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
從“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發展來看,可持續發展最終歸結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在個人的發展中不會影響和阻礙他人的發展,而會與周圍的人協調發展,共同提高。因此,一名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教師,在自身不斷發展提升的同時,也能指導和成就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一名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學生,素質應該是全面的,人格應該是完整的,他的潛能被合理地保護著、保持著,并推動他不斷向前發展。學校作為育人機構,肩負著為教師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的重任。
一、對教師: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并為教師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動力、平臺和制度保障
搭建平臺,就是為有發展提升意向或潛力的教師提供資金、場地和人力的支持,鼓勵和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支持他們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讓他們的才干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制度建設,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獎勵和激勵制度,保障積極主動、樂于奉獻、取得成就的教師能獲得應有的獎勵和待遇。只有建立了完善而且科學公平的評價、激勵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教師工作和自我發展的積極性。
好的平臺和科學的評價制度,可以激勵教師發揮聰明才智,促進他們的發展。而教師培訓則可以幫助一大批教師在理念和能力上得到提升,促進學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培訓中,我們應該著力培養教師以下幾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認同感、面向未來的教育理念與創新力、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習慣、課程整合與開發能力、反思能力、健康的心態與心理調適能力、教育和教學相結合的能力、接受與運用新技術新手段的能力、協調與合作能力等。
二、對學生:提供可持續的理由和發展力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上學讀書并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所以,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愿意繼續在學校學習的理由,就是加強學校在文化、教學、教育等諸方面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能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價值,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力。
1.改革評價制度,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點
對學校而言,學校不能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而是要看除了成績之外,教師還給學生留下了什么。一位優秀教師能夠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強和樂觀向上的品質,能夠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認可教師、認同母校。
對教師而言,教師不能以成績“論英雄”。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教師要關注他們品德和人格的修養,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和喚醒他們除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成績不那么突出,甚至較為落后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鼓勵他們參與各類活動,甚至為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搭建專門的平臺,讓他們也能贏得掌聲和喝彩,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重要工作,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點,并愿意為此而努力。
2.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的課堂,應該是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以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求知和探索精神、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最終形成終身學習意識為主要目的的課堂。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而言,就是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設計問題、設計教學方式、設計考試形式,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對學生而言,就是要擺脫對教師的依賴,養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己思考的習慣。寬松活躍的課堂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信任和尊重,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發揮,更能保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促成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
3.構建新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實現最佳發展
如果說課堂改革是解決了教師怎么教和學生怎么學的問題,課程體系建設則是為了解決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如果說課堂改革擴展的是學生學習的深度,課程體系建設則是為了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課程體系必須圍繞課程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構建,這兩個要素共同組成了學校的辦學理念。也就是說,課程體系必須在學校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有序構建。
課程體系建設可以根據地方特色或學校特色進行地方課程或特色課程的開發;也可以在國家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課內課外、不同學科間、同一學科不同年級間的整合,也就是進行統整課程的建設。
4.實現德育的內化,培養學生可持續的核心素養
學生的品德修養缺乏長效性、持續性和自覺性,成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改變這一狀況的有效途徑就是進行德育內化的改革,改變原有的德育模式、德育形式,以培養可持續的公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及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為基礎,注重體驗、注重感悟,讓品德修養成為每位學生的自我需求,而不是學校和教師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表象。
5.營造和諧寬松的校園氛圍,讓學生愛上學校
我們一直在努力打造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校園,可實際上,這種喜歡很大程度上是學校的一廂情愿。有人曾經做過調查,問學生喜歡什么樣的班級,什么樣的學校。許多學生都表示,他們喜歡在雷夫老師的“五十六號教室”里學習,喜歡像《床邊的小豆豆》里“巴學園”那樣的學校。
“五十六號教室”和“巴學園”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因為教育者使教育回歸了本真,遵循了學生的成長規律,關注了學生的自然天性?;貧w教育的本真,就是要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尊重學生成長、發展的天性,在學校里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創設適合學生成長和個性發展的環境;教師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探尋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技能和技巧。
本文系廣東省基礎教育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第二批項目結業論文。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惠州一中東江學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