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財
摘 要:在農村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關注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品質,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文章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語言建構、思維發展、鑒賞能力及傳統文化傳承四個方面進行課堂實踐研究,為農村語文教師提供一份關于踐行核心素養的理論依據,為農村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提供幫助。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文核心素養;農村學校;語言能力;審美品質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054-02
眾所周知,語文核心素養由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模塊構成。學科素養是教師授課的基本依據,以此為依托開展的教學活動才是有效的教學活動。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學科素養的踐行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多教師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更沒有將文化傳承的因素融入教學,致使學生將語文看作機械記憶的學科,難以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就農村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關注他們的素養,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自主性,讓學生從課堂找到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讓枯竭的思維發散開來,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品質。
一、給予閱讀空間,建構學生語言能力
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比較薄弱,課堂主要依靠教師的講解,教學活動比較單一,這容易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知識面狹窄及創新意識薄弱。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踐行核心素養的基礎,唯有教師信任學生,使學生的天性得到體現,教學才能成功。“語言知識建構與應用”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學習情感,學生對文本內容若沒有探究欲望,就不會擁有歸納整合和分析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創建學習情境、開展自主閱讀比賽等激勵性措施保證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
例如,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下冊中《貓》這一課時,考慮到這篇文章非常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容易讓學生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同學們,這篇文章雖然描寫的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貓,但文中的貓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受,請大家先自主閱讀,理清行文脈絡,然后為大家講述貓的特征。”在自主閱讀中,學生能夠逐漸學會梳理和整合關鍵信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應讓學生先學習文章總分式的敘述特征,然后用這種敘述方式進行寫作實踐訓練,描寫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事物。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之美,描寫生活之美,進而使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得到發展。
讓學生自主梳理文本內容,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自主把握文本的結構和語言表達特點,是培養學生語言建構素養的基本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讓學生看到語文的廣域性,看到語言的延伸性,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助力。
二、提出拓展性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個學生的思想都應得到尊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踐行“大語文”理念,讓語文與學生思維發展建立起聯系,這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一線教師,有責任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環境,使學生獲得一種本我的思想提升。那么,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討論、質疑和聯想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把學生帶入更廣闊的世界。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立足農村學生的心理實際,采取遞進式提問、引導學生質疑和聯想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例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中《慈母情深》這一課時,在學生理清故事情節后,教師提出問題:“文章中有大段文字描述母親的工作環境,這與主要情節無關啊,能不能將其刪掉?”學生說:“不能刪,這樣才能顯示出母親掙錢不易啊!”教師接著說:“是啊,父母掙錢很辛苦,同學們與父母之間一定發生過不少故事吧?請同學們展開想象,與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的思維開始發散、回憶和想象,然后動情地與同學分享故事。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理解父愛與母愛的平凡、偉大,懂得要感恩,不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而且收獲了閱讀思維的遷移發展。
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學生在遷移拓展思維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各種生活經驗,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作為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勢在必行。這不僅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更是提升學生自信心、開闊學生視野的利器。
三、開展自主交流評價,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審美能力是語文學科素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何為審美?就是學生能夠準確評判一個人的善惡美丑,能夠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懂得鳥語花香的溫情,懂得互幫互助的責任,懂得自尊自信的堅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自主交流評價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情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既是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也是學生素養形成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搭建自主交流評價的平臺。需要注意的是,自主交流的時間需要保障,自主交流的思想需要尊重,自主交流的內容需要引導,但文本思想內容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
例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中《楊氏之子》這一課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自主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交流中提升審美情趣。首先,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并提出問題:“你能復述一下這個故事嗎?楊梅與楊氏有何聯系?”學生通過閱讀基本能理清故事情節。接著教師讓學生自主評價人物:第一,楊氏之子是一個怎樣的人?第二,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與他人交往?你覺得是直接表達自己不高興的態度好,還是藝術化處理一下比較好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發現語言的智慧,發現生活中語言竟可以帶來無盡樂趣,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閱讀和評價中得到提升。
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構建交流環境,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學生只有在交流鑒賞的過程中,才會懂得自己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也是語文育人的目標之一。
四、致力文化自信培養,讓學生傳承優秀文化
“文化自信”這個詞語在語文核心素養被提出后得到了語文教師的關注。沒有文化的認同,就沒有自身的成長。雖然農村沒有大型圖書館,沒有特別豐富的文化活動,但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在語文教材中有關于節日文化、忠孝文化、酒文化等多種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拓展,彌補農村學生閱讀面窄的不足。
例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中《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探討:“同學們,毛澤東既是領袖,也是一位平凡的父親,對于他的選擇,你有什么想法?‘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展示了毛主席什么樣的胸襟?”學生們完成思考和探討后,教師可以適當拓展,給學生講蘇武牧羊、岳飛抗金、文天祥為國捐軀的故事,讓他們感受忠孝文化。在這樣的拓展中,學生會產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
具體安排課程時,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內容與社會熱點關聯起來進行相應的拓展,使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文化內容,從而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
在農村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關注語文核心素養,從核心素養的四大板塊出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品質,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教師要從農村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語言建構、思維發展、鑒賞能力及文化視野拓展等方面,做出新的教學嘗試,讓語文課堂更有底蘊和內涵。
參考文獻:
[1]揭由芳.集聚課堂生成,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J].語文教學之友,2019(06).
[2]洪月玲.關注學生課堂實踐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03).
[3]何靜嫻.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語文課堂拓展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D].蘇州大學,2018.
[4]李霄文.小學生高年級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7.
[5]李亮.從語文核心素養看課堂教學走向[J].江蘇教育,2017(09).
Abstract: In rural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nese core literacy,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aesthetic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lassroom practice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thinking development,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discipline,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ural Chinese teachers to practice the core literacy and help rural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rural school; language ability; aesthetic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