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敏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探究中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以實現小學語文高效教學。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 ?有效課堂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學習各個學科內容時,主要是跟隨老師的步伐對相關內容進行集中研究和把握,整個教學過程中多是由老師主導,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高。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實施,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要求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即通過課題研究或課堂實踐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進行著重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為了更加符合新時期下的教育教學要求,同時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均需要結合實際分析。
一、轉變教育觀念,構建學習平臺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找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定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加強能力訓練,為小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平臺。比如講小學語文《觀潮》時,小學生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欠缺,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語文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多媒體大屏幕為小學生播放錢塘江大潮磅礴的氣勢,然后提問:在我國有很多奇特的自然景觀,錢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之一,哪位同學親眼見過?沒見過的同學,你們觀看完視頻后有什么感受?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語文教師可采用以讀代講的方式進行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比賽,朗讀后嘗試背誦,達到優化課堂的目的,實現“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完課文后,可組織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假設自己是一名導游,向不了解錢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潮,以此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在師生互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當作為老師的你第一次站上講臺,面對著臺下幾十雙閃閃發亮渴求知識的眼睛,望著他們天真無邪的面孔,端端正正坐在教室等待老師給他們傳授新的知識的時候,你有沒有那么一刻會為之動容,本來還擔心有人會搗亂課堂,忽地從心里竄出極大的勇氣和自信?筆者有過這樣深深的體會。只有真的懂得把自身投入到那個環境里,才能感覺到師生之間那微妙的感應。是的,老師一定要學會“察言觀色”,具體在課堂上通過問答、提問交流來觀察每個學生的動作神態,根據不同情況對學生進行講解與知識的梳通,認真聽完學生的回答,不要忙著去否定,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
在講課文《誠實的孩子》的時候,老師不妨先丟下課本,做個簡單的提問或問卷調查,主要提問孩子們:有誰撒過謊?是什么原因?是否承認了錯誤?再鼓勵他們要做誠實的孩子,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再聯系全文,為學生朗讀一遍,加深學生印象。分析主人公8歲時在姑媽家玩,不小心碰到桌子上的花瓶,在打碎花瓶撒謊后悶悶不樂的結果。試著鼓勵那些犯過錯撒過謊的孩子勇敢承認錯誤。最后再講幾個實際的例子,來加深印象。核心素養的培養,就實際教學情況來講首先應該講求方法模式。
三、在小學閱讀的教學中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
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都與語文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立足于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內容的合理編排,讓學生在了解小學課文的基礎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奇妙的海底世界》課程的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在課前進行知識的預習,對海洋世界里存在的動物,植物進行了解,積極引導學生培養課前預習習慣。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把重點放在課本的講解上,還需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空間,對海底世界進行想象,結合多媒體設備的應用,觀看海底世界的視頻,從而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充滿樂趣。在語文學習充滿樂趣的氛圍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得到增強。在講解完課文之后,筆者會讓學生課后去閱讀《海底兩萬里》這本書,了解凡爾納的世界,讓他們充分想象海洋世界的多姿多彩,感受海底的美妙,同時使核心素養得到很好的培養。
四、加強家校合作,形成教學合力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家庭是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開始,人人都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是有什么樣的孩子。孩子在接受正規教育之前,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標榜。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是不可或缺的。老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父母、長輩,進而體會書本課文中的情感。例如,學生在學習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等相關于母親的詩句時,就可以在家庭作業中布置,學生在放學后為母親做一件小事來表達對母親的愛與感謝。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想打造有效課堂,語文教師必須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遵循語文教育規律,促進學生的思維碰撞,既注重聽、說、讀、寫、思的教育,又重視課內外一體化學習,使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語文課堂得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