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經典閱讀生態的建設與學校教育追求“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更是新時代教師重要的文化使命。正視傳統經典閱讀生態遭遇被“互聯網+”時代的習得性閱讀習慣(移動化、交互化與碎片化)沖擊的事實,新時代重建經典閱讀生態,必須順勢而為,采取如下策略:以“精神漂流感”統攝移動式閱讀;以“多元化邂逅”拓展交互式閱讀;以“新形態經典”牽引碎片式閱讀。
【關鍵詞】經典閱讀 閱讀生態 碎片化閱讀 教師文化使命
進入新時代,“教育與美好生活”日益成為學校教育思考自身使命的邏輯起點。“美好生活”意味著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世俗功利目標(應試技巧與生存技能)的實現,更應該為學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做必要的準備。由此,反映人性光輝與理智誠實品質的經典文本在當今時代日益凸顯其價值,對經典閱讀書目的推崇與強調,恰恰是學校教育從容應對信息爆炸時代人的精神偏狹的必由之路,更是每個教師沉甸甸的文化使命。構建學校的經典閱讀生態,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新媒介,豐富經典閱讀資源,拓展經典閱讀時空,呈現多樣化的經典閱讀方式,從而營造一個人人仰望星空、感受文化、砥礪思想、提升境界的良好氛圍。
一、經典閱讀生態的挑戰:“互聯網+”時代的習得性閱讀習慣
傳統紙質媒體時代,對經典的閱讀往往同慢悠悠、懶洋洋的閑暇生活趣味相得益彰,它需要一個人精心挑選文本,專門抽出時間,專注認真品味。而進入新媒介時代,隨著智能手機、電腦、智能電視等移動閱讀終端的廣泛普及,讀者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習得“互聯網+”時代的新型閱讀習慣—移動化、交互化與碎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傳統經典閱讀生態,使得學生群體中出現信息靈通(閱讀信息指南類書)與有修養(閱讀經典)成為互相排斥的兩件事的現象。
1.移動化閱讀習慣
隨著智能終端的日益普及,閱讀已經成為“帶著走的技術”。特別是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閱讀代替了紙質閱讀與固定場所的個人計算機閱讀,已然成為最主要的閱讀方式。更多的閱讀場所變成了地鐵、公交、電梯、洗手間等地點。這種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閱讀方式與閱讀體驗帶來了人類感知與認識世界的方式的重大轉變—隨處可見的海量信息、超文本的鏈接跳轉、圖文與視音頻兼具的立體效果、人性化和個性化的閱讀環境,等等。但是,在這種看似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日常化閱讀行動中,我們發現閱讀開始變得廉價、庸俗。消遣式閱讀本來只是人生的一種手段與調味劑,而現在卻成了生活的目的。
2.交互化閱讀習慣
在紙質媒介時代,人在閱讀文本時需要保持持久的關注、冷靜的思考以及不受干擾的獨處,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人們能夠自覺地過濾掉無關緊要的信息,從而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對經典的閱讀與陶醉之中。而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日益開放而多元的“互聯網+”時代洶涌澎湃的網絡信息,對此我們既沒有時間與精力去辨別,也缺乏辨別的能力,日益迷失在真假難辨的信息海洋之中—每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每個人既可以向其他人隨時隨地發布任何不經驗證的信息,同時也可以即時即地對他人分享的信息進行評、注、轉、駁。“這些大量代表事物的真實或者假象的信息碎片紛亂地混雜在一起,讀者必然會成為錯誤信息傳播的受害者。” [1]87免費的信息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勞而獲,最終我們每個人在讀屏、點屏的交互過程中成了迷離化社會的共謀:不知不覺地用“刷新率”替換了經典的高度,用“點擊率”屏蔽了沉思的深度,用“鏈接率”消解了邏輯的向度,從而使得閱讀內容變得空洞,閱讀過程變得膚淺,閱讀環境變得浮躁。
3.碎片化閱讀習慣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精神病癥,碎片化閱讀焦慮已經威脅到人的身心健康。在當今時代,碎片化閱讀意謂人們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瀏覽各類零碎化、片段化、非結構化的新聞信息及各種資訊,或者通過微信朋友圈中的內容分享、微信公眾號話題以及閱讀類APP(應用程序)、電子圖書等所進行的不完整、不系統的閱讀模式。作為新媒體融合語境下比較突出的一種閱讀形式,碎片化閱讀表現出閱讀內容的碎片化、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及閱讀形式的碎片化。內容的碎片化是大數據時代的產物,無以計數的海量信息,加上網絡的超文本鏈接功能,將各種花樣翻新、良莠不齊的信息碎片連接在一起,甚或以“秒殺”的速度不停更新,使得“閱讀內容不再完整、系統,而是趨向碎片化、非線性化,甚至是短小化、微型化,最終使閱讀內容變得隨意、零散和無序”[2]96。時間的碎片化意味著閱讀時間時斷時續,人們利用工作或生活中每一個空閑時間進行零碎閱讀。這一方面源于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得益于移動化的閱讀終端。在“互聯網+”時代,一切時態都是“現在時”,所有的地點都在“當下”,人們需要快速地應對從四面八方涌來的雜亂信息,又離不開新聞資訊與娛樂八卦的感官愉悅。一個人即使有一整天的空余時間,也會因為注意力渙散、思維積極性下降乃至精神渙散而荒度。人們已經很少愿意花時間沉浸在需要專注力與思維高度集中的整體閱讀氛圍之中了。形式的碎片化跟內容的片段化、時間的零碎化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閱讀者圍繞著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不間斷地瀏覽、轉發與評論,似乎每一個視窗界面都跟自己的閱讀主題相關,但又不完整,甚至錯誤。只有將所有相關視窗界面按照一定方式正確地組合起來,才能夠拼接出事物完整的本來面目。
二、重建經典閱讀生態的行動策略
1.以“精神漂流感”統攝移動式閱讀
如果不把移動式閱讀簡單地等同于隨時隨地的手機閱讀與電子閱讀,那么凡是人的身體所到、肉眼所及,都是人應該欣賞的文本與世界。無論是幼兒園階段還是中小學階段,乃至大學以至整個人生階段,戶外教學都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必要構成與本質規定[3]3,它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知與行、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有機統一,目前已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戶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造就學生的“異地漂流感”,固定的生活秩序,熟悉的景物、人、事,容易異化人的感官能力[4]。漂流既需要經驗、能力的準備,又需要勇氣置自己于陌生的處境之中。除了身體意義上的漂流感之外,隨時隨地的經典閱讀意識主要還是指學生精神意義上的漂流感。塑造自身的“精神漂流感”,需要學生在人類經典價值世界的“去執”與“對話”之中“形塑”其“精神境界”。只有不時地閱讀經典(無論精讀還是泛讀),才有助于學生個體超越時代與歷史的局限性,從而發現更為多面而豐富的自己。“精神漂流感”主要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收集、查閱家譜、先人傳說、民俗、地方志、民間故事,深刻理解地方性知識與文化的發展演變,從而更好地彌合幾代人之間的文化、情感代溝;第二重,收集、查閱本民族、國家的神話傳說、天文歷法、文化經典、藝術珍寶,深刻理解民族性知識與文化的發展脈絡,從而有助于制訂更為長遠的人生規劃與價值關懷;第三重,收集、查閱各民族、國家的神話傳說、風俗習慣、文化經典與藝術珍寶,深刻理解國別性、國際性、世界性文化的個性與共性,從而為樹立美好情懷與寬容精神積累經驗[3]3。
2.以“多元化邂逅”拓展交互式閱讀
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新階段,“互聯網+”為文明時代的公民個體參與信息傳播與多元表達提供了便捷平臺,只不過人文素養的高下越來越影響個人參與文明社會重建的質量與效益。作為外在的精神強度,經典文本如果要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學張力與學生的內心世界產生“邂逅”。為發揮經典文本的現代意義,可采取多元化的“邂逅”方式,拓展交互式閱讀。
首先,對技術領域的傳播介質變革保持開放、樂觀的心態。技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為強有力的手段,每次新的技術革命總是使人向著更便捷與更舒適的工作、生活狀態演進。比如,近幾年新流行起來一款閱讀軟件Zaker( 中文名“扎客”)[2]97,就能實現個人經典文本的深度個性定制與社群互動分享,也能呈現精美、逼真的立體效果,給人帶來美的閱讀體驗。
其次,全體師生要對多領域的經典文本保持必要的敏感性與體認性。經典文本不僅僅是指優秀的文學作品,還可以是嚴肅的學術著作,也不排除是撩人心弦的視聽藝術。教師不能因為過于推崇紙質文學作品而將其他類的經典文本置之度外。比如,經典動畫片就為幼兒階段與小學低段學生帶來非常強烈的精神世界“形塑”,經典影視作品塑造的種種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起有落、有掙扎有奮斗的人物形象可以強烈沖擊學生的精神世界,經典的美術、音樂作品也能讓欣賞它的人沉浸在美的精神愉悅之中。
再次,單一的經典文本也可以有多元的藝術表現與多樣的感受方式。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定經典接受方式。同樣是關于《西游記》的題材,幼兒階段適合動畫片形式,小學階段可采用連環畫與影視作品(包括白話譯文)形式,中、大學階段可以閱讀原版紙質與電子版。2016年、2017年央視推出的《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為所有關注這兩檔節目的觀眾展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人生追求的精神品位。
最后,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經典文本進校園活動。學校應加強自身的圖書館建設并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圖書采購隊伍。除了采購一批門類齊全的古典圖書之外,還可以及時追蹤卓越亞馬遜、當當網等專門售書網站的各類經典暢銷書排行榜,及時更新圖文信息資源。圖書館應該提供專門空間為學生進行經典音像制品的學習、欣賞與交流,有條件的還可以提供專門的經典研討室。此外,為讓圖書館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新書采購、書目編排、空間格調、使用規則等方面發揮更大主動性,從而讓圖書館成為一個讓孩子們歡喜留戀的場所。
3.以“新形態經典”牽引碎片式閱讀
碎片化閱讀作為新時代碎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反思、批判其可能流于淺顯、片段的同時,學校應該因勢利導,加大對經典文本的數字化改造,在“內容為王”的傳統紙本閱讀思維基礎上,轉向打造數字化時代的“新形態經典”,即加大經典文本內容在功能、讀者體驗與內容形態方面的新技術、新媒介“包裝”,促進經典文本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從而形成以經典內容為“體”、以新媒介為“用”的“互聯網+”時代新閱讀范式。聚焦“新形態經典”,就是鼓勵學校與互聯網媒體合作建設經典文本電子資源平臺,并開設經典文本專家導覽專欄,形成新時代的經典文本閱讀方式。
首先,建設經典文本電子資源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充實多樣化的適合數字化深度閱讀的經典內容支撐,形成視覺資源、聽覺資源、動漫、電子圖書、個性化APP、在線教育、翻轉課堂、微課短片、國學講堂等形式多樣、體驗豐富的經典文本閱讀資源,從而搶占數字媒體的市場和閱讀空間,而不是任由低俗化、娛樂化的內容泛濫成災。
其次,鼓勵專業化教師設置經典導讀專欄。傳統文化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而現代大多數讀者又因為學識、精力與時間的限制無法潛心閱讀原著,由相關專業教師設置導讀專欄,對傳統經典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詮釋,對經典文本以碎片化閱讀形式走進學生生活、提升學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意義重大。
最后,閱讀者必須形成新時代的經典文本閱讀方式。傳統紙質經典閱讀需要閱讀者保持虔敬心理,投入時間與專注力,具備聯想與想象的思維品格等。而互聯網新時代的經典文本閱讀方式,除了具備傳統的閱讀方式之外,更應該樹立“場獨立型”的認知風格[1]85,從而適應網絡經典文本的非線性瀏覽方式,以便能夠在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鏈接中,迅速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不過要具備“場獨立型”的認知風格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從傳統紙質線性閱讀方式出發,形成自身健全的認知能力與個性化認知風格之后再接觸經典文本的網絡形態;堅持“讀者本位”(“作者已死”)的經典閱讀立場,調動自身的經歷經驗、知識儲備與經典進行對話,即讀者“再閱讀”的過程就是“再創作”的過程;保留閑暇的精神趣味,從而釋放被欲望占據的干癟心靈,自由地學習、自由地思索,必要時為閱讀“留白”,讓內心孕育出源源不斷的新奇想法來。
參考文獻
[1]李曉源.論網絡環境中的“碎片化”閱讀[J].情報資料工作,2011(6):84-87.
[2]吳海珍.“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審視與理性應對[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34(3):95-97+103.
[3]賈志國,曾辰.自主化深度學習: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根本轉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9(4):1-5.
[4]李崇建.移動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M].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182.
(作者系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