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青
閱讀能力是終身發展的基礎,在生物學科中,閱讀能力也是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我申請了一節研究課—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一輪復習課),嘗試用我們收集來的閱讀素材開展課堂教學試驗。
一、有必要將科學閱讀納入生物復習課中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的內容。在初二年級首次學習該部分知識時,“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教學重點是對二者概念進行區分和辨析,沒有深入探討二者在提高動物生存繁衍機會上的不同價值。“動物的運動”教學重點是對運動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學習,雖然題目是動物的運動,但基本只涉及人體的運動系統,沒有具體介紹其他動物的運動結構,因而無法通過對比不同動物運動形式的內在共性,幫助學生理解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對動物適應不同環境、提高生存能力所具有的意義。
在一輪復習中,根據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主要包括三個重要概念: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區別于新授課,復習課應在原有知識基礎上進行提升。具體的實現方式是:通過新素材的使用,考查學生對已有知識在新情境下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提出進一步的思考—挖掘現象背后所蘊含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即著眼于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對提高動物生存能力的意義,深入理解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命觀念,以及進化與適應觀在該主題下的展現。
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方面,在以往的科學探究復習中,提出問題的過程通常是被直接寫明在題干中,或者根據實驗設計讓學生反推出來,學生基本沒有體會過探究問題的提出過程,故而無法理解觀察的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不能理解“觀察法是其他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如果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案例,學生就能通過科學家的視角來感受完整而連貫的思維過程,這是僅靠做題無法體驗的。
二、有效運用閱讀材料深入理解知識內容
由于初三生物課全部是復習課,正好適合加入新情境來考查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我挑選了本組李志潔老師選編的一篇小短文《嘲笑動物》。文章節選自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茨的《所羅門王的指環》,講述了作者觀察發現新孵出的小野鴨會對類似鴨媽媽的鳴叫聲做出追隨反應,這個現象促使作者開展了一系列探究實驗,最終對小野鴨的這種印記行為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所選閱讀材料在1000字左右,學生5分鐘內可完成閱讀,很適合作為課堂學習的素材。另外這篇文章還有兩個獨特的優點:1.印記行為是學習行為中比較復雜的一種,正好用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學習行為和先天性行為的差異,而這個概念是中考說明中的一級考點;2.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與我們之前訓練學生做探究題所使用的很多素材不同,它是真實發生的、像故事一樣有頭有尾的科學實驗。我希望能通過這個案例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科學問題是如何被提出的,以及了解探究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科學家又是如何解決的。
但是使用這篇文章來上課也有它的局限性,即我無法在這節課中完成既定的全部教學目標。在“動物的運動和行為”這一主題下,不僅要復習動物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復習動物的運動系統,而這一部分知識與本文毫無聯系。對此,我想到的處理辦法是,用小野鴨長大后進行遷徙作為鋪墊。我找到了一段視頻,視頻顯示,通過印記行為,被人類撫養長大的鳥類天生親近人類,可以允許科學家搭乘飛行器近距離觀察其遷徙過程。通過這段視頻自然過渡到對鳥類飛行結構的學習。
帶著這些想法,我進行了初步的教學設計,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環節:1.復習動物的行為(辨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2.復習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體驗真實的科學探究,特別是做出假設這一步驟的價值以及觀察法在其中的重要作用);3.復習動物的運動(以鳥類的飛行結構為例,與人體運動系統進行類比,總結動物運動系統的共性)。
三、依據核心素養要求決定課堂內容取舍
生物教研組長安軍老師對我的教學設計給予了很多指導,使我帶著很大的信心登上了試講的講臺。然而兩次試講的結果卻都不盡如人意。第一次試講中,我發現三個環節無法全部完成,最多只能完整開展兩個環節;第二次試講則發現,盡管文章本身淺顯易懂,學生閱讀并不吃力,但辨析印記行為對學生來說困難卻很大。由于印記行為是小動物剛出生就能表現出的行為,學生便想當然地認為這一定是先天性行為。盡管我指出印記行為包含一個短暫卻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這是先天性行為所沒有的特點,但仍有很多學生感到迷惑不解。此外,到底應該保留哪兩個環節,也讓我糾結萬分。從復習的主題角度看,我應該刪掉復習科學探究這個環節,但從閱讀素材本身的深度挖掘角度看,還是應當刪掉復習動物的運動這部分。這節復習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訓練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還要充分運用閱讀材料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這對于落實“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有益的,有助于后續持續學習。最終,在組里多位教師的建議下,我還是決定采用第二種方案,即徹底使用好這篇閱讀素材,把動物的運動放到下一節課上進行復習。
至于印記行為為什么屬于學習行為,我又查閱了多篇資料,終于找到了幫助學生理解的最佳切入點:很多復雜的學習行為中都包含一些“先天”的部分,因此不能簡單地用“是不是剛出生就有”來辨析,兩者真正的差別在于有沒有學習的過程。因此在第三次試講過程中,我終于體會到了順暢感,從學生課后的反饋看,也基本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
作為一個拋磚引玉的案例,希望我的這次嘗試能給未來其他教師使用閱讀素材進行課堂教學帶來一些經驗教訓。這節課給我自己也帶來了不少啟示。首先,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新素材的方式可以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不僅可以以題目的形式出現,還可以以連續文本閱讀和非連續文本閱讀的形式出現,甚至可以以影像資料的形式出現,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能力,又能通過更具代入感的情境化設計加深學生對素材本身的理解。其次,一些學生通過這節課,開始對《所羅門王的指環》這本書產生興趣,向我咨詢這本書是否適合作為生物學科的補充閱讀內容,對此我感到十分高興。我相信學科閱讀素材在教學中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它值得更多教師進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校本研究專題課題“中學全學科閱讀指導體系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BA1908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