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科平

【摘 要】“童真語文”是兒童的語文,更是真學的語文。“童真語文”基于兒童的真實生活,踐行“道法自然”的深度變革,便是清晰地認識到:“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忘初心,讓每一個兒童做最好的自己;不忘童心,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忘真心,讓學習成為課堂的中心;不忘本心,讓語用成為學習的根本。“童真語文”不是培育完美,追求完美,而是著力追求基于兒童真實生活的教學,讓“童真語文”潤澤兒童的生命發展,為兒童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
【關鍵詞】童真語文 道法自然 深度變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哲學定論。“自然”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天地萬物的原生狀態,出于原點的意義。我們對所有規律的探求,都要盡可能貼近“原生”和“原點”,“童真語文”當然也不例外。當筆者靜下心來,學著用審視的眼光理性地看待小學語文教學時,發現教學中明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課堂失衡,兒童主體地位缺失;學習失真,兒童學習過程虛化;成效失實,兒童學習行為偽化……小學語文應該走向“童真”。語文不是為教師而生,而是為兒童而生,為真實的兒童而生,為兒童的真學而生。“童真語文”是兒童的語文,更是真學的語文。
一、不忘初心:育人是宗旨
初心,出自《搜神記》卷十五:“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訣。”現解釋為做某件事的初衷、最初的原因、最初的心愿。在2016年7月1日舉行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提“初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多次提到,“初心”一詞頻頻在各大報刊出現,成了熱門詞匯,并當選2017年度國內詞。
“童真語文”的初心是什么?在“童真語文”工作室首次專場研討會上,筆者向參會的專家、教師匯報了“童真語文”的研究情況,指出了“童真語文”的宗旨就是讓每個兒童都有機會做最好的自己。“讓每個兒童做最好的自己”,這便是“童真語文”的初心。當時,筆者的導師汪潮教授就提出,這不僅僅指向語文教學,更指向了育人價值。《華嚴經》中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初心,“童真語文”便具有了更多的生命活力。在“童真語文”向前行進的過程中,我們一直不忘自己為什么要出發,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攜手走向未來。
“童真語文”就是要讓兒童成為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智力高地,成長過程中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彩。“童真語文”要求教師擁有兒童情懷,積極創造條件去激活每個生命,在平等的基礎上善待每個兒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童真語文”要求教師擁有“花苞心態”,把孩子當成孩子,尊重兒童自身的成長規律,讓關懷抵達兒童心間,給每個兒童機會,關注兒童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兒童發現自己、發揮自己、發展自己。正如美國女科學家麥克林所說:“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一旦找到屬于自己的開放季節,就會開放得無比絢麗。”
此時此刻,筆者似乎聽到了劉再復在《童心百說》里如同天樂般清晰而響亮的野性呼喚:“努力做一個人,努力成為你自己。”“童真語文”不是培育完美,追求完美,而是著力實施基于兒童真實生活的教學,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向上、向善、向美的自己。
二、不忘童心:兒童是主體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就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復歸于嬰兒。他認為,一個人到達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極致,便是擁有一顆純真自然的童心。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德國兒童文學之父凱斯特納更是明確地指出:“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不忘童心,兒童才有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
不忘童心,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體,就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兒童自己來。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讓兒童自己來做,把充分的時間留給兒童學習、實踐。兒童有自己的思想、邏輯、話語、審美、追求……一句話,兒童有自己的世界。兒童遵循自己的規則去參與、學習、領會這個世界,他們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建構者、守護者和解說者。宋朝朱熹對此說得很是透徹:“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更是旗幟鮮明地倡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不忘童心,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體,就要尊重兒童學習語文的權利。兒童在語文學習上首先應享有這三項基本權利:自主選擇權、自由話語權、自在質疑權。在“童真語文”的學習中,讓兒童擁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自主選擇是主體意識、主體行為、主體能力的體現,在學習內容、學習環節、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讓兒童享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促進兒童展開主動而真實的語文學習過程。在“童真課堂”里,我們用心呵護兒童的自由話語權,鼓勵兒童用自己的“真言”來表達自己的“真思”。兒童可以隨時亮出自己的真實看法,可以大膽地與同伴展開激烈爭論,可以即時提出自己的學習困惑……在堅持“不忘童心”的課堂里,更應讓兒童擁有質疑權,改變兒童對書本、教師等的盲從,讓兒童享有“問”的自信和“問”的自由,喚醒兒童“好問”的天性,指導兒童學習“問”的方法,養成“問”的習慣。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越明,記憶力越敏銳。”
三、不忘真心:學習是中心
李贄在《童心說》里寫道:“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在李贄看來,童心與真心是一致的,失去童心便是失去了真心,失去真心的人是不可能成為真人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畢生致力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教人求真也好,學做真人也好,我們都必須通過學習這條途徑來實現。這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所提出的:“所有的‘教會,從本質上說都要依靠學習者自己去學會。”不忘真心,便是要讓學習成為課堂的中心。
讓學習成為中心,首先要建構一個特別的場—相互支持的課堂生命場。應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原理,師生都是真實存在的“生命體”,擁有強大、永恒的生命沖動。在這個生命場里,教師不僅是智慧的引導者,也是虛心的學習者;學生是積極的學習者,也是主動的幫助者。在這個生命場里,沒有害怕,沒有恐懼,唯有喜歡,單純的喜歡,師生相互支持,一起學習語文,形成緊密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也是教師教學的促進者。學生從教師那兒受益,教師也從學生那兒受益。真學的過程不僅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也同時是師生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過程。
讓學習成為課堂的中心,必須讓真學的過程充分展開。我們積極構建“獨學—對學—群學—延學”的學習模式。“獨學”是指兒童獨立的、自主的、充分的體驗式學習。在“獨學”的過程中,我們要俯下身子到兒童中去,從他們的學習狀態中讀出真實的信息,根據需要實施“點撥式”引導,讓“獨學”落到實處。“對學”則是指兒童和一個同伴之間的合作式學習,目的是通過說悄悄話分享、提升學習收獲,討論、解決疑難問題,讓“我”的認識變成“我們”的認識。“對學”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真正發揮同伴之間的互助作用,促進學習走向深入。“群學”是指師生在一起的提升式學習,同伴兩人一起參與,分享的就是形成共識的體會,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對學”時議而不決的問題,讓不會的同學來問一問其他同學,讓兒童自己通過互教來展開真學。“群學”時,面對出現的不同學情,教師巧妙地做出有針對性的、提升式的引導,杜絕學習出現平面推移的現象。“延學”指的是延伸學習、拓展閱讀,可以由此及彼、由點及面、由已知向未知,更重要的是可以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閱讀,由這一篇延伸到那一篇、那幾篇,由這一篇延伸到那一本……這正好回應了溫儒敏先生的呼吁:“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
四、不忘本心:語用是根本
商友金先生在《我有一個夢想》中指出:“我夢想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給孩子打開一片語言的空間……我們的孩子,在這個母語的空間里,精神得到自由的飛翔,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長,智慧發出閃耀的光芒。他們能用母語營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在這里唱歌、跳舞、吟誦、思考、對話和交流。”這也是“童真語文”一直追逐的夢想,“童真語文”倡導“以語為要”(以語用為根本),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童真語文”的“以語為要”(以語用為根本)指向的就是學科本色,如果失去了語文的本色,也就是忘記了本心,那么“童真語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不忘本心,以語用為根本,首先要求教師有整體觀照的視野。統編教材其中的一大亮點就是“雙線組元”,寬泛的人文主題和明確的語文要素雙線并存,明確的語文要素為語用的落實指明了方向。從橫向看,從三年級開始,在每個單元的篇章頁中寫明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整個單元的學習都圍繞單元語文要素而展開,課后思考練習題、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習作等內容就是落實語文要素的一個整體。每個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環環相扣,將語文學習方法的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展落到實處。從縱向看,統編教材統籌規劃語文要素,努力建構了“隱在”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楚,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相關語文要素編排循序漸進、層次明晰、螺旋式上升。擁有這樣整體觀照的視野,才能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梳理清其“隱在”的體系,自然地將“語用為根本”落實在日常教學中。
不忘本心,以語用為根本,必須要有積極實踐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語言文字運用包含了聽、說、讀、寫、思(思維)等各種語文實踐。我們要通過語言文字,且只有通過語言文字,來培養兒童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充分發揮“教科書”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為兒童提供“聽、說、讀、寫、思”的實踐機會,用語言文字去撥動兒童的心弦,做到既引導兒童理解并積累語言經驗,又引導兒童領會其表達形式。這里的教科書不僅指教材,還指向兒童真實的現實生活。例如,鼠年春節的全民抗“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把“教科書”用好,讓兒童體悟運用語言文字之“道”,更重要的是讓兒童在積極的語用實踐中,舉一反三。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英國語言學家帕爾莫博士也明確指出,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語言知識和規則,也不能僅僅看其“積累”了多少詞語句子,而應該看其是否能夠熟練地“運用”這種語言為評價的主要標志。當然,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并不是說有就有的,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長時間積極實踐的過程。正如葉圣陶所說:“能力并不是一會兒從無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訓練,訓練成了習慣,才算有了能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道”則是中華哲學獨有的哲學思想。老子曾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莊子也曾指出:“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可見,“道”是世界萬物的根本。“童真語文”踐行“道法自然”的深度變革,便是清晰地認識到“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都是“自然而然” 的。正如汪潮教授所言:“童真語文致力于語文的兒童化和語文的本真性,其乃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兩個根本,是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理性回歸和智慧選擇。” “童真語文”不忘初心、不忘童心、不忘真心、不忘本心,讓語用成為學習的根本,讓學習成為課堂的中心,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體。“童真語文”實施基于兒童真實生活的教學,讓每個兒童都有機會做最好的自己,讓“童真語文”潤澤兒童的生命發展,為兒童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