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試卷講評課是對檢測是否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課型之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試卷講評課變為單一的講題和訂正錯題,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不好,因此,筆者對小學數學高段試卷講評課展開研究,并提出幾點教學策略,以便于更好地讓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提升能力等級,培養思維品質,促進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段數學;試卷講評課;教學策略
一、 問題提出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多種多樣,但是作為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試是必不可少的。在測試之后,對測試卷進行分析和講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困擾筆者幾年的問題在于,常常自認為花了大把時間對測試卷進行了全面的、透徹的分析,新的測試題與之前的測試題也常常是大同小異,但是測試的效果卻令人不是非常滿意甚至可以說是失望。因此,本文筆者從“評”和“講”的角度進行粗淺地研究,分析該如何上好小學數學高段試卷講評課。
二、 現狀分析
筆者通過對身邊數學高段教師和高段學生的調查發現,在試卷講評課中,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數學高段教師方面
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拿到測試卷直接講、逐題講,這一類教師占大多數,主要特點是課前缺乏準備。講評課也要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但是教師的“逐題講、滿堂灌”,讓很多學生尤其是測試成績中上的學生覺得課堂乏味,失去趣味性和挑戰性,也讓測試成績偏下的學生一頭霧水、忙于應付,最后只能匆忙記答案;第二類是局限于卷面的試題,也就是所謂的“就題論題”,這和第一類的老師也是大同小異,主要原因在于課前準備不足,無法對測試題進行延伸和拓展,不能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知識需求;第三類是把試卷講評課變成對學生的批評課,用嚴厲和批評的言語代替了對本次測試卷的講評分析,一味地責怪學生做題不仔細、上課不認真聽等等。
(二)學生方面
筆者主要通過談話的方式,問了學生一些問題,例如:試卷分析課大家要準備什么?你覺得上新課輕松還是試卷講評課輕松?……大部分學生覺得試卷分析課不用準備什么,準備試卷和筆就可以了。絕大部分孩子覺得上試卷講評課比較輕松,因為老師講的,就是正確答案,記下來即可。對于優等生和發言積極的學生來說,試卷講評課就是一個表演的舞臺,因為老師講評的,都是他會的或者正確的,但是更多的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發呆或者開小差,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 原因分析
通過對教師和學生的調查研究和現狀分析,筆者認為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教師對于試卷講評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目標不清晰,重點不明確,講評缺乏方向性和針對性;在試卷講評課備課時,沒有“備學生”,導致講評的內容沒有層次性。
其次,是教師對于講評的方式太單一,導致一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而另一部分學生參與度很低。
最重要的是教師在講評時缺少讓學生經歷自我糾正的過程,上課時只是一味地講題趕進度而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有的時候在學生自我糾正后,適時的講解和反思卻沒有跟上,導致錯題鞏固不到位。
四、 探索與實踐
筆者認為,一堂好課的標準,應是: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充實,抓得住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二、教學方法適當,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課堂應變能力強;三、學生參與度高、積極性高,師生之間配合默契。
因此接下來,筆者將從“課前、課時、課后”三方面對試卷講評課進行分析。
(一)課前
做好課前準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當然試卷講評課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好以下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做好試卷統計工作。對于單元測試卷,主要要做好考試結果的統計,包括本次測試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題的得分率;還要做好錯誤類型的統計。對于期末測試卷,除了做好以上統計工作外,還需要進行知識點分布統計,即按照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大板塊的占分比例進行列表統計。
大部分教師所認為的測后統計,只計算了班級平均分,對于試卷講評來說是片面的;而有些教師只憑主觀估計和猜測學生平時情況來確定本次試卷講評的重點題和難點題,事實證明也是不合理的。
其次,要做好試卷分析工作。試卷分析是在做好各項試卷統計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結合統計的數據,在進行課堂講評時,哪些內容教師該多講,哪些內容該讓學生小組討論講,哪些內容該讓個別學生講,哪些內容該一題多解……就能一目了然;要分析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并且從中了解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缺陷以及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二)課時
在試卷講評課的一開始,教師就應該向學生介紹這次測試的基本情況,讓學生有一個對自己的明確定位和與其他同學的具體對比。基本情況包括平均分、最高分、優秀率、及格率、各分數段的人數。
接著就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講評前反思”。有人會問,為什么在試卷分析前就要學生“反思”?如果此時教師直接分析試卷,對于學生來說,只是“講”而非“評”,學生對于這題的“會做”,只是對教師的模仿過程,再遇到類似的題,就會出現我們常說的“講過很多次的題依舊不會做”。相反,讓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能自己嘗試訂正甚至成功,對于學生的心理滿足感和學習成就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講評前反思”意識,從試卷分析課一開始的反思逐漸地轉變為測試時的反思,讓學生仔細審題和檢查,從測試后的反思錯誤原因轉變為測試時的檢查的重點。結合學生的“講評前反思”提出的易錯題和難題,有針對性和有側重點地組織講評,發現問題,尋找錯因,進而解決問題,并且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進行了足夠的“講評前反思”后,教師就可以對試卷進行如下分析了。
首先,分析易錯題,讓學生加深印象。什么是易錯題?顧名思義,易錯題是一道簡單的、經常出現的,但是錯誤率又一直很高的試題。那學生為何會經常做錯?是因為審題不仔細?還是思路不正確?又或者是概念不清等等。
例1 小紅站在一條路的38處,小明站在同一條路的45處。比較兩人距離這條路中點的遠近,( )。
A. 小紅近一些
B. 小明近一些
C. 兩人一樣近
D. 沒法判斷誰近一些
該題學生的錯誤原因主要在于審題不清,容易把38和45進行比較,但忽略了需要比較的是兩人距離這條路中點的遠近。對于該類題型,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常會遇到,所以容易想當然,導致沒讀完題就選擇了答案。對于該種類型的錯誤,要求學生找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中的關鍵詞,并且用圈一圈、畫一畫的形式來提醒做題時應注意什么。
例2 找規律填空并回答。
14、18、116、( )、
164、1128、…這列數的和越來越接近( )。
本題屬于六年級上冊數與形的內容,在平時練習時,往往第一個數都是12,所以學生的思維定式,這樣一個數列的和越來越接近1,在本班練習中,有94%的孩子選擇了1這個錯誤的答案。究其原因,其實是對知識理解的不到位,審題也不到位所致。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多注重一些變式的練習,為成績優異的學生拓展思路,實現分層教育。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要追究真正的錯誤原因,或許學生自己也不清楚。我想,每次在講評錯題時要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做錯該題的學生站起來講講自己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錯的?這樣在每次的交流中,每個學生都會有所得益,分享到了別人的解題方法的同時,也改進優化了自己的解題策略。
其次,分析難題,重點是分析思路、找到解題規律。教師在課前統計測試卷和分析測試卷時,就已經清楚地了解了本次測試卷中,對于學生來說“難題”究竟是哪一題了。所以應有針對性和側重性地在試卷講評課上進行分析和糾錯。
例3 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分別是4cm和3cm,把它按2∶1放大后得到新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放大前后兩個圖形的周長之比是( ),面積之比是( )。
本題的考點為比例,但是在平時練習時,常做到的題為長方形或圓,在本張試卷中,知識遷移到了平行四邊形,在平行四邊形的新授課時,就應注意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去區別,平行四邊形可由長方形對角拉扯得來,所以長和寬都不變,即周長不變,高發生改變,即面積改變。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注意知識前后的聯系,更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正確率。
(三)課后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僅要給學生表述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學生討論問題的機會,而且要鼓勵學生對測試題的“評價”做出“反評價”。
“錯題集”是對測試卷講評課的延伸。每個學生都應有屬于自己的錯題集,這也是驗證試卷講評課的教學效果是有效的重要標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試卷上訂正全部錯題,但更應該教會學生學會分類整理錯題。例如可以按典型錯誤和難題把測試卷中的錯題分類收藏,也可以按數學四大領域知識分類收藏。下次測試前,可以重點復習錯題集,使自己的復習更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同時也可以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錯題集,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方法。
學生對于測試卷的“試卷分析”是對試卷講評課的總結。學生的試卷分析應包括總結自己掌握的好的方面和分析不足的方面。應針對自己的不足查找原因,制定可行的努力方向。同時也可以向教師提出建議,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進度。
學無止境,數學學科的知識千千萬萬,數學題是永遠都做不完的。學生的心中裝的不應該是一道題,而是一類題,同時教師教的不應該是一個知識點,而是一個知識網。通過試卷講評,希望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進而達到小學數學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周婧.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評價[J].才智,2013.
[3]張戈蘭.培養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能力的研究綜述[J].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第四屆學術年會,2012.
[4]朱衛珍.論數學課堂開放性教學創新原則與策略[J].速讀旬刊,2015.
作者簡介:余萍,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區中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