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煜
摘 ?要:人才是推動國家發展的資源是強國之本,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國家進步的根本動力。提高整體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具有創新性創造性的國家,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對創新意識的樹立,對創新精神的培養是這一戰略的關鍵。基于此,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大學生成長和發展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支持,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創新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是加強和改進新時期課程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切實提升思政教育適應社會發展和新時代的需求,為大學生創新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圍。
關鍵詞:創新能力 ?培養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3(b)-0225-03
1 ?創新能力培養和思政教育
1.1 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日益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市場壓力危機意識逐漸增大,不僅企業面臨壓力,個人危機增大,全世界、全社會都意識到已經不能適應市場變化,在大環境下,舊的經營模式已行不通。企業需要新的市場、需要新的經營模式出現來帶動發展,個人需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能力才能適應變化。創新是指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和遵循事物發展規律而進行的更新和發展活動。它是人類政治、經濟、精神和思想等各個領域和層次的新發展和創新。它具有高風險、高回報和再創造的特點。企業是在人才應用中經過人的創新得到收益,所以,企業的創新就需要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另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根本性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很大,創新型人才是企業大量需求的,可以自己拓展生存發展的空間,這也是創業的需要。所以,高校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在需要創新人才的大環境下作用也就更大。
1.2 創新能力培養下的思政教育
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政教育需要教育思想創新、教育思維創新,思政教育要與時俱進。一方面,思政教育,是要讓學生學會對事情、對事物進行理解,對問題進行分析;不是要求學生“聽話”,教會學生“聽話”,學生自己能做出分析得出結論,引導自己在解決問題中做出正確的決定決策,促進問題解決和產生實踐效益。另一方面,時代變化加快,認知在變化,認知在的實踐自然也發生變化,老一套的理論在教育中失去作用。因此,要能有效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教育思想的創新和發展、教育思維的創新和改進是思政教育的必要內容。
2 ?創新能力培養與大學思政教育的關系
創新能力培養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在要求上內容上雖然各有側重點,但兩者有一定的共性,體現在教育對象的基礎上,都需要認真分析準確掌握教育對象的基礎,選擇適當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達到教育的目的。
2.1 教育目標一致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就要重視高校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以及實踐能力提高。思政教育要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理想信念和全面發展。創新教育關注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激發創造精神、增加專業技術、健康社交和管理技能等。可以看出,在目標要求上,兩者有一致性。同時,兩者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也具有一致性,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可以起到推動作用,皆可以實現教育目標。
2.2 教育內容互補
大學生在實踐中熱情高漲、行動遲緩、缺乏務實精神,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把握不準方向等問題,這是缺乏正確的思想引導造成的。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為了幫助大學生解決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技術問題、專業問題。那么,在創新教育中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促使學生建立起完整的思想體系,增強堅信自己的毅力,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讓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融入到具體實踐中,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形成道德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在就業中、在創業實踐中讓思政教育的內容得以具體得以豐富,才能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堅持的奮斗精神。所以說,從兩者的教育內容上來看,創新教育與大學思政教育有著明顯的互補關系。
2.3 教育形式相通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的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哪里培養人這些問題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這是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必須堅持的原則,貫穿思政教育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面教育要求的中心環節。創新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要求大學生從實際出發,在傳統講授課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將新的理論知識與創新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兩者在教育形式上是相通的。在創新教育過程中,通過學習案例,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融會到需要的情境里,讓大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實踐體驗過程中領悟主流思想,讓思想教育理論指導實際聯系實踐,提高道德素質,形成社會責任感,提高思政教育的可用性。
3 ?創新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3.1 順應時代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高速的增長,新的經濟形勢推動著發展的正常需要引導著發展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能適應國家經濟的增長、社會變化的發展,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改革創新教育成為必然趨勢。
3.2 推動思政理論課的重要突破口
創新教育必須順應市場需求和大學生的要求,所以要求創新教育與思政教育教學相互動,是新時期思政教育的主要要求。以前的思政教育,比較古板單一,形式化嚴重,文字死板,教條主義,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通過創新教育課程的教學實踐,開展主題創新實踐活動,力求將課堂實踐、學生的實習與實踐結合,形成實踐教學,讓思政教育有新的作用新的高度。
3.3 體現社會需求和契合大學生的內在需要
創新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體現,創新精神源于探索精神。高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會隨著創新教育的推進,讓思政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使得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形成法制觀念,具有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才能。
4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政教育策略分析
4.1 文化陶冶策略
精神上的重視和實際中的行動是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的兩個方面。在思政教育中對學生首先樹立愛國、誠信等優良品質,再引導其在實際中展現出感恩、博愛等行為。在校期間的學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階段,已經成年,但卻不是很成熟,處理問題的思想還不完整,行為還需要多學習、多磨練,而且學生這一群體展現出很大的差異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心理差異也是巨大的。有效的思政教育,從文化熏陶入手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果說大學生很關心社會上一系列的各類事件,那么他就不會不關心身邊的人。相反的,大學生如果沉迷于游戲、聊天等活動中,那么就不會對周邊的、社會上的事情感興趣,脫離身邊事物脫離社會實際,就會變得孤僻、高傲,在進入社會后也很難有正確的認識和自己的思想。進行愛國教育,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體會我國優良的傳統,從而產生愛國的熱情;建設校園文化,讓學生感受到親人之愛、師生之愛、社會之愛,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學會感恩、學會付出;將一些時政問題導入課堂,與學生討論,使學生更理性地看清事件背后的實質、紛擾、利益,讓學生結合時政分析世界局勢,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總之,在文化的陶冶下,讓學生的思想更加豐富、人格得到不斷完善,進而思考問題的方式能更理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4.2 機會教育策略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課堂上,要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方方面面進行思政教育。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在理論課的學習中領悟到知識應用的情感因素。學生愛國、愛集體、愛社會,讓學生對未來崗位充滿熱情,為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感到驕傲,進一步產生更為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業信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發揮。在實訓教學中,如果發現學生的不當行為,需要指出,應對大部分學生展開思政教育。比如學生間相互推脫責任、或者因為個人原因拒絕與他人合作,在這種情況下團結精神、合作精神就應該是思政教育課的觀點,分析不同行為可能帶來的不同后果,將實踐過程中的問題與理論結合起來,將學生身邊發生的一些小事使其具體化,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4.3 資源利用策略
在思政教育中,除了課堂之外,不受約束,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各種機會,來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個人素質。最多的是利用社團優勢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可通過社團組織征文活動,要以引導、啟發為主要手段,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愛社會、愛集體、愛生命等意識,傳播正力量,打開多種渠道,讓學生看到他們即將面對的社會,使其在現實中對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觀進行深刻的思考,進而樹立學生正確的、科學的“三觀”思想,促進自己的實踐能力。比如,利用黨建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體會黨組織活動組織行為的意義、精神內涵的表達、宣傳影響的作用等,從而豐富學生的活動,完善學生的思想,在做人做事時更有認知,提高自己的素養,開發自己的潛能,為自己的就業做好全面的準備。
4.4 “以生為本”策略
“以生為本”,指的是基于創新教育的思政教育本身就是為學生以后的就業和創業服務的,就體現出了這一教育理念。在具體的思政教育實踐中,還需要將這一理念繼續擴展,實現思政教育更多、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的效果。例如,建立溝通體系,設立實體平臺和電子平臺,用于師生交流,為學生提供各種咨詢渠道,了解學生心理動向,從側面來給學生提出建議、給出幫助,而不是讓學生沉溺于若有若無的煩惱之中;師生之間可以通過溝通減輕學生的擔憂和選擇上的困難,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問題,規劃自己的職業,有一個短期和長期的目標,有計劃性、有目的性地走好每一步。總而言之,通過思政教育,學生接受的不僅是愛國教育,還具有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責任感教育等,一切有利于學生將來的內容都可以納入思政教育的范疇,包括思想、心理。通過思政教育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品質、修養,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都有所提高,這樣的學生在社會中才有更廣闊的發展機遇。
5 ?創新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徑
創新教育之后的思政教育,要有一個更全面、更穩定的平臺,并有一個將創新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更先進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不僅有學習的動力更有提高學習知識的效果,并且讓學生不斷發揮創新能動性,更能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各種學習平臺和現代載體完善知識體系、促進更快、更全面發展的新途徑。讓學生在新的環境下,結合社會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實踐要求,實現創新和突破。創新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在大學生的全面教育教學中,通過新的教育模式,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開展不同的理論教育和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5.1 堅持思政教育引導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新素質、創新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意識,使他們成為競爭力強、個性獨立、具備創造力的個體。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獨立人格、誠信意識。
5.2 思政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
高校思政教育和創新教育融合,作為教育改革的新思路,需要高校建立創新的環境,營造輿論氛圍和校園文化氛圍,建立相應的體系。首先,針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思政教育可以擺正好高騖遠的心理,抓住立足實際的要求,幫助學生構建全方位扎實的自我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創業機會發現,指導學生在“科研競賽”和“科研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能力鍛煉,引導學生全面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5.3 理想信念加強教育
具有理想信仰是思政教育的核心部分。對學生引導和教育,可以有健康的理想和信念,可以形成凝聚力,能正確地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在畢業后,學生能夠成為獨立思考的個體、具體善于分析問題的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健康地生活和工作,這些都需要在就業過程中有思政的指導。
5.4 課堂內容創新
近年來,全國各大高校在大學生如“挑戰杯”等各項課外科技競賽中,在創新學分的建立和要求等方面做出改進,讓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有了很多方面的改進。同時,各大高校都積極參與各種競賽,積極支持學生自主參加,鼓勵和配合學校社團活動、協會組織的競賽等,學生綜合素質理論性能更完整、創新能力和實踐性得到提升。課堂內容上不斷豐富,更是靈活多樣,實質性更是加大比重。
5.5 建設校園創新文化
大學生創新教育,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的新形式,形成了人才培養新模式即創新能力培養。思政教育本身就是對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培養,是課堂教育的深化和補充,尤其是在精神教育方面,對大學生的自我完善有引導作用,促進實現自身全方位的發展。思政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基礎,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大學生進行創新收到鼓舞和激勵。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教育的深度融合、文化與創新的一體化發展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
5.6 處理好思政教育課程與創新教育的關系
正確處理思政教育與創新教育之間的關系是要注意的問題,創新創業課程不是融合創新精神的思想政治課,也不能替代創新課程。創新教育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精神的探索,敢于實踐拼搏,善于團結合作,堅持執著的態度來面對困難和挫折,創造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可以承擔本身和社會的責任等。這與思政教育的目標高度一致。于此同時,創新教育有著更鮮明的作用,培養和提高每個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強調實踐,注重系統培養創新能力。
5.7 改革創新保障機制,全方位育人
創新教育中需要實踐性,改革創新后的思政課程同樣有實踐活動,這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所以就要求學校有具體規定、專項資金的支持,用于創新教育與思政課程相融合的實踐,確保創新教育新措施有效實施。融入創新教育課程理念的思政教育課程,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實踐結果,就只靠課堂上的教學是難以完成的,需要借助各種途徑和力量,搭建多個平臺來實現。
6 ?結語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中講到,改革創新的根本動力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同時也是發展中國教育的根本動力。基本動力的理解得到加深,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堅持黨的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因此,對于高校教育中,尤其是對學生的創新教育上,必須堅持根本教育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立德樹人”和“科教興國”、貫徹執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創新與學生切實相關是學生關注的問題,思政課程為大學生創新帶來啟示,為更好地促進學生就業提供條件,找到以后社會生活的方向。所以說,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李麗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的優化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6):84-86.
[2] 陳海燕.全球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
[3] 井月,彭云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思政教育研究[J].價值工程,2016,35(10):9-11.
[4] 田霞,趙翔.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插上“微”翅膀[J].人民論壇,2018(10):126-127.
[5] 王石徑.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方法論研究——基于“事”“時”“勢”的維度[J].教學與研究,2018(2):107-112.
[6] 王曉紅.基于公寓文化建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
[7] 廖若宇.探究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融合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4):65.
[8] 蘆峰,郝娟.研究性教學與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教育科學,2011,27(5):50-53.
[9] 王玉,趙丹,馮志強.思政教育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究[J].中國市場,2018(3):216-217.
[10] 王康.大學生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觀察,2017,6(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