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榮毅


1.研究背景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和共同愿望,人類的歷史就是追求幸福的歷史。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討主觀幸福感問題。Diener(1984)指出,主觀幸福感是根據個人設定的規則對個人生活水平的總體評估。在過去的研究發現父母的情感溫暖和理解可以提高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并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相反,父母拒絕否認,嚴厲懲罰或過度干預會產生負面情緒(陳潔斌,2011)。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父母教養方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林金國(2007)研究了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情緒溫暖,對父親風格和母親風格的理解,以及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均呈顯著正相關,并且嚴厲的懲罰和拒絕的態度也很明顯。父親和母親的方式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顯著負相關。Petito?與?Cummins(2000)認為,在負面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比在正面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她的研究還表明,在這種模式下,權威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父母自由放任型。由此可知,父母教養方式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大因素之一。
張德與赫文彥(2001)談到成就動機的培養。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其中的條件之一。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獨立性的應用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尤其是對孩子的感情被轉移了。宋家龍、張倩與丁新華(2010)發現,大學生的成就動機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避免失敗的動機可以更好地預測主觀幸福感。王建峰、王凌飛、李歡與鄭涌(2010)發現,在大學生研究中,主觀幸福感與顯式成就動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主觀幸福感以及成就動機的差異,從而探討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2.研究對象與工具
本研究主要考察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差異,內蒙古呼倫貝爾處于經濟和文化發達的發展中地區,對中職生教育的程度比較高。因此,本研究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中職生為母體,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分別是:家庭教養方式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和成就動機量表。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兩所中職院校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方式,每所學校抽取450位中職生,
3.研究結果
3.1不同性別的差異分析
以獨立樣本T檢定來分析中職生的性別在家庭教養方式、主觀幸福感及成就動機上的差異情況。
由表3.1可知,中職生不同性別在家庭教養方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中職生不同性別在主觀幸福感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中職生不同性別在成就動機(趨向成功和避免失敗)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2不同年齡的差異分析
由表3.2可知,以ANOVA檢定來分析中職生的年齡在家庭教養方式上的差異情況,不同年齡中職生在家庭教養方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齡中職生在主觀幸福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中職生的年齡在成就動機上的差異情況,不同年齡中職生在成就動機(趨向成功和避免失敗)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4.結束語與建議
中職生的不同性別在家庭教養方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即男女性別在家庭教養方式的感受上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還發現中職生的不同性別在主觀幸福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本次調查的男女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沒有差異。通過方差分析檢驗發現,中職生的年齡在主觀幸福感上也不存在顯著差異,年齡不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男女在趨向成功和避免失敗上也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性別不是影響趨向成功和避免失敗的主要因素。年齡在趨向成功和避免失敗上也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年齡不是影響趨向成功和避免失敗的主要因素。
重視大學生的成就動機,開展強化訓練。盡管成就動機在年齡、年級等人口學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我們仍有必要對中職生開展成就動機訓練,因為本研究發現成就動機可以顯著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故可以通過開設相應的培訓課程、講座和興趣拓展活動,特別是心理健康游戲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以此增強學生的動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