因而初中歷史教師要做的是將教學的重點從知識的傳授方面進行轉移,他們更需要對學生的各種能力進行培養。這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教師應該努力采取措施來完成。因為思維能力是學生學好歷史知識必須要具備的,初中歷史教師就必須要努力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
一、自主進行預習,提出歷史問題
初中歷史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學生留出提問的空間。這樣的話,學生就會思考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并因此提出自己的困惑。那么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去做呢?此時他們就需要在課前讓學生展開預習,并且在此過程中提出歷史問題。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動力,初中歷史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所提出歷史問題的價值來對他們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的話,學生在獎勵的驅使下就能夠更加認真地進行預習與思考。例如:在進行《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這一課內容的課堂教學之前,筆者就為學生布置了預習的任務。筆者要求學生對該課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總結,并且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困惑記錄下來。每一名學生都必須提出至少兩個問題,這一點筆者是會進行檢查的。然后筆者就會根據問題的價值來對學生進行獎勵。此時學生就會發現,具有回答價值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課題展開的,如蒙古族是怎樣興起的,在興起的過程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哪些等。這一結果是學生經過思考之后發現的,他們在日后進行預習的時候就會圍繞著題目展開,進而讓自己的預習奠定堅實的課堂基礎。
二、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問題
課堂是初中歷史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的地方,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一點是,他們不能夠直接將答案告知于學生。因為學生都是有惰性的,教師這樣就會讓學生做出不思考的行動,學生只會被動地進行知識的接收,根本無法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此時初中歷史教師就需要先讓學生進行問題的自主探究,他們就需要集結集體的智慧,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探究。教師還可以讓小組之間保持著競爭關系,進而讓他們的思考更具動力。例如:在進行《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這一課內容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會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狀況來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分組,如筆者發現有學生對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了解得并不深,有的學生則分析得極為透徹。此時筆者就會將兩者分到一個小組中去。在分組結束之后,筆者就會讓學生將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統計,然后小組成員之間開始展開溝通和交流,進而去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答案。筆者會讓小組兩兩之間保持著競爭關系,還會結合問題來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當到達時間之后,筆者會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結果,并結合其他小組的成員來對競爭的兩個小組進行評價,進而投票選出表現相對優秀的那一組。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擺脫自己的惰性,積極地展開思考。
三、輔助歷史故事,培養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是抽象的,他們僅僅依靠著課本教材展開學習的過程是枯燥的。此時的學生根本沒有興趣去進行歷史知識的深入探究和學習,教師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此時初中歷史教師就需要用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來進行輔助,進而讓學生快速地接受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深入的思考。在此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就能夠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且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果。例如:在進行《明朝的對外關系》這一課內容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需要讓學生明白明朝的對外關系中既有友好往來又有戰爭沖突。課本教材中涉及到了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三個板塊,筆者就從這三方面出發,搜集了很多相關的歷史故事。在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利用多媒體將之呈現給學生,并且要求學生從中進行歷史知識的總結。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在觀看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展開思考,并因此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活動是初中歷史教師的主戰場,教師要想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就必須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當學生具備了思維能力之后,他們即使脫離了教師的引導也能夠自主進行歷史知識的獲取。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白,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的關鍵因素,因而不管他們采取怎樣的培養措施,其中都必須要涉及到問題。這樣的話,教師的培養效果就會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魯云.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研究[J].成才之路,2017(30):39.
[2]王蕾.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7(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